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15-09-08杨根福
杨根福
[摘要]近年来,移动阅读服务中用户的持续使用与黏性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在分析移动阅读特点的基础上。基于ECM-IT模型和DM模型,构建了新的持续使用意愿研究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一是扩展后的ECM-IT和DM模型适用于移动阅读情境;二是满意度、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等因素对用户持续使用有显著影响;三是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界面、个性化服务等功能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分享、转发、评论等社交化互动服务对用户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信息系统(IS);满意度;ECM-IT;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移动阅读;持续使用意愿;内容聚合类APP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3.011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3-0057-07
移动阅读服务是指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平版电脑等手持阅读终端,基于移动阅读信息系统(IS),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阅读活动的一种移动服务。在众多移动服务当中,移动阅读服务因其便捷性、即时性、不受约束性等特点日益成为大众最常用的阅读方式。据CNNIC统计,到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已达5.27亿。手机网民的增长推动了移动阅读服务的快速发展,据《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移动阅读用户规模已经突破4亿。另据速途研究院2014年第3季度发布的数据显示,移动阅读类App的下载量在各类手机App中仅次于游戏位居第二,移动阅读整体呈向上发展的趋势。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应用的日渐深入,移动阅读用户群体出现了一些变化,在产品和服务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移动阅读用户年龄分布的变化。根据《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调查结果,2013年移动阅读25~35岁年龄段的用户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25~30岁的用户占36%,31-35岁的用户占19%(2010年不到5%,提高了14%),两者之和达到了55%,使得移动阅读用户群体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这些用户已经进入职场多年,消费能力相对较高,他们的消费特点和阅读倾向值得关注。其次,从移动阅读产品和服务上看,移动阅读服务商在移动阅读软件界面设计、功能设置、阅读内容、阅读交互等服务上进行不断创新,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内容聚合性。移动阅读服务商将各类阅读内容聚合在一个平台上,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根据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行为的调查数据,新闻聚合类和图书平台类APP最受用户欢迎,分别占阅读类APP的47.7%和45.5%;二是个性化。移动阅读服务商根据用户的阅读行为、社交行为等信息,通过精准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找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推荐给用户。比如一些阅读应用中“猜你喜欢”、“推荐”等功能;三是社交互动性。社交互动性是指用户可以在阅读了自己喜欢的内容后进行评论、点赞等人书内容互动,或通过阅读社区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或者通过转发分享等功能进行社交互动传播,移动阅读进入到社交互动阅读的模式。
移动阅读服务商在移动阅读产品与服务上所做的创新是否能得到用户的认可?能否提高用户满意度与持续使用的意愿?内容、界面、个性化、社交互动性等移动阅读属性对用户阅读体验的影响如何?孰轻孰重?移动阅读用户群体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的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以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为基础,基于DM(DeLOne和Mclean)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和期望确认模型ECM-IT,综合当前移动阅读服务内容聚合性、个性化、社交化互动性等特点,希望构建一个能预测和解释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分析移动阅读服务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为移动阅读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理论基础
1.1期望确认模型
信息系统(IS)持续使用研究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研究用户初始采纳后是否会持续使用某一特定信息系统的意愿和行为的理论与方法。Bhattacherjee(2001)通过整合TAM技术接受模型和期望确认理论ECT,提出了用于信息系统(IS)领域的期望确认模型ECM-IT(国内有的学者也称之为ECM-ISC),并通过对网上银行用户的研究证明了期望确认、满意度和感知有用性(使用后感知信念)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并且感知有用性会影响用户满意度,期望确认对用户感知后信念(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ong S J、Tam K Y、Kim J(2006)等学者在随后的研究中对ECM-IT模型进行了扩展,在使用后感知信念中引入了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趣味性,得到了扩展的ECM-IT,即EECM-IT(Extensive ECM-IT),并在移动数据服务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Hsieh,c,et al.,2010;盛玲玲,2008;Doong&Lai,2008)等学者将ECM-IT模型用于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并在使用后感知信念中加入了感知成本、感知风险、感知娱乐性、感知形象提升等因素,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在移动阅读领域,学者杨梅(2009)较早的基于传统的技术接受模型分析了手机电子图书的阅读行为,结果显示模型在手机电子书用户接受行为中有很高的解释度,但杨梅的研究只限于电子书初始接受行为,并未涉及到用户采纳后的持续使用行为。刘鲁川和孙凯(2011)基于ECM-ISC模型,引入内容、界面、转换成本、有用性等变量构建了移动数字阅读的用户持续使用模型,结果表明内容是吸引用户的关键,内容会影响用户对有用性的认知,初始采纳后用户阅读的体验会进一步强化有用性的感知和期望确认,从而促使用户继续使用,但转换成本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影响。(陈丹,2013;张璇,吴清烈,2010)等学者从移动媒体设计角度分析移动阅读用户使用意图,并证明媒体设计特征会影响移动阅读用户的满意度,进而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endprint
