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建设的内涵、功能与路径选择

2015-09-07贺晓玲

决策探索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建设

贺晓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科教兴国的理念指导下,国家增加了对于大学发展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塑造了大学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与此同时,通过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高校进行着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通过这些改革,我国大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世界影响力也大大提高。作为一个社会先进思想和技术的生产场域,大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一系列外在的硬件条件,还需要强大的软件作为支撑。从世界上知名大学的发展经验来看,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大学软环境的建设。其中,大学的精神建设构成了核心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大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特有的大学精神。因此在我国大学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大学精神,提升大学的软环境将具有核心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大学精神建设,首先,从理论上讨论大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大学精神的特征;其次,分析现阶段推进我国大学精神建设的功能;最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归纳出推进我国大学精神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在社会的运转中,大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生产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换言之,大学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保障。大学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性或者实体性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种精神性的存在是大学在发挥其自身作用过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并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发扬光大。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精神性存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自身特点的一系列优秀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和规范体系。作为一种观念性力量,大学精神形成于大学的发展历程之中,体现着大学独有的精神魅力;同时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强烈的延续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精神引导着大学的发展目标,决定着大学的品位和层次,影响着大学的风尚风貌。

纵观世界上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这些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归纳起来看,笔者认为,现代大学精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真精神,它体现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客观规律,构建起一套客观而准确的认知世界的知识体系。近代以来,正是在科学精神的鼓励下,一大批学者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进行着执着的研究,建立了现代的科学体系。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大学的兴起是与现代科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的科学理念和学科体系正是在大学发展之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并内化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在今天,大学在推进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个大学而言,能否促进科学的进步,推进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决定性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批判精神。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思想和知识得到确立,错误落后的思想和知识体系被淘汰。作为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生产场域,大学在此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旧思想和知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退场,新思想和知识也不会理所当然地确立。新旧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范式上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批判精神以推动人类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思想的争锋、不同流派的争鸣、不同观点的碰撞已经成为了大学的显著特征,更成为大学精神气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自由精神。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这种自由意志决定着人类精神的高度和广度。近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自由的理念也随之成为了现代精神体系中的核心。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倡导个人自由始终是一以贯之的主题。正是在自由精神的引领之下,人类推翻了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自由民主政体。也正是在自由精神的引导下,人类摒弃了狭隘的偏见,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宽容价值。从根本上讲,自由精神的发扬启动了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形塑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价值根基。现代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精神是大学思想争鸣、学术繁荣的重要观念保障。一个人在大学所接受的自由精神洗礼和自由精神的熏陶,将塑造其更加开阔的精神空间和理论想象力,这是提升个人精神品位的核心要素。

人文精神。大学不仅需要生产和传播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还需要发扬和传承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人类的自我关怀,体现为对于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关切,是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优秀精神财富。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文精神的形成是人类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作用,而大学作为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传承和发扬的场域,人文精神理应构成大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大学不仅仅是实体性的物质存在,更是精神的文化性存在。知名大学的形成,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精神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形成自身独特大学精神的大学,才能够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获胜。大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多重的特征,这些特征共同作用,有力地推动着大学功能的发挥。

二、大学精神建设的功能解析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只有形成强有力的大学精神,大学的未来发展才具备坚实的软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今,随着国家对于大学发展硬件的支持,我国大学在基础设施和财政能力等方面已经接近世界知名学府。然而我们仍旧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大学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短缺,我国大学精神建设还比较滞后,难以满足我国现阶段大学发展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推进大学精神建设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功能。具体而言,推进大学精神建设的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精神建设能够引领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体现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物质财富的丰富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社会成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的大大提升。在我国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之后,后者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学术界和媒体舆论所批评和反思的我国公民素养的不足、道德风尚的滑坡等都深刻地反映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可以说,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异常紧迫,需要全社会投入更多精力尽快推动。在社会的分工体系中,大学以其独特的功能,在塑造先进社会理念和推进良好社会风尚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大学师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道德修养,能够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提升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大学教师和学生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义勇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非常积极,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第二,大学精神建设能够提高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形成优良的校风校貌。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雄厚的物质基础固然不可缺少,大学精神的建设同样也不可或缺。换言之,现代大学的发展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同时推进,二者缺一不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大学的水准,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大学办学历史还比较短,经验还比较缺乏,对于大学精神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炼。在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尤为明显,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瓶颈。由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滞后,我国不少高校在办学方面缺乏必要理念的引导,从而导致大学没有自身的特点,各个大学千篇一律。对于大学自身的建设而言,大学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了大学办学出现偏差。不少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过度偏重于校园规模、经济创收、社会影响等外在因素的发展,而对于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重视不足。从本质上看,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彰显着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品位。推进大学精神建设,将能够有力地优化大学的软环境,促进良好校风校貌的形成。

