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浅析德语新闻翻译问题
2015-09-09吴昊龙
内容摘要:本文从翻译问题这一概念入手,以功能翻译学目的论和“功能加忠诚”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语用层面、语言层面和文化差异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解决德语新闻汉译问题的处理方法中的“取”和“舍”。研究表明,功能翻译理论思想切合新闻文本的翻译。
关键词:功能翻译学理论 新闻翻译 翻译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西方国家媒体对我国的关注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外国媒体的涉华报道,这样对外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翻译工作也成为翻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欧盟重要大国的德国和欧洲重要的德语国家如奥地利近两年来对当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报道颇为丰富。笔者在十八大前后翻译了8篇德语国家媒体对华报道。本文以笔者翻译实例为基础,分别从语用层面、语法层面和文化层面探讨新闻翻译中一些问题的处理。
二.翻译问题及其分类
翻译问题这一概念到目前为止在翻译界尚无定论。本文对于翻译问题的归类主要参考德国翻译学理论家高立希和朱小雪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一书中对翻译问题的归类方法。两位理论学家在总结功能翻译学派诺德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对于翻译种类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汉语和德语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翻译问题的三大类:即语用层面上的问题、语法层面上的问题和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朱小雪,2010:68)其意义在于为德汉互译不同翻译问题的处理提供了一些启示。
三.功能翻译学理论与德语新闻翻译问题处理
功能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基于特定交际功能的交际行为并因此提出“翻译行为”的概念,而一种行为的发生必定带有其特定的目的。这为费梅尔的目的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同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费梅尔介绍了他的目的论(Skopotheorie)思想:所有翻译的最高准则就是其目的。所有的言论都是说话者有意识和带有目的性的表达。(Rei/Vermeer,1984: 95笔者译)在费梅尔看来,评价翻译好坏的标准不是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对应了多少而是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翻译目标,也就是是否满足了译语语篇的功能。正所谓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新闻翻译同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新闻翻译的目的性体现在其对信息的二次传递。根据目的论的观点译者在译语语篇的撰写时要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期待以实现交际功能。新闻翻译的交际功能在于信息的准确传递。中文和德文无论在语用层面、语法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交际功能,让中文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外媒新闻所传达的信息,译者应该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差异的处理,使其符合读者的需要,已达到交际的目的。
目的论给译者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是否意味着译者可以忽视源语语篇和作者?功能翻译学翻译家诺德补充和完善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忠诚”的概念。诺德在其出版的专著《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中提出“忠诚”的概念,译者的“忠诚”是对源语语篇和作者的忠诚。(NordC.1987:31,笔者译)
目的论给了译者很大的主动权,译者可根据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增删取舍,甚至可以对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进行调整。但新闻语篇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信息的传达,也就是说即使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在为符合读者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其信息的真实性不容挑战,译者不能想当然地将原文进行任意篡改。而根据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译者应该在实现翻译功能的同时兼顾对原文作者的忠诚,应当清楚新闻译文中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加工”。
四.语用学意义上的翻译问题
从前文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新闻翻译的方法: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受众国的文化与思维习惯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同时这种调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译者不能想当然地将原文进行任意篡改。也就是说,翻译的过程中要决定原文哪些内容要“删减”,哪些要“改变”和“加工”,哪些要“保留”。决定这些问题的依据便是语用学标准。下面笔者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处理语用层面的翻译问题:
例1.Im stalinistischen Prunkgeb?ude in der N?he des Zoos feiert die Partei die”,wissenschaftliche Politik“unter Parteiführer Hu Jintao und blickt zurück auf die letzten zehn Jahre, die aus Sicht der Propaganda ein ,goldenes Jahrzehnt“ waren”.
这是一篇事件特写,它以参观北京军事博物馆为侧面回顾中国十年来的发展。特写这种体裁的新闻文本是对某事件刻画与描绘,因此用语言上来说加入了新闻记者的某些个人写作特点。原文中出现了stalinistischer Prunkgebude,德语的涵义是“斯大林楼”,专指冷战时期前民主德国时代的建筑,这里指的是展览地的建筑风格。而在中国却没有类似的说法,如果将其直接译成“斯大林楼”读者也无法理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确实建了许多苏联风格的建筑,故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将其改译成“苏式建筑”,这样既保留了原文对于建筑风格的描述,又能让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从文化上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意识形态的问题。
译文:位于北京动物园附近的这座苏式建筑外形的展览馆向人们展示了胡锦涛主席“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成就。它回顾了在中国媒体看来“辉煌的十年”的过去十年的丰功伟绩。
五.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
中德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德语中有间接引语,汉语中没有。
下面一个间接引语的翻译为例:
例2.Es müsse strkeres Gewicht auf eine “Verbesserung des demokratischen Systems”gelegt werden.
德语新闻报道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记者必须经常地,有时甚至是大量地引用他人的原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语。(陈志斌2003:234-235)德语中有直接引语也有间接引语。在德语新闻中两者均有出现。德语中直接引语使用冒号和引号,在处理的过程中改为汉语的冒号和引号即可。而间接引语要使用第一虚拟式来表示。汉语中没有德语的第一虚拟式,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对原文进行一些补充,如“他认为”、“他想”、“他说”等等,表示客观地转述他人的话语。
六.文化层面的翻译问题
在讨论语用层面的翻译问题时我们就遇到对建筑风格理解不同而改译“苏式建筑”的问题。不过中德两国的语言文化也存在着很多相似性,这也为译者提供了一些便利,以下面一句为例:
例3. Am Sonntag stellte sich Liang der Presse. Es war ein Lichtblick in einer an Langeweile kaum überbietbaren Veranstaltung: Ein Kommunist, der Witze macht.
原文是一篇人物特写。德国《明镜》周刊记者以三一重工总裁梁稳根为侧面报道中国的人大代表。Lichtblick是德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两个名词Licht(光)和Blick (闪光) 组合而成,朗氏德汉大辞典对它的解释是:(困难时期的)光明、闪光点、欣慰。汉语中同样有“亮点”的说法,比喻有光彩而引人注目,基本符合原文。
译文:周日梁稳根接受媒体采访。这次采访无疑是在无聊的采访节目中的一个亮点:一位会开玩笑的共产党员。
七.结语
本文力图发现和找出功能翻译学目的论和“功能加忠诚”理论对新闻文体翻译的适用性和对该文体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根据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对原文进行“保留”和“加工”,最后结合译语语篇的“交际功能”解决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层面、语法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翻译问题。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一、“改变和加工”的方法能够解决多个新闻文本因内容、语言和结构不同造成的翻译难题;二、“功能加忠诚”的思想决定译者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取舍”,因为要实现功能所以要所“舍”,因为“忠诚”所以要有所“取”,取与舍的标准为文本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小雪等.2010.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院的口笔译教学论.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ReiK./Vermeer Hans J.1984.: Grundlegung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M]. Thübingen:Max Niemeyer
[3]Nord C.1987.Textanalyse und ?bersetzen.[M].Heiderberg:Julius Groos
[4]陈志斌.2003新闻德语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吴昊龙,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助教,主攻方向为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