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模式下合作方博弈关系趋势探析

2015-09-08葛颖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7期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

■ 葛颖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0)

供应链模式下合作方博弈关系趋势探析

■ 葛颖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0)

当前的市场竞争已从企业间转化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合作模式不仅面临供应链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也面临着外部环境给供应链带来的不稳定性。供应链合作关系在内部成员、外部因素的不断合作与博弈中实现系统最优化、利益最大化和服务最高化。本文着眼于供应链模式下的合作各方博弈关系发展趋势的探析,旨在揭示供应链合作关系发展中的矛盾,进一步探讨供应链未来发展的走势。

供应链 竞争 合作 对策

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世界经济、国际分工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市场竞争的环境,竞争的目的也从单纯的排挤、打败竞争对手转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种种迹象表明,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一种协作性的竞争,是供应链上合作双方在利益诉求上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一旦这一均衡状态被打破,那么在此之前基于共同利益建立起来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就会出现松垮、变形、甚至断裂,由此带来供应链内部更为激烈的竞争,一直达到彼此间利益相对均衡为止。

供应链关系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供应链关系产生的理论基础

1.产业分工是供应链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社会分工不仅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基本尺度,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工的每一次发展和深化所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最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后,随着生产力和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和劳动日益专门化、专业化,社会分工体系逐渐形成,出现了近代农业、工业和商业。在社会分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交互作用下,新产业、新部门层出不穷,现代分工体系和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分工也从产业内部扩展到一国之内,以致发展为当前国际间的分工。在现代科技的强有力推动下,社会分工在广度、深度上不断向前推进,一方面,分工愈益精细深化,职业细化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几乎所有企业又受到资金短缺、资源匮乏、技术更新缓慢、区域局限等方面的约束,以至于不能独立承担一种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中的全部工作,而不得不求助于其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虽然企业间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构建供应链合作关系应该是目前企业间最先进、最成熟、最有效的合作模式。通过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服务商结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加强在采购、制造、销售、物流等领域的合作,能够达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理想效果。

2.马克思资本运动总公式模型是供应链关系形成的理论起点。马克思在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时提出了资本运动总公式模型:G-W-G′,在当时的时代主题背景下,马克思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分析,旨在揭示货币是怎样转化为资本、资本又是怎样增值的秘密,而无意站在协同角度论及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关系,即G—W、W…P…W′和W′—G′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也就是现在的企业内部供应链问题。

在马克思的资本总公式中包含着三个公式:第一个公式(G—W),形式上表现为一种购买行为,实质上是货币向资本转化的过程,现在则表现为供应链体系中的采购供应链;第二个公式(W…P…W′),形式上表现为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现在则表现为供应链体系中的生产制造链;第三个公式(W′—G′),形式上是产品的售卖阶段,实质上是价值和价值增值实现的过程,现在则成为供应链体系中的销售链。基于上述分析,如果抛开资本总公式体现的特定的生产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资本总公式中的三个阶段与现代供应链中的三个环节在形式、内容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资本总公式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是现代供应链关系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在马克思的资本总公式中没有也不可能体现出来,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特点、所处的阶级立场决定了马克思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并非生态环境问题;二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生态环境远远没有现在如此严重、如此令人关注。

以上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关系的逻辑所在,同时也是我们分析现代供应链关系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理论起点和依据。

3.协同理论、集成管理和服务外包是供应链关系产生的理论基础。协同理论是在多学科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协同效应,它是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众所周知,供应链是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的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共同体,供应链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取决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协同好的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强,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供应链系统内部相互掣肘、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系统内耗增加,难以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现代企业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消费趋向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运营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不仅要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资源和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以谋求最大协同效应和最强竞争优势。