综合上述分析,虽然学者基于ECM-IT或ECM-ISC模型探讨了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虽然感知有用性被证明是影响移动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最主要因素,但以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为主的移动阅读的有用性和其他以功利性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有用性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移动阅读对用户来说更多的是体现在获取资讯、打发时间、娱乐等方面。移动阅读服务除了感知有用性是否还有其他的感知信念会影响用户的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2)前人的研究证明了内容是吸引移动阅读用户最为关键的因素,但当前移动阅读服务商倾力打造的移动阅读个性化、社交化互动等新的功能与服务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如何却不得而知。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EMC-I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更多能体现移动阅读属性特征的变量来讨论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
1.2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DeLOne和McLean(2003)构建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被称为DM模型,在DM模型中影响用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后续的研究中,Lee和Chung(2009)针对移动银行构建了一个信任和满意的前因模型,研究了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界面设计质量对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对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度的影响显著,而界面设计质量对消费者信任和满意的影响不显著。胡莹(2013)将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中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等变量引入到ECM-IT模型中,证明了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等因素对移动微博用户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在移动阅读领域,目前还没有学者将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应用在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的研究中。本文将DM模型应用于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理论模型及假设提出
2.1理论模型
基于前文的分析,通过整合ECM-IT和DM模型,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我们保留了ECM-IT模型中期望确认、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4个变量,并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移动阅读的特点,引入了感知娱乐性、感知费用水平、服务质量、界面质量、内容质量5个变量共同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首先,通过移动阅读平台用户可以获取新闻资讯,阅读与学习或工作相关的内容,或在特定情境下获取与位置相关的信息,移动阅读对于用户有一定的功利性价值(感知有用性);其次,用户在等车、乘车、等人等闲暇时间可以通过移动阅读打发时间,移动阅读对用户具有也有享乐性价值(相当于娱乐性、愉悦性等);再次,用户在使用移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享有免费阅读的服务之外,对部分内容也需要支付货币成本(如收费章节或流量费等),因此我们将感知费用水平(货币支出)引入到模型中,作为用户使用移动阅读后的感知信念;最后,基于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我们将移动阅读应用的内容质量、界面质量、服务质量等因素引入到模型中,其中内容质量对应DM中的信息质量,界面品质对应于DM中的系统质量,而服务质量则重点考察移动阅读个性化服务和社交化互动服务对用户行为意愿的影响。
2.2研究假设提出
期望确认是指用户使用信息系统服务之前对该服务价值的预期与用户使用该服务后体验到的价值之间的差距。当用户感知到的价值越大于使用前预期时,期望确认的正向值越大;当用户感知到的价值越小于使用前预期价值时,期望确认的负向值越大。Bhattacherjee(2001)的研究证明了期望确认对用户感知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盛玲玲(2008)在研究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时,在ECM-IT模型中引入了感知娱性,并证明了期望确认对用户感知娱乐性有显著正向影响。(Hung M C,2007;苏帆帆,2011)在移动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中证明了期望确认对感知费用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Hung,Hwang&Hsieh,2007;Thong,Hong&Tam,2006)等人的研究证实了期望确认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期望确认对移动阅读用户感知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