第三,大学精神建设能够提升大学的管理水平,推进现代大学治理的成效。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学办学规模的增加,校园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大学的管理方式过多地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式管理,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管理流程相对僵化,这种状况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了大学的发展。近年来,社会上对于高校行政化的批评就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体现。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各个大学纷纷学习世界知名大学的现代大学治理经验,但是其实际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具有明显的差距。应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挑战,加强大学精神建设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从大学的管理而言,大学精神建设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的管理水平,推动大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现代大学精神所蕴含的自由精神、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方面,也体现在大学的管理改革方面。自由和人文精神需要大学管理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赋予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主性,真正建立以服务师生为根本宗旨的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大学精神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成效。现代大学治理,不仅需要制度和规范等硬性条件,也需要服务于这些制度和规范得以运转的软环境。借用制度主义的术语来说,就是制度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规范,还需要制度运转的软环境。从功能上看,大学精神就是促进现代大学治理得以实现的重要软环境。一方面,大学精神能够明确大学治理的目标。换言之,只有将大学精神落实到大学治理的目标设计之中,才能够确保大学治理的根本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精神同样是衡量大学治理的重要标准。在过去的大学衡量评价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通常将各种外在物质性的条件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这种狭隘的视角下,大学的治理成效往往紧紧盯着办学规模、资金投入、经济效益等因素。事实上,这些简单明了的衡量指标只能衡量大学治理的外在性标准,而无法深刻体现大学内涵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只有将大学精神所体现的大学内涵性发展的要素提炼出来,并依此作为大学治理评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目标。

三、推进我国大学精神建设的路径选择

对于我国大学而言,如何推进大学精神建设,选择何种的实践路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相比于大学硬件的建设,大学精神建设尤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需要我们细致的加以规划。具体而言,本文认为,现阶段推进我国大学精神建设需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升大学精神建设在大学总体发展和规划中的地位。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各个大学也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适合各高校自身发展的规划。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发展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资源,是推进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需要清醒地看到,各个大学在制定本校发展规划过程中,往往过多地看重财政投入、项目经费、经济效益、设施建设等因素,而对于大学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视程度还非常不足。换言之,大学精神在大学的发展规划中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凸显。本文认为,大学精神与大学硬件是本与末的关系,大学硬件的发展服务于大学精神建设,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将大学精神建设作为大学发展和规划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意味着我国大学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校由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如果说此前高校的发展偏重于通过规模扩张和资源投入未实现的话,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发展模式将难以支撑下去。在这种条件下,通过集约式发展,更加注重高校精神文化品质的提升,将能够在物质条件维持不变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大的发展成果。

其次,通过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来促进大学精神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大学机构设置中,设立相应机构来服务于大学文化建设。在现在的大学机构设置中,大多数机构的设立都是服务于教学与科研的。而在推进大学精神建设方面,大学机构设置中还没有明确的机构相对应。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在大学的制度设计上进行完善,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统领和推进大学精神建设工作。第二,以服务大学精神建设为目标,促进现有机构职能的转变。如前所述,现有大学机构的职能更多的是以粗放式发展为目标设计的,因而其职能在服务大学精神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推动大学精神的发展需要现有的机构进行职能的转变,使其工作重心从外在物质性的标准转向大学精神的内涵式标准。第三,给予促进大学精神建设的改革举措以更多的激励。在大学精神建设的过程中,不少大学都出现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这些改革尝试既包括了学校层面所推动的改革,还包括了广大教师和学生自发进行的改革。对此,大学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需要给予更多的激励措施,形成推动改革的良好氛围。

再次,建立长效考核机制,追踪评价大学精神建设的成效。从本质上看,大学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的发展并不像物质层面的发展,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显现出成效。大学精神建设同样遵循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考虑到大学精神建设的这个特点,因此在评估和考核大学精神建设方面就需要建立长效考核机制。一方面,需要给予大学精神建设以更长的考核周期,而不应该在短期内就要求大学精神建设获得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在延长考核周期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追踪机制,时刻关注大学精神的发展动向,对于大学精神建设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最后,加强与大学精神建设相关的财力和物力投入,为大学精神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精神建设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恰恰相反,大学精神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当前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基础设施方面,而由于大学精神建设发展成效在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来,所以不少大学管理者忽视了对大学精神建设的物质投入。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大学精神建设,需要在物质投入方面给予更多的保障性措施。比如,在大学经费预算中提升相应的比例,为大学精神建设的相关活动提供场所、人员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在这方面,国家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制定有关的规范来保障大学精神建设的物质投入,确保相应的物质投入的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建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拿出精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