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账号
2015-09-06赵成祥
赵成祥
摘 要:微信作为更为开放、自由的交流软件和工具,对用户有极强的吸引力,微信独特的传播方式还为公众带来了新的话语空间,改变着信息传播模式和公众的媒体习惯。然而微信公共账号把关缺失等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对微信的传播特征以及传播模式有一定的了解,需要对微信进行恰当的舆论引导,以让它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关键词:微信;舆论;原则;公共
微信,做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朋友圈和微信公共账号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将自己关注的信息以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及时的与他人分享。由于微信具有相当的言论自由度,许多用户会在其中发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因而这里超越微博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意见集中发散地。在特点的空间内,开放程度又极其高,面对具有共同利益趋向的话题,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围观趋势,产生舆论。再加上微信平民化、立体化、个性化、交互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舆论多元化,主流的声音在媒体中和现实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使微信成为新的舆论集散地。
一、微信中的舆论特征
微信作为一个比之现实生活更为开放自由的虚拟工具,对用户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用户可以在其中自由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各种最新信息以及他人的观点。由于现实中舆论一致的特征也有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而造成的特殊之处。这种舆论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表层性的特点,同时在影响扩展过程中还有发散性和激发性的特点。
1.表层性
从微信中那些琐碎化的生活片段、最后进行辟谣的假新闻以及用户的行为习惯可以看出,微信中的舆论都是表层性的,既不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根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出于自我情绪控制下的感性爆发。由于其具有相当的自由度,所以在谈论或者是评价事件时,很大程度上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认知、社会常识、周围人以及上层发帖人的观点来立定自己的立场,其结果就是:不涉及事件本质、不符合事件本相的表层意见在微信中形成一种极大的意见倾向。
2.发散性
“意见发散式舆论的基本特性,舆论主题队共同的社会问题同时发表意见,出现了分布社会各处的意识流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诉说呈现出辐射形态。”在微信中,这种舆论发散表现得更加迅速,无论是市民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是一件国际关系中的矛盾与纠纷,只要有一种声音极为强烈、响亮,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与重复,从而进一步加强在事件中的地位。
微信中舆论的发散性是有两种因素决定的:其一,微信在发表新闻时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全民新闻记者”在微信这种新媒体下得以实现,这使得其成为人们了解新闻以及社会动态的首选地。其二,微信在判断意见正误时比较滞后,这使得一些情绪化、甚至一些不符合事实的意见成为舆论源头。
3.激发性
在微信上,舆论往往是以零散的、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舆论总是捕捉刚刚出现的厉害问题和重要事件,把视觉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占据这些领域的表层意念。”微信中极强的感情色彩、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绝对自由的发帖空间,这一切切合了人希望人们注意的心理特点,使得其他微信用户可以间接的获取舆论的全部内容,直接的接收到该意见的情绪激发,推动舆论的进一步扩散。
二、微信中的舆论形成
微信中舆论的形成是有一定规律的,从事件的爆料到大众意见的形成与扩散再到舆论的形成,期间的过程是需要一定要引导的,只有找准了时机以及方式,对这些规律有一个深刻地了解,才能够使微信在舆论的立场上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
1.微信中的谣言
谣言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这两种传播方式由于新媒体结合起来,再加上微信公共平台的特点,草根语录比比皆是,覆盖面急剧增加,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些谣言一般与大众的关系相对密切,为大家极为关注,在这一种神经兴奋的现实条件下,人们往往会缺乏判断力和分析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微信成立一定的辟谣中心,对于微信中爆料出的那些轰动性较强的信息,及时地加以验证,让博友能成为有素养。明智的网络公民。
2.沉默的螺旋
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伊利莎白*内尔—纽曼在《传播杂志》发表文章《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心理学角度讲,人由于害怕处于孤立地位,都有一定的趋众心理,从而使人类社会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价值以及目标也具有一致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达到舆论一致的原则。沉默的螺旋理论解释了大众传播媒体具有强大的舆论权利。现实生活中那些具有趋众心里的公众会按照强势的意见来调整自己的观点与大众行为的一致性,在微信特殊的环境下,由于微信围观效应和意见领袖的引导使得这一种现象更为突出,使那些意见性不强、自我判断能力不足以及容易依赖大众的人,更为倾向于以有意见。
3.议程设置
在说明议程设置之前,首先引入一个大众的围观效应:围观效应是网络围观的一种,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一句有意思的话、一张搞笑的图片都容易被围观。微信围观因其更为便捷的方式,设置了话题,同时促成了话题在短时间内的传播。
在微信围观效应中不可忽略的是意见领袖在这个体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微信意见领袖影响或者说决定了舆论走向,因其朋友圈朋友的围观,促进事件的发展。
三、微薄的舆论引导原则和方法
通过围观形成微信舆论进而形成公共舆论,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微信围观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应加强微信的管理,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和责任意识。
1.及时性原则
在微信中舆论的形成极为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加上情绪化的主观因素,就可以引发舆论的产生。对于微信上一些情绪化言辞、图谋化行为、容易引起民族和国家矛盾等一切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因素都要及时进行不同时效性的处理,积极应对。当然这个过程会有很多问题,在这里不多提。
2.正面性原则
正面性原则最重要的是舆论的方向性,江泽民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对正面典型实例进行宣传。在新形势下,新媒体成为制造的舆论的又一种新媒体,对微信公共平台上舆论的引导来讲,这一原则依然受用。
3.柔和性原则
微信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于人们的话语权在这个基础上有一定的保障,人们拥有极大的积极性,当监管制度以一种宽松柔和的态度和手段来进行时,在一定基础上可以维持微信公共平台上众说纷纭的局面,为舆论的产生保留一个良好的环境。
柔和性原则强調的是引导过程的群众性、策略性和逻辑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新媒体工作者立场要坚定,手段要灵活,将微信作为一个反映群众意见的重要窗口,心平气和的分析期间存在的问题,抓住着力点,让工作事半功倍。
柔和性原则不仅强调的是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在认识问题时,一定要讲究逻辑性,注重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如何认识矛盾是辩证法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逻辑的根本规律”。要掌握柔和性原则,不但要在形式上做到,更要从实质上理解。只有选择适度的内容,采取温和的态度,才会让舆论引导工作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微信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广阔空间和有效载体,只有掌握在微信中的引导方法,才能让舆论导向按照预期方向发展。权威对话、广泛讨论、事实发布这些方法应该被采取来管理舆论走向,发挥微信在公众舆论中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王军、栾絮洁 《微博围观效应:公共舆论的生成机制分析》,《新闻与写作》2011年9月.
[2]刘建明 《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 党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年.
[3]徐佩、李苓、李春霞、段弘等 《大众传播学通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第一版.
[4]胡钰 《新闻与舆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
[5]邱沛篁 《新闻传播手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版.
[6]喻国明 《传媒竞争力》 华夏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一版.
[7]罗杰·D.维曼 《大众媒介研究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