H2:期望确认对移动阅读用户感知娱乐性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期望确认对移动阅读用户感知费用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
H4:期望确认对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学者Davis证明了信息系统初始接受的主要影响要素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Bhattacheljee(2001)的研究表明,当用户初始接受后,使用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对系统的熟悉程度逐渐提高,感知易用性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将逐渐弱化而不再显著,但是,感知有用性依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Hong,Thong&Tam(2006)等人在ECM-IT中增加了感知娱乐性以研究网站的用户继续使用意愿,发现感知娱乐性对用户继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感知有用性对移动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H6:感知娱乐性对移动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Luarn&Lin(2005)在对手机银行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Kuo和Yen(2009)对3G服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中,都证明了感知成本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戴和忠(2014)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图书收费模式对用户持续阅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阅读内容从免费跨越到收费的环节时阅读用户数量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了移动阅读用户对付费阅读的敏感性。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7:感知费用水平对移动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Inseong&8l(2007)的研究中证明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成本和感知娱乐性对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移动阅读能否提高用户获取娱乐、新闻及专业信息的效率,提高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帮助用户打发心情、发泄情绪对用户满意度有很大影响;移动阅读作为为用户提供休闲娱乐的产品,用户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愉悦感,则会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移动阅读用户费用支出会影响到用户的感知收益,用户感知收益越高,则满意度越高。因此提出以下假设:endprint
H8:感知有用性对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9:感知娱乐性对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10:感知费用水平对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
Bhattacherjee认为,用户通过对初始采纳的期望确认,产生满意或者不满意,这些期望大多产生自外生影响因素。移动阅读服务主要以提供内容服务为主,其内容的丰富性、界面功能、界面的艺术设计等外生变量也是用户行为研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Hsu(2000)参考了DM模型,在互联网产品的研究中,认为信息质量可用产品的及时性、丰富性和可读性等外生来变量来衡量,这里的信息质量与移动阅读内容质量非常相似。内容在移动阅读平台中聚合,及时更新、海量丰富的内容能引发读者兴趣,进一步强化用户满意度,从而促使用户继续使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1:移动阅读内容质量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移动阅读的内容是通过电子屏幕进行呈现的,移动阅读界面的色彩、版式、功能与传统纸版阅读存在较大差异,用户初始采纳移动阅读后对界面的实际感受与心理预期的比较会影响用户的满意度。移动阅读用户可以通过阅读平台订阅或接收移动阅读服务商推送的个性化阅读内容。同时,通过移动阅读平台的社交化互动功能,用户可以在阅读的同时,随时随地、即时即刻进行分享、评论,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互动,并进而强化用户的满意度。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2:移动阅读界面质量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H13:移动阅读服务质量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H13a:移动阅读个性化阅读服务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H13b:移动阅读社交化互动服务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满意度是用户根据其期望以及之前的体验经历而产生的关于移动服务的各类心理状态的总和,有助于解释用户在使用后的品牌忠诚与重复购买等现象。Inseong,et al.,2007;Vacho&Yrees,2008等学者在信息系统用户行为领域的研究中均证明了用户满意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4:用户满意度对移动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3.模型实证分析
3.1研究方法及概念测量开发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为了保证问卷中各研究概念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我们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在测量项目上基本引用已有文献,并根据移动阅读的特征略做调整。问卷设计采用Likert 5(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评分法。问卷经过访谈、小范围前测与修改后生成正式问卷,共39个题项,包括3个部分,用户移动阅读使用的基本情况、用户使用移动阅读后感知的情况、用户基本信息,具体测量和问卷设计因篇幅所限从略。
