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部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2015-09-06周楠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城市河南省文化

周楠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重大变革阶段,城市的物质经济水平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的文化建设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化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城市人群原有的文化习惯、文化模式、文化观念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关键词:城市;文化;河南省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转型时期必然会带来多方面的变革,并深深地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各个领域。其中,必然包括城市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及思想观念的转型。这种转型会使城市的文化结构、文化体系发生总体的、深层次的变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重大变革阶段,城市的物质经济水平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的文化建设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化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城市人群原有的文化习惯、文化模式、文化观念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原有的旧的体系尚未完全消亡而新的文化体系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就使得处在转型期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与发展上的严峻挑战。近年来,河南省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这些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同样普遍遇到发展瓶颈,面临着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间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对于许多城市而言在过去的发展中一味只重视物质经济层面的发展与进步,而作为反映城市品质、内涵乃至城市精神的城市文化的发展却被忽视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趋同化,失去了城市的个性魅力,并逐渐演变成特色危机。由此带来了城市发展的失衡并且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难以消失的。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理念上缺乏城市发展的整体观念,忽视了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把城市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最大的整合,并形成一种以城市文化为形态和载体的系统工程发展模式。所以,在今天高度强调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出城市特色危机的根源实际是在于文化危机。

一、城市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转型期社会发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式,这对于河南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2011年9月28日中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不仅肯定了我省在中部地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进一步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河南今后的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

当前,河南省的经济社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复杂多变的影响,加上河南省本身地处中部地区受东西部地区经济影响较大。传统经济产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土地供应量收紧、人力资源成本增高等不利因素,其发展后劲必将会受到影响。从西方社会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在此种情形下往往会得到较大发展,原因如下:首先,文化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城市的均衡发展离不开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各项资源相对传统产业而言具有低门槛,消耗少,回报期长等特点。再次,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快城市文化及相关建设,有助于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形成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消费,使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我省当前处于转型期阶段的城市经济结构地调整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历史对河南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河南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并向全党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同时,《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的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些政策的提出,使河南省城市文化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且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必将有助于河南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全面地拓展社会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契机,以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目标,加快河南省城市文化建设,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一)河南省城市文化建設的现状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典型的文化资源大省。

同时,由于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便利,更加密切了河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于传播深厚的文化,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在文化领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既有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也有新兴文化产业取得的发展。具体如下:

1.进一步加大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河南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三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全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省就占了一半(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目前,我省共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南阳、商丘、浚县、濮阳),1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许昌、济源、巩义、新郑等),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神篨镇、荆紫关镇、临沣寨村)。历史文化名城(镇)总数在全国居第二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余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有17项。

除了分布广泛的历史文物资源,河南还具有多样的深厚传统文化,例如历史文化(仰韶文化、殷商文化、两宋文化为代表)、民俗文化(朱仙镇版画、钧窑为代表)、戏曲文化(豫剧、曲剧为代表)、酒文化(杜康、佘店为代表)、名人文化(老子、杜甫、张仲景为代表)等等,这些都是我省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我省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源所在。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和历史文脉保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彰显中原文化魅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城市基础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市的基础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基础文化设施基本健全。截止到2010年,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2个,博物馆1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466个,文化站2264多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2241个,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法人单位575个。【1】城市社区文化中心、乡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广播电视初步形成有线、无线、卫星互为补充的交叉、梯度传输覆盖网络,为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

3.文化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南文化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贡献占据一定份额。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增速5.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产业规模,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文化用品产业、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广播电视等文化领域。从业人员数量依次为:文化用品产业类187803人,占40.8%;出版发行类82752人,占1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67905人,占14.8%;文化艺术服务类45247人,占9.8%;广播电视类32048人,占7%,中青年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全省文化人才的主要力量。【2】

4.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伴随着传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飞速发展。2010年,河南省获发行许可证的动画片产量达到13部,跃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八。郑州成为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生产十大城市之一。在政策的扶持下,诸如网络文化产业等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5.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

近年来,河南文化领域发展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培植文化优势,彰显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涌现出以“大河报” “梨园春”“武林风”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品牌;以“风中少林”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唐三彩、汴绣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牌;以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赢得了良好的文化效益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河南省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处于转型期的城市文化建设所产生的问题其成因是复杂的,主要受城市发展理念、文化基础、文化产业、创新思维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1.城市发展理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城市文化的建设是在大的城市规划与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进行了,其发展必须与城市的总体发展理念相协调,上位与下位的关系必须明确。在这个决策与实施的过程中,城市经营者与城市管理者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作为城市的每一个个体——市民的观念也是尤为重要的,必须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近些年来,我省城市文化建设的观念逐渐走向良胜发展的轨道,但客观来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很多城市还是以物质资源的配置为规划依据的主体,对于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城市的特色文化,不自觉,不自重,导致城市文化在规划中难以显现;另一方面,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盲目照搬国外经验,或是简单的采取“城市文化补课”的模式,这样反而失去了发展特色。由此可见,城市发展理念对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文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方向。