图1 传统供应链结构模型图

图2 改造后的供应链结构模型图

图3 绿色供应链结构模型图

集成管理是一种效率和效果同时兼顾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其核心内容是整体寻优、集成效应和系统创新。所谓整体寻优,就是各集成要素在功能、优势互补条件下,实现最优集成整体功能,用公式表示为: (a、b、c为集成单元、Z为质参量、Φ为空集)。该公式说明,各集成要素要在功能、优势方面互补,以寻求系统整体最优。所谓集成效应,是指集成体的整体功效大于各单项要素功效的简单叠加。假设有n项要素集成,fi为第i个要素的目标函数,利用运筹学分析可以得出: 。该公式说明,各单项要素集成后所产生的整体效应必大于各单项要素效应简单叠加。马克思在谈到管理时曾提出,管理不仅提高了个人能力,而且还通过管理把许多单个独立的劳动整合起来,从而融合成一股新的力量,而且这股新的力量的效力要远远大于元素个体的简单相加,即“1+1>2”。集成管理不同于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管理,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体现了一体化的整合思想。它对供应链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协同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服务外包包括商业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内容。企业开展服务外包有内部推动力量,也有外在环境动因。从其内部来讲,企业通过服务外包,一方面可以集中人、财、物等有限资源和管理能力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以实现内部资源回报最大化,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服务外包,可利用外部资源,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达到节省成本、提高企业绩效之功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推动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和重组,使得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世界市场的统一,迫使企业采用服务外包战略,与别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严峻的市场挑战。

(二)供应链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1.现代市场竞争环境特点是供应链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共享。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市场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不确定性趋势,使得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开发新产品、改进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挑战与压力,要求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对、处理好环境变化和由环境变化引起不确定性的能力,必须不断地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为此,就必须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连成一体,构建有效的供应链,以谋求最大的竞争优势。

2.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成就了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当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时,“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容忽视的效果。但是,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越发暴露出其不可自愈的种种缺陷,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从而给企业增加经营负担、丧失市场机会和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风险。基于“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要求,国内外企业纷纷放弃这一管理模式,随之而来的是“横向一体化”思想的兴起。“横向一体化”构建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一体化的合作链条,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将这些存在业务联系的相邻的节点企业连接起来,便形成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结构模型及其功能上的缺陷分析

(一)传统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及其转型优化分析

传统的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见图1),通过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实现价值增值,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

传统的供应链虽然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之间构建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利益共同体,但这是一种封闭的循环系统,单纯强调系统内部的合作机制,而忽视了政府、行业组织、外部供应链以及资源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与供应链本身存在的共存机制,导致供应链面临外部环境的干扰、约束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供应链模型进行转型升级改造,升级后的供应链结构模型(见图2)将涵盖前端采购链、中端制造链、后端销售链、终端消费链以及外部约束链和逆向物流链等六个环节,既考虑了供应链内部合作机制,也考虑了外部环境的约束,从而能够保证供应链的有序、有效运作。

(二)绿色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及其转型优化分析

绿色供应链是通过导入全新的设计理念,对产品开发与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分销供应直至最终消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紧密协作,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在内外部环境管理方面实现环境效益最优化的协调统一(见图3)。

绿色供应链结构模型与传统供应链结构模型相比,虽然考虑了外部生态环境补偿问题,但其仍然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运行的,没有将政府、行业组织和外部供应链纳入其循环体系中,不可避免同样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面临不必要的风险,因此也需要对原有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模型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模型(见图4)不仅强化了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也改善了外部环境条件,对降低供应链总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和最大限度改善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获得最佳效果。