3.2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文在问卷调查时,以内容聚合类移动阅读APP用户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两点:一是根据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行为的调查数据,内容聚合类移动阅读APP是目前移动阅读用户使用率较高的阅读类应用;二是我们通过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14个内容聚合类移动阅读APP的体验与分析,认为这些APP具有前文所描述的移动阅读内容聚合性、个性化、社交互动性等特征。问卷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法,使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为了提高问卷样本的有效性与可信度,我们采用有偿样本服务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共发放了500张,收回有效问卷353张,有效率70.6%。
3.3数据分析
3.3.1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在调查样本中,用户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其中25~30岁的用户占比为51.78%,31~35岁用户的占比为26.48%,而18~24岁的占比11.46%,35岁以上的用户占10.28%。从用户的年龄段可以看出,内容聚合类移动阅读APP的用户主要以上班族为主,25~35岁的用户占了78.26%,这和《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性别方面,男性用户为43.48%、女性用户为56.52%;在教育程度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5.93%,本科学历占了78.66%,硕士学历占14.66%,博士学历占1.98%。
3.3.2内容聚合类APP用户使用情况
在使用频率方面,使用时长为1~6个月的用户占21.8%,使用时长为6个月~1年的占24.3%,使用2年以上的占35.5%;在平均每次使用时长方面,每次使用15分钟以下者占11.86%,每次使用15~30分钟的用户占52.96%,每次使用30~60分钟的占28.85%,另外还有5.93%的用户每次使用1~2个小时,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用户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聚合类APP使用经验。在用户“使用过的内容聚合类APP排名”方面,百度新闻以70.36%的使用率排名第一,而Flipboard(11.46%)和zaker(19.37%)两个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内容聚合类APP的排名比预想的要低,分别排在第11位和第7位。其他APP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今日头条(61.66%)、360新闻(43.87%)、网易云阅读(35.97%)、腾讯爱看(35.57%)、读览天下(21.34%)、鲜果(15.81%)、VIVA杂志汇(13.04%)、畅读(12.65%)、一点资讯(5.93%);在用户“最常使用的内容聚合类APP”排名方面,排名前五名的依次为百度新闻(54.55%)、今日头条(46.25%)、360新闻(22.13%)、网易云阅读(20.55%)、腾讯爱看(19.37%)。在“通过什么渠道知道某个内容聚合类App的”调查中,有54.55%的用户通过“应用市场推荐”的方式了解某个内容聚合类APP,27.67%的用户由周围的人推荐,9.49%的用户通过“自己主动去搜索”的方式获得APP;在阅读互动方式方面,“分享或转发”以69.96%的使用率排名第一,其它阅读互动方式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关注或收看收听(通过关注和粉丝的方式)”(59.29%)、“发表评论”(58.5%)、“推荐(以点赞或喜欢或顶或反对、资源推荐等方式)”(39.13%)、“发表日志”(30.83%)、“发表摘录”(26.88%)、“发表阅读笔记”(22.53%)、“聊天讨论”(18.58%)。endprint
3.3.3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采用Cro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变量测量问项间的一致性。社会科学研究中,Crohach's Alpha系数大于0.70时很可信。本研究的总体及各变量的Crohach's Alpha系数依次为:总体系数(0.948)、期望确认(0.914)、感知有用性(0.887)、感知娱乐性(0.900)、感知费用水平(0.939)、服务质量(0.867)、个性化服务(0.910)、社交化互动服务(0.720)、界面质量(0.785)、内容质量(0.950)、满意度(0.929)、继续使用意愿(0.913),各个变量的概念测量通过一致性检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本文问卷效度的测量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首先需要检测Bartlett和KMO值。本文研究变量的Bartlett球体检验值为7479.446(p=0.000),KMO值为0.946,说明它们的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阵,因此可以做因子分析。通过最大轴旋转和因子析取,样本共抽取出9个因子,解释了74.541%的方差。通过对各变量因子负荷的计算,可知各变量的因子负荷均在0.5以上,而交叉变量的因子负荷均小于0.5,说明问卷各变量都有良好的效度,适合做进一步的验证分析。
3.3.4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通常用于验证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因果关系。通过SPSS13.0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其中期望确认与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满意度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61、0.232、0.361;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25和0.270;感知娱乐性与满意度、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65和0.148;期望确认与感知费用水平、感知费用水平与满意度、感知费用水平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内容质量、界面质量、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52、0.048、0.211;个性化服务与满意度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421,社交化互动服务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407。此外,在解释的方差方面,模型中各变量能共同解释65.9%的持续使用意愿;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感知费用水平、内容质量、界面质量、服务质量等共同解释67.6%满意度。