2.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相对还显滞后

2010年,河南省用于文化、体育、娱乐业的投资总额为165.63亿元,尽管相比上年增长10.7%,但是与同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的增速相比,还是大大落后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些活動必要的设施和条件还缺乏,部分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设备老化、经费不足。

2010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经费为24.11元,河南省的人均文化事业经费为10.12元,还不足全国水平的一半,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仅仅比倒数第一的河北省多0.34元。相比于第三、第四的青海和西藏也相差6倍多。

3.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其整体的发展水平依然有待提高。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总量偏小。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河南省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仅占GDP的1.6%,在全国属于落后水平。

其次,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然相对滞后。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典型的文化资源大省。但是,在如何与新技术、新信息、新创意有效地结合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做的还不够。文化资源产业化与文化大省的身份不相匹配。

4.文化创新领域难题有待突破

当前,河南省城市文化发展中缺乏创新是导致城市文化建设效果不佳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河南省文化产业中,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仍然是发展的主力,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传统文化对城市文化创新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比如,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创新意识较弱,没有意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就显示出科技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低,人才培养周期长,市场竞争不强的劣势。

其次,缺乏创新人才。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河南省文化产业飞速发展与相关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仅是在文化自身领域,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文化经营、技术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人才都存在很大的缺口。

5.文化发展的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发布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对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相关机制例如,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以及文化的投资融资机制仍存在一定滞后,直接导致文化发展缺乏资金,后劲不足。

二、河南省城市文化发展方向

(一)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基本目标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施。因此,针对当前河南省城市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制定短期内相对应的基本发展目标,方能统筹考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初步构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平台。

我们认为在近十年内,文化产业应当发展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新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力争使河南省文化建设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居于中部地区领先地位,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强省。同时,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各项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并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二)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主要内容

作为河南省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着眼点与着力点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内容加以实施。主要包括:城市物质文化建设、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城市管理文化建设。

1.城市物质文化空间的拓展

城市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文化,是能够被直接感知到的、具有鲜明物质载体的文化类型。主要包括人们常见的城市景观、城市建筑、城市风貌等,这些是能够塑造城市外在的直观形象。尽管这些文化是以物质的形态出现的,但是它们却都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要素,是城市精神品质的直观体现,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具体来说,城市物质文化主要包含了:城市建筑文化、城市产业文化、城市消费文化。

(1)城市建筑文化

我们的城市空间是由各种建筑所构成的,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直接体现。城市本身就像是一个放大了的建筑,同样具备建筑的基本要素:功能、形象、物质技术条件。城市建筑在满足城市功能需要的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主成部分,其影响力也较其他因素更为直观、更加有力。一个城市的底蕴与文化首先是由城市建筑承托起来的。建筑的体量特征、建筑的风格与色彩都是城市文化艺术及意识形态的综合反映,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社会文明进步的实物见证。

从世界文化的发展来看,东西方文化在数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各自保持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筑在文化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其建筑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发展成为以木构架为体系并逐渐演化成熟的文化载体。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石质的以山花墙和柱廊为典型特征的建筑形式,时至今日它依然是西方文明最直接的印证。《北京宪章》中指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汇融在市民的生活中,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行为和观念起着无形影响,是城市之魂。可见,城市建筑文化能够使城市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品质。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例如,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郑州国际会展宾馆,其整体形态初看起来很像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但是细细品位又没有一处是相同的,单单是神韵相似,如此一来,文化便在现代的城市空间中得到了升华。同样,被誉为“20世纪中国经典建筑”之一的河南博物院,其设计灵感来自河南登封元代观星台。寓意深刻的造型配以符号效果明显的青铜乳钉作周身装饰,厚重的中原文化底蕴便悠然而生。

在处理好单体建筑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城市空间是连续的建筑界面所围合而成的,因此,对于重要的城市节点,在处理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时应该更加慎重,否则的话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广场是承载郑州近现代文明的重要场所,地处城市中心,本应很好的传承历史接续城市文脉。但是由于相关部门认识不足,甚至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对于广场周边商业建筑缺乏最基本的控制,使得整个广场环境混乱不堪。“二七”精神被完全淹没于商业大潮之中。