当前供应链合作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供应链最大的特点在于资源共享,不仅维持合作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而且对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都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对核心企业来说,其价值意义就在于通过构建供应链可以避免由于其他成员联合起来而失去对供应链或行业的控制权,在核心领域集中精力提升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也可以整合上下游的资源,获得最大的规模效应和最强的竞争力。对供应链中的非核心企业来说,通过与核心企业及其他节点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在非优势领域取得优势地位,在核心领域渗透一些业务,以获得更强更大的竞争优势,也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资源获得融资上的优势。但必须承认,供应链在给企业带来更大价值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彼此之间的依赖呈现非对称性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顾客需求的多样性,企业为了更有效地运作就必须寻求相互之间的协作,逐渐形成对彼此的依赖。在不同的合作关系中,彼此间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可分为对称性依赖和非对称性依赖两种形式。所谓对称性依赖,是指合作双方实力相当,合作对彼此意义重大,失去对方意味着巨大损失。所谓非对称性依赖,是指合作关系中有一方实力强大,而另一方比较弱小,彼此之间的依赖呈现不对称性。有关研究表明,在对称性的合作关系中,合作各方对彼此的依赖性越强,就越容易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而在非对称性的合作关系中,则较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可见,供应链关系中成员企业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不稳定状态中,经常出现部分成员退出或加入的情形,使得供应链存在合作上的风险。因此,在构建供应链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选择好合作伙伴。选择优秀的、实力相当的上下游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是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前提。反之,假若合作伙伴选择不当,就有可能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拖垮整个供应链。

(二)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之间不可控制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及顾客构建成的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不仅链条长、节点多、成员复杂、区域分散,而且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有各自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它们既要满足供应链上的需求,又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由此决定了供应链关系中的不可控制和不确定因素较多,主要表现为:上下游节点企业供需衔接的不确定性、制造商自身的不确定性、终端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链所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往往采取利己的避险行为。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更有可能使得负面影响以乘数效应放大到其他环节上,给整个供应链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如供应链安全问题。国家标准GB/T24420-2009对供应链风险的定义是“有关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对目标实现的影响”。被曝光的上海“福喜事件”,其起因是作为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际连锁企业供应商的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因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而使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餐饮连锁巨头陷入“过期门”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对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所谓食品供应链,是从食品的初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各个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所组成的链状系统,其中包括前端的生产原料供应商,中间的食品加工商和零售商,以及后端的消费者和作为规制者与监管者的政府部门。上海福喜公司曾被麦当劳称为“在庞大而完整的供应链系统中有多年合作经验的全球伙伴”,但这次的“福喜事件”把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食品供应链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风险告之于天下,破坏了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应该说,供应链风险的客观存在成为供应链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加强供应链各方面的管理,从多方位防范和控制供应链风险。

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对供应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培训。在新的供应链结构关系中,不仅包括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顾客等传统成员单位,也把政府、行业组织等外部因素纳入其体系中,政府和行业组织在供应链中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政府的立法、政策、措施以及行业协会建章立制等手段对供应链施加影响,使其保持高度的自律行为,沿着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规则轨道运行,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对供应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培训作用,最大限度化解或避免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而保障供应链各合作方的合法权益。

建立和完善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供应链各个节点隐藏着一定的风险,而且外部环境也会给供应链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在众多的供应链风险中,供应链安全成为各国政府、机构和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它会导致企业财产损失、供应链中断,危及到整个供应链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有关供应链安全的管理标准,包括ISO28000:2007——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规范、ISO28001:2007——实施供应链安全最佳实践、ISO28004:2007——ISO28000实施指南,它有助于企业建立供应链安全管理机制,完善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防范供应链安全。为此,我国政府应鼓励企业申请通过ISO28000供应链安全认证,以赢得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任。

图4 升级后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模型图

加大对供应链安全防范的投入,加强对供应链员工的安全培训,培育企业安全文化。上海“福喜事件”的发生,说明当前的市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多变,要确保供应链的安全,防范供应链风险,就必须加强供应链的安全防范措施,增大投入,尤其是技术设施、管理方面的投入,尽管这些投入短时间内不一定带来直接收益,但它给企业带来的是长期的或间接的回报。

有关研究表明,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培育供应链安全文化,可以改变人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有助于增强供应链的安全。

