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对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2015-09-07邵惠芳许自成黄五星
邵惠芳 许自成 黄五星
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中国社会各领域正在适应,世界也在适应“中国节奏”。作为社会民生之首的教育事业将如何适应新常态,成为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所谓教育新常态,一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二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三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成为常态。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使命,高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作为直接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高校教师,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影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而且涉及到社会转型与社会进步,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常态下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大众化打破了高校原有的封闭营垒,引发了价值观念的更新与文化认同的重新定位,在主流意识形态普及难度高、大学精神家园日渐荒芜、少数教师功利行为甚嚣尘上等教育乱象面前,许多研究者慨叹于传统教育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从办学主体—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层面开启理论创新的视角。
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教师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是教师这一职业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是整个教师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新常态下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由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决定的。教师核心价值观是指教师行为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体现的是教师整体精神面貌和职业生活态度。新常态下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简单概括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教师终身学习,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应树立“勇于奉献、坚持不懈”的事业观。
二、新常态下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方法
(一)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要紧扣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丰富活动载体,把握活动节奏,力求活动实效。例如举办研讨会、演讲、评比活动等,在交流中更加清楚地认识核心价值观的涵义。高校要把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作为校园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构建科学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引导和推动教师充分激活其“自我效能”。高校领导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教师持续更新和完善核心价值观。高校应给教师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与学习的时间,创设合作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关系,做好价值观方面的培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二)媒体结合,典型引领和舆论批评相结合
加强对社会网站、教育论坛的舆论引导,培养能够深入解读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领袖,发挥其在网络舆论中的引导作用。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是社会成员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感受和评价,对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法国哲学家圣西门所说:“舆论是一个伟大的道德力量,只要明显地表达出来,就必然要压倒人间的其他一切力量。”社会舆论可以对个人行为以及价值观念起到规范作用,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自律走向他律,从而被社会认同。
(三)加强自我意识,提升自我价值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在培养自我实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积累经验。同时,还要学会汲取、整合网络资源,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发展,将自我反思和专业发展作为一种常态的专业生活方式。因此,可以把各类教育生活问题与教师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组织教师进行阅读、思考、分析、交流,以提高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
三、新常态下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当代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师价值观中最显著特征的表现,包括高校教师的职业性、高校教师职业的必然性和应然性,反映高校教师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涵盖高校教师与国家、社会、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关系。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必须体现出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点。从意识形态建设角度而言,提炼高校层面的教师核心价值观既是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依据,要谋划“如何践行教师核心价值观”,要将构建教师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引擎。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学校德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的道德表率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