进入2l世纪后,面对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吸取外来的先进成果固然很重要,但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应该被继承和发展下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做到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我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对于城市建筑而言,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它们做到“结实,好用”,同时也应该赋予它们更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以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与良性发展。

(2)城市产业文化

城市产业是城市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城市都是依产业而兴,随产业而发展的。一方面,以产业为依托所出现的产品制造、流通、交换等一系列生产与商贸活动其本身就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其衍伸出来的精神内涵同样也是可以被外界感知到的,既是是城市文化的独特体现,也是城市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城市产业文化在不同城市会有很大差别,这也正是城市文化独特性与城市个性魅力的很好体现。例如,山东青岛的海尔集团,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打拼,已经从当时的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企业成长壮大为业务涉及全球,产品涉及诸多领域的跨国制造业集团。同时,海尔崛起也带动了海信等一批颇具实力的制造企业,形成了青岛城市文化的独特一面,并深深地影响并带动着诸如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在河南省这样的例子我们也曾经经历过,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1989年爆发于河南郑州的那场“商战”,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敢于创新的商业经营模式以及“亚细亚现象”的举国关注,伴随着那场“商战”,河南郑州的商贸城市形象也声名远扬。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辉煌一时的亚细亚最终走向了衰落,但不管如何,“中原商戰”已渐渐融化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并以顽强的姿态,成为中国MBA课堂上的典型案例。

其实,在河南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资源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省内各城市都有其主导产业,例如平顶山、焦作都是以煤炭为支柱产业,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煤炭产业文化。开封、洛阳等城市以旅游为资源,则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旅游产业文化。豫北地区的新乡以轻纺电子,安阳以钢铁工业,豫中的漯河以食品加工,豫南的南阳以医药为产业,信阳以茶叶为产业等等。如果能深入挖掘产业文化的精华,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品牌观与价值观,使其成为产业或行业的文化符号,无疑会拥有众多的顾客和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就形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其综合效应是十分可观的。由此可见,打造城市产业文化十分必要。

(3)城市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3】它包含着复杂的消费内容,同时也蕴含着内在的价值取向,因此它是城市物质文化的折射。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打造各种各样的消费文化,深圳正在打造“电子消费之都”, 重庆2015年将形成“西部消费之都”, 武汉将变身“时尚消费之都”等等。对于打造城市消费文化相关部门应树立正确观念并加以合理引导,反之不仅会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将波及城市文化及城市形象。因为只有合理的消费文化可以使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升,能够全面地反映一个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城市的灵魂和风格,而不合理的消费则不利于人的文明素质的发展,甚至影响城市文化建设,进而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

例如,美国在20世纪实行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是非常典型的市场竞争的产物,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利益,企业可以仅仅通过造型设计,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但是,对于消费而言却是十分不利的,它不但造成了物质的极大浪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引导人们进行非理性的消费,营造了社会的不良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尽管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是产生的影响是长远的和负面的。对于当前处于转型期我们树立正确消费理念,营造良好的城市消费文化依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2.城市精神文化空间的拓展

城市精神文化与城市物质文化是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反映。其文化载体以及体现形式均有所不同。城市精神文化反映的是城市的精神价值、观念层次,因此其体现文化本质的方式也会更加直接。

转型期构建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大众文化、城市高雅文化、城市休闲文化、城市网络文化、城市生态文化、城市旅游文化、城市民俗文化。

(1)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过程中不断的物质化、文明化和群体生存管理的制度化的一种结构与形式的存在。然而不同的城市又具有不同的性质特征。从世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一方面,是由其历史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自然环境以及工程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政治形态,文化传统及宗教习俗,同样孕育了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形态的诸多特点。而对于现代化的城市来说,历史就是城市之根基,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的印记是城市发展的资源。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历史文化资源是构建城市文化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

历史文化资源是难以复制的稀缺资源,有着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往往会表现出文化的精致与厚重。那么,当前处于转型期,如何利用城市历史文化来提升城市的竞争软实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大省,许多城市拥有丰富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河南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三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全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省就占了一半(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目前,我省共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南阳、商丘、浚县、濮阳)。这些延续了千年的文化遗产构成城市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城市中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街区是现代化城市中不可多得也不可或缺的巨大财富。那么,对于城市历史文化应该如何更好的加以利用呢?