4.讨论
从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假设H3(p=0.115)、H7(p=0.065)、H10(p=0.078)、H13b(p=0.644)未得到支持,其他的假设均得到了验证。假设H1、H2、H4、H5、H8、H9、H11、H12、H13、H13a、H14的显著性水平均达到了P<0.001,H6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P<0.05,如表1所示。
期望确认对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调查显示,有81.03%的用户使用内容聚合类APP来获得新闻资讯,73.52%用户经常阅读生活资讯,80.24%的用户经常阅读休闲娱乐内容,另有34.78%和21.34%的用户通过移动阅读来获得学习相关内容、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内容,这说明用户可以通过内容聚合类APP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新闻、生活、娱乐、地理位置相关及学习相关的资讯信息,用户对有用性、娱乐性的感知得到了确认,并强化了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
从表1可以看出,期望确认对感知费用水平影响显著性水平较低(p=0.115),感知费用水平对用户满意度(p=0.078)、持续使用意愿(p=0.065)影响显著性水平较低。我们分析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用户在等车、乘车、等人等闲暇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优质个性化的阅读内容,良好的网络环境,会使得用户沉浸其中,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从而强化用户对娱乐性、满意度的感知水平,而弱化对费用的感知;另一方面,内容聚合类APP的内容大多以免费为主,用户基本不用付费,而在流量费上,用户也可以通过包月流量或将内容下载后进行离线阅读,因此对费用并不敏感,从而降低了感知费用水平对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显著性水平。
内容质量、界面质量和服务质量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内容聚合类APP移动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丰富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内容是吸引用户的关键,内容会影响用户对满意度的感知,内容品质每提升1个单位,用户满意度会提升0.152个单位。界面包括导航、功能设置和版面布局设计,良好的界面功能设计和版面布局会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服务质量重点考察个性化阅读服务和社交化互动服务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从表1可知,个性化阅读服务对用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内容聚合类APP服务商提供的用户订阅、个性化推荐服务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提升了用户满意度;社交化互动服务则对用户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p=0.644)。我们分析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用户在使用移动阅读服务时,更多的是想获取相关资讯信息,而非为了社交互动,移动阅读所提供的分享、转发、评论等互动功能虽然能让用户有一定的互动体验,但并不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的主要因素;二是移动阅读服务中的社交互动功能并未能达到真正的社交化互动体验的需求,用户在需要进行社交化互动时可以选择更为专业的社交化工具作为替代。由此可知,本文中服务质量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主要由个性化阅读服务所贡献。
5.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DM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和ECM-IT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综合了移动阅读的特征,构建了移动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模型,并以内容聚合类移动阅读APP用户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1)ECM-IT扩展持续使用模型和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适用于移动阅读服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其中满意度、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的主要因素。
(2)感知费用水平对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本文所选择的内容聚合类APP用户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关系,此结果仅限于特定的研究情境,不可照搬。
(3)移动阅读的个性化服务质量、界面质量和内容质量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满意度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社交化互动服务对用户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移动阅读服务商应对移动阅读用户互动性作更为深入的分析,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
尽管本文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仍有局限性。对于本文得到的“社交化互动服务对用户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未能对其原因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对社交化互动服务对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作更深入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