(三)供应链各合作方缺乏彼此间的相互信任

出于共同的利益追求,根据双方此时的实力状态,彼此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由于合作各方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未来的供应链合作中,双方的实力可能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有的企业由弱变强,甚至跃升为核心企业地位,也有的企业可能由强变弱,沦为核心企业的附庸,原来的均衡状态被打破,此前的合作协议关系需要重新考量或修订,如变强的合作企业或许会质疑原来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多方共赢等等,这势必影响到供应链合作方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甚至出现合作摩擦和纠纷。再者,在供应链之中,不排除个别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存在信用缺失,不遵守合作协议,不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影响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由此出现信用危机和风险。为此,就需要不断完善协议内容、细化条款,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和信用机制,选择信用良好的、优秀的企业开展合作,对缺乏信用、给供应链带来巨大损失的企业,要增大其信用违约成本,甚至取消其合作权利,直至将其从供应链合作关系中清理出去,以维护整个供应链合作的和谐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四)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委托-代理问题

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组织、协调、控制者,与其他节点企业在信息上是非对称的,其他节点企业的履约能力如何、配合程度以及努力程度如何,核心企业很难完全掌握,例如,在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制造商处于委托人的地位,而供应商、销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处于代理人的地位,由于后者拥有制造商难以掌握的私人信息,制造商在构建供应链、选择合作伙伴时,就可能出现逆选择,供应链构建完成后,制造商又面临着合作伙伴的道德风险。所谓逆选择,是指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只知道合作者的报价,并不了解合作者的合作能力和质量,如供应商供货、送货是否及时、销售商销售能力及售后服务质量、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服务质量等,因此,常常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情形,而把优秀的合作者排除在供应链之外。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经济代理人在对他们行为的后果不必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下,因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道德风险包括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和隐藏知识的道德风险两种类型。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主要取决于代理人行动的努力程度和一系列不受委托人和代理人控制的外生变量,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等,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和外生变量,一旦委托人追究责任,代理人往往将结果归咎于外生变量。

隐藏知识的道德风险是外生变量决定着代理人的行动选择,代理人不同的行动选择又决定了不同的行动结果。委托人不但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结果,也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但却不能观测到外生变量的实际情况,代理人就有可能截留有关外生变量的知识,而采取损人利己的行为。为了防范、化解、避免合作伙伴的道德风险,核心企业采取的对策是:

1.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弱化合作者发生道德风险的动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追求利益最大化。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保障。利益分配方案设计的合理与否,影响着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与企业个体利益间的协调与一致。利益分配方案设计的不合理、不公平,就会引起节点企业的不满、抵触,发生损害合作伙伴利益的道德风险。为了避免道德风险的损失,实现供应链的组织目标,谋求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一致,就需要设计一套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和激励制度,平衡好各合作方的利益分配关系,鼓励各合作方采取符合供应链最大利益的行为,从而达到“多赢”的效果。

2.强化信息共享机制,以减少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信息传递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在供应链合作模式下,可以通过建立可靠的信息共享渠道,完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节点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以弱化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非对称现象,强化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减少道德风险发生的机会。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节点企业共享信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ERP技术、条码技术、电子代码(EPC)等,提高节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信息非对称现象。

综上,供应链合作模式的产生既有其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有其客观现实条件,既有内在动因,也有外部力量推动,各种因素、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供应链合作关系由松散变为紧密,由紧密趋于融合,最终完成一体化的融合状态。这种融合先从资本融合开始,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加强对上下游企业的资产渗透,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加大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融合的力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以及经营决策上的统一性,将供应链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经济共同体”。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祝凌燕.基于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同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6)

3.周艳芳.造船企业供应链合作风险管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6)

4.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贺彩虹,周鲜成.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和制约因素[J].湖南社会科学,2013(1)

6.曹景山,曹国志.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理论探讨[J].价值工程,2007(10)

7.马小援.论企业环境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管理世界,2010(4)

8.毕楠.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2(7)

F270

A

猜你喜欢

供应链企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