首先,构建城市文化必须与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结合。目前河南省对大遗址如郑州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等的保护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我省的19处大遗址确定为重点保护项目。与此同时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也有序开展。

其次,城市文化不仅需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需要文化的创新,即要赋予历史文化以时代内涵。因此,如何处理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和谐有序利用,就成为城市历史文化创新中的重要问题。

(2)城市大众文化

城市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4】它具有如下特征:

商业性:大众文化又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现代化科技手段是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载体,因而能使大众文化在短期内迅速蔓延和扩张。

世俗性:大众文化面向世俗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文化。取悦大众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

时效性:如果说世俗性是大众文化的空间表达特征的话,那么时效性则突出地表现着大众文化的时间特征。

娱乐性:大众文化多以日常生活行为和感觉、感触为主要内容,因此特别追求诉诸感官的娱乐效果。

因此,上座率高的商业电影、娱乐电视节目、流行杂志小说、通俗音乐等等都属于城市大众文化的范畴。它们既是以大众消费为中心的新型产业,同时又是现代社会发展中衍生出来的新的生活方式。由于大众文化易于被市民接受,因此,对市民素质的提高和城市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2011年的“河南首届嘻哈文化节”、2012年的“河南青年时尚艺术节”,它们不仅能提升郑州“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同时,也体现出郑州得天独厚的年轻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必将成为郑州年轻时尚文化建设成果的一张名片。

城市大众文化具有如下积极功能:1、有利于当代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使文化从垄断走向共享。2、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3、有利于精神压力的文化舒缓。4、闲暇时间的文化充实。5、形成了新的产业体系。但是,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也是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因此,在建设城市大众文化时,必须做到政府宏观指导与高雅文化介入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价值引导,以此方能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

(3)城市高雅文化

与城市大众文化的平民性、通俗性、群众性、民间性相对应的就是城市高雅文化,它是一种严肃文化、上层文化。尽管,其受众群体相对要小于城市大众文化,但是由于高雅文化可与过去筛选下来的优秀遗产相媲美,可与艺术和批评遗产中的典型作品相媲美,因此其对于城市文化、城市审美的引导也是更为严肃和高尚的,对城市文化的构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城市就直接以高雅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主流而加以宣传,如此一来,城市的气质便与高雅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例如,江西省南昌市就是通过举办“红歌会”,传唱经典的红色革命歌曲来传承南昌的红色赣文化,而重庆市也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来树立城市品质与城市形象。两座城市甚至因为共同弘扬的“红色文化”而产生了分歧,引发了争论。无论孰是孰非,值得可喜的是这件事恰恰证明了文化已经被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而得到高度重视。

河南省的城市高雅文化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河南省艺术中心的落成为发展河南高雅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在举办商业演出的同时艺术中心还积极的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市民可以进入艺术中心大剧院、音乐厅免费参观,普及高雅艺术知识。2012年,由河南省教育廳、文化厅、财政厅牵头举办的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河南大学拉开序幕。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对于普通市民和青年人是良好的艺术熏陶,同时也避免了高雅艺术的精英化趋势。

相信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相关意识的转变与增强,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高雅文化必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4)城市休闲文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短期假日的增多,人们日常的空闲时间也增多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已经成为工作、学习之外同等重要的生活内容。同时,城市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城市休闲的作用。可以说城市四大功能中,未来“游憩”(即休闲)的比重会越来越重,而休闲的内容、方式等同样折射出市民的精神品质,生活状态,进而体现城市的风貌。可以说发展休闲城市,打造城市休闲文化已经成为政府现在以及未来所要面对的问题。

休闲文化是一种相对自由而放松的生活状态,使城市市民能够选择休闲的、舒适的生活方式。在现阶段,休闲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较高层次,它不仅有利于调适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市民的文化品位,促进城市和谐氛围的形成,更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的全面发展,促进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社区服务以及商贸零售、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等众多产业的发展,将会对城市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这既是成都城市形象的宣传口号,同时也是成都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成都城市文化特色的体现。与成都类似的还有河北的承德、秦皇岛,广西的桂林等城市。除此以外,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地致力于打造休闲城市。2011年河南省洛阳市入围中国休闲城市名单(位列第20名),开封市则首次获得“2011年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证明我省在城市休闲文化建设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5)城市网络文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作为新的信息载体,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性日益增强。由于网络综合了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和媒介的功能,同时又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等便利特征,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介模式,网络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发展态势,其前景无可限量。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5】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网络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技术平台和载体,具有较强的虚拟性,这决定网络文化建设具有虚拟性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城市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并且可能导致城市网络文化建设无秩序和非理性,使城市文化建设出现风险和危机。同时,由于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等不良现象充斥于网络,必将会对广大市民的文化意识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因此,网络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建设也是双刃剑,它在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消极的影响。作为城市管理者应加强对城市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以保证城市网络文化在安全的状态下运行。

