探析适应新常态的出版印制管理
2015-09-09叶小峰
叶小峰
全民阅读已在多次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出版行业面临着巨大机遇。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出版企业也进入行业发展新常态——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传统出版积极应对,呈现出两者共生共融、互为补充、平衡发展的新常态。出版印制管理作为出版企业供应商管理部门,理应结合行业发展,建立适应新常态的管理机制,才能为编辑、发行保驾护航,出版读者满意的各种读物,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在出版新常态下,作为出版物生产管理部门,要从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做好部门规划,以贯彻落实企业战略为准绳,以低价、高效、高质为目标,以公开透明、制度优先为原则,以为全流程提供优质服务为定位,以制度建设、流程管控为重心和抓手,将工作落到实处。那么,印制生产部门如何才能适应新常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来考虑和落实。
再造动态的适应新形势的流程管控体系
出版是编辑和发行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图书生产的中间环节,更是直接成本形成的关键环节。出版印制工作如果做得好,那它将成为编辑和发行的润滑剂和促进者,否则就成为出版流程中真正的瓶颈。随着最近几年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印刷材料、设备不断更新,读者需求趋于多样化,生产流程需要动态调整才能适应,因此,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动态的生产流程成为当前迫切的需要。
流程要实现管控,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建立适合本社产品、管理特色的流程体系。印制生产流程是编辑出版流程的末端环节,各出版社处理都可能不一致,由于合作印刷企业的不同也会对生产流程产生作用,因此要做好调整,抓住关键点。二是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流程管控体系。现在CTP制版技术和数字印刷的应用,使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没有了胶片,编辑出版流程加长了,监控到了末端。比如,为保障质量,同时提高效率,在不减少原三校一核红程序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数字印刷图书蓝样审核提前,作为核红样,最后退改给工厂印刷。这样不增加编辑和校对工作量,也适应了数字流程的环境。
国家提出新常态,实际也是以发展的眼光,以更务实的姿态来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等各方面的工作。其实出版也一样,面对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和读者需求,出版工作要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识,生产流程变革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企业战略部署,关注各板块主体产品,不断优化工艺和流程,适应出版印刷大格局,确保生产的流畅,保证出版物质量。因此,只有建立动态的适应新形势的生产流程,才能保证生产的流畅和质量。这是出版印制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条件。
内控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和公开透明化
出版印制部门是出版社最大的资金支出部门,也是图书成本控制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出版部门任何一个人的疏忽和不作为,不管是材料采购、工艺选择、工价审核还是印数和物流的管理,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出版社整体效益的实现。作为出版社内控的关键部门,依靠人治不可能见到实效,实现法治才具有可持续性。图书生产流程接口多、隐秘性高、责任复杂,出版部作为市场的甲方,内部控制是生产管理的重点。
那么如何做好内控管理?笔者认为,一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约束机制,比如实行招投标制度,实施印厂选择、纸张采购、工价审核三公开原则;二要实现重大事项决策权上移,确保集体决策,比如对于重大事项成立专门委员会,公开透明,接受公开制度、广大职工的监督。出版印制部门仅仅作为重大事项的决策参谋者和执行者,不做权力的拥有者,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实现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升。因此,内控管理一定要实现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和公开透明化。这是出版印制管理工作的巩固和提升。
以专业优势实现编辑和发行前期参与机制
出版印制不能作为“二传手”,而应该发挥它的参谋和协调职能,要紧紧发挥专业优势和工作主动性,当好编辑的参谋者,做好发行和物流的协调者。如今,思想多元化时代提出了出版行业多品种、少印量、快节奏、高质量的需求。按需出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按需印刷已经实现。出版印制部门应该依据专业优势做好编辑在生产形式、工艺选择方面的决策参谋,同时应该为发行和物流提供协调,特别是在印数和库存管理上,通过成本控制和印刷方式、印刷增值服务功能,发挥建议和预判职能。
首先,站在编辑立场做专业增值服务。笔者的理解是,服务应该包含两部分:一是服务职能本身,包括态度、方法等;二是最重要的是服务的本质内涵,包括流程保障、质量保障和增值服务。从服务本身考虑,态度上我们以合作的精神,积极主动,热情周到,有礼有节,多站在编辑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服务。从服务的内容考虑,一要承担起生产职能应有的责任,不能将部门应担的职能推向编辑,不推卸责任,不转移责任;二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流程既要做好管控,同时也必须提高效率,确保图书的印装质量,不拖整体质量的后腿;三要为编辑减负,提供多种选择,提供数据和资料支持,让编辑专心于策划和内容质量的把关。比如,建立印刷工价测算软件实现自动化、样书服务、审核签字上把好关、印制进度控制反馈、建立印装设计小模板,提供更方便、更精确、更贴心的细节服务;四要提供增值内容,增加前期参与机制,逐步实现参谋职能。
其次,站在出版全流程角度做好发行协调服务。其实就是进度控制和协助库存管理问题。对于进度控制,要联合其他生产部门及时变动上传信息,保证进度的及时主动反馈。对于库存控制,要跟编辑和发行一起,在印数的确定上,可以通过印刷方式、工艺和工价的调整,以及对数据的整合,可以做好建议,协调发行作出合理决策。
因此,发挥主动性,以专业优势推动编辑和发行前期参与机制,为编辑和发行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是出版印制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以数字出版思维推动出版印制工作创新
数字出版潮流势不可挡,任何部门、任何工作都应该以数字出版的思维来研究出版工作。
首先,要做好印制生产与数字出版工作的有效结合。就是对出版社数字资源的科学管理,这里应该从包括数字文件的管理,协同数字出版中心、设计部、工作室、出版部、印厂在数字资源的格式、规范、存储、流转做好统一规划,既要保证安全,又要便于查询、挖掘、碎片化而提升效率,同时还要协同数字出版中心做好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工艺的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化改造。
其次,要通过印制工作反向推动数字出版。目前,按需出版成为行业的焦点,在按需印刷、数字印刷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共生共融的生态环境下,要通过现行按需印刷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比如提供数据的分享、网络印刷本地出版及异地一本起印、印数的监控、版权的保护、物流配送协同,做好这些实际上是在反向推动数字出版。这是印制工作的高层次服务、远期规划和目标。
新常态,新使命,出版印制工作只有创新思维,转变观念,与供应商合作共赢,提升服务质量,减少图书库存,盘活整个生产链条,这样才算是提供了增值服务,创造了出版价值,才起到了真正的生产经营管理职能。
作者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