当前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发展来说,网络创造了新的城市文化格局,同时也创造了无尽的文化商机。这对城市文化建设而言既是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领域,网络文化必将占据重要的一席。

(6)城市生态文化

城市传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高投入而低产出,产业附加值低,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不良影响已经逐渐的显现。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依然还存在。

例如,近年来,随着稀土价格的飞涨,拥有全国30%以上的中重稀土储备、有着“稀土王国”之称的江西赣州出现了疯挖盗采的现象,甚至许多基层干部也参与其中。导致稀土开采污染遍布赣州的18个县,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遗留的尾矿达1.91亿吨,被破坏的山林面积达97.34平方公里。光是用来治理开采稀土导致的污染就需要70年时间,费用高达380亿元,这已经超过了赣州市所在的江西省稀土全行业多年累积的利润。

上述事例证明在社会转型期,我们不但要考虑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观念转型、意识转型,即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认识的角度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問题,树立进步的文明生态价值观。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倡导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广大市民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具体来说,城市生态文化可以分为物态文化、体制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物态文化是指,在现代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建设的方式和方法来推动城市发展。体制文化是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一系列的制度、体制和法律等,能够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保障。行为文化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采取生态化的措施和手段,以实现城市生态保护的目标。【6】

转型期社会,政府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利用的重要性。2006年,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7)城市旅游文化

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首选的假日休闲活动。这其中不仅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旅游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更是由于人们希望通过旅游来广泛汲取各地不同的民俗、民风和文化,丰富阅历,增长见识。由此可见,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活动,旅游的过程就是一次文化体验、文化碰撞、文化交流的过程。

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将旅游作为载体,将城市的历史、人文、风貌等反映城市精神内涵与品质的内容融入其中,使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经历深刻的城市历史与文化体验,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升华,进而起到宣传城市形象的目的。

旅游和文化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因此,研究城市文化、挖掘与弘扬城市文化、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也是旅游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就目前情况而言,旅游产业的开发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首先、是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主体。建立以市场化来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力量的作用,按照市场的客观规律要求、以利润的分配和利益的调节为核心为动力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才能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商业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取得很好的企业经济效益、整体社会效益,从而,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是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打造品牌、形成品牌。河南历史文化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我省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南省内各城市积极依托各自的文化优势,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嵩山旅游与少林武术文化的结合。通过举办国际少林武术节、打造禅宗文化旅游演艺节目等,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开封旅游与宋都文化、洛阳旅游与佛教文化、安阳旅游与殷商文化等都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走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路子。

再次、是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整体规划、整合资源、统一经营管理,形成规模效应和整体效益。近年来,河南编制的中原旅游区发展规划已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全省“两带五区”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沿黄古都旅游带、嵩山禅武文化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区、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等,着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之旅、东方文化寻根之旅、中国功夫之旅等系列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旅游业由资源依赖型向文化创意型、市场低端型向市场高端型转变。

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650亿元;“十一五”时期河南旅游业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速,2011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亿元,同比增长22%,文化、旅游产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树立河南形象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旅游业只有拥有文化这一深厚的底蕴,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培育和发展独具魅力的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继承与创新并重原则,积极打造融入独特历史文化的旅游文化艺术精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使旅游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8)城市民俗文化

民俗是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7】通俗来讲就是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视为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重复出现的一种行为惯例,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河南省地域广阔,各地的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从类别来看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一、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例如,河南省会郑州的烩面、享誉省内外的开封小吃;体现豫西民俗的窑洞;古朴典雅的开封汴绣、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等等。

二、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例如,河南最具有特色的游艺习俗,其主要体现在古庙会、社火、踏青酒会、书会等方面。

三、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例如,河南具有特色的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寻根祭祖两个方面。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姓氏宗亲祖根的重要发源地,保留着大量祖祭文化遗址。如商丘的火神台,周口淮阳的太昊陵,新郑的黄帝故里等。

无论是何种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体现某一地域人的情感,因此具有较强的认同凝聚功能。例如在河南省新郑市,每年海内外都有许多代表团到新郑黄帝故里朝圣。这种寻根拜祖活动,增强了民族的感情,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爱祖国的热情。

城市民俗文化建設具有精神与行为导向功能。民俗本身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因此,常常使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熏陶、导向和规范。

城市民俗文化建设具有心灵从属功能。民俗文化本身就是地域文化心灵传承的载体。因此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忱,有利于团结和稳定,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爱国情操,创建和谐的文化氛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传统民俗的重视和关注乃至要求越来越高。构建城市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传播,能激励民族精神,传播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精神,最终将民族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量,推动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3.城市管理文化空间的拓展

城市管理文化对人的素质有一种定型塑造作用。其中包含着调节市民行为的准则、规范系统,即规范层面。转型期构建城市管理文化包括:城市行政文化建设、城市道德文化建设。

(1)城市行政文化

当今社会,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不断扩张,城市各项职能的履行与完善是对城市管理者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现代城市管理是由行政机构完成的,因此行政体系在城市建设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当城市管理者在行使其相关权利与义务的时候,其传递给大众的特有的风格与品质,会给外界形成固有的印象,这种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城市行政文化。

“以人为本”,“服务型社会”等口号都是行政文化的缩影。

一般认为,城市行政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与城市管理者或城市管理部门在行政过程中的工作作风有密切关系,其中必然包含人们行政行为的态度、信仰、感情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习惯等,具体来说包括人们的行政观念、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心理、行政原则、行政价值、行政传统等。由此可见,城市行政文化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内涵也是复杂的,它是一种多层次的、复合的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习惯等。

城市行政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城市行政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行政文化建设较好的城市,城市执政体系高效且稳定,人民对政府的认可度较高,反之则较弱。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其基本特征是透明、法治、廉洁和高效,这就为新时期城市行政部门工作的优化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当前,河南省行政制度改革也在深入进行。2011年5月,河南省启动公务员绩效考核机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职务和收入相挂钩,并严格落实惩罚措施。河南省建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是深化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虽然这一制度才刚建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但毕竟是迈出了具有破冰意义上的里程碑式的第一步,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城市行政文化的发展能够引导城市全方位的发展。首先,能够对广大市民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公民认同和支持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其次,能够培养广大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观念,提高广大市民的道德水平。再次,能够将行政文化中的先进理念和优秀作风都传播到社会各层面和各领域,推动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只有完全摒弃原有的官本位和行政本位的行政伦理,才能形成先进的行政文化,进而为城市其他文化的发展树立标杆。

(2)城市道德规范文化

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阶级所体现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近年来,在城市文化构建中许多城市都将城市道德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道德是一定社会群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城市群体中每一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城市群体本身的认知体系,是城市市民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道德习惯等因素的总体结构。它反映出的是城市个体或城市群体的利益取向,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并且在城市形象的载体中所占有的权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道德规范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社会公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主要提倡市民应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是城市道德规范文化的核心层次,通过城市群体的社会道德来约束市民的行为规范,增强社会主人翁责任感,进而树立城市正气。

家庭美德规范主要提倡市民应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是城市道德规范文化的基本层次,通过树立市民良好正确的家庭观,进而促进城市和谐氛围的形成,同时促进城市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提倡市民应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是城市道德规范文化的重要层次,既体现了时代的鲜明特征,又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特点,所以,它适用于各行各业,是对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

从如上内容来看,城市道德规范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那么,如何加强城市道德规范文化建设,使城市个体或群体既注重追求物质财富,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呢?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使其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行为状态。另一方面是通过舆论媒体的宣传介入,对道德规范文化的正面或反面事例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往往能够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例如,前几年,山东省委宣传部联手山东影视集团共同打造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染坊》与《闯关东》,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热潮,剧中除了情节跌宕的剧情以外,最吸引人的还有主人公所具备的山东人那狭义,正直,不屈的性格,这种性格正是齐鲁文化所铸造的山东人特有的性格,也正是道德规范文化在城市群体上的直观反映,鲁剧很好地利用了这些东西,这也是鲁剧能够成为文化亮点的重要原因。

不难看出,城市道德文化建设能够从总体上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水平。当前,对于河南省来说,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城市道德规范文化建设,将城市文化自觉地转化为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并进一步外化为道德行动时,城市优秀文化才会趋于社会化、大众化、普遍化,才能解决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面临的困境。

三、加快河南省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对策

(一)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原则

现阶段,加快文化发展,提高地区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许多省市都纷纷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地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昆明、广州、南京等城市都提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等战略构想。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力兴办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迅速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那么,作为中部地区文化大省的河南省,应如何促进文化发展进而提升城市未来竞争的综合实力,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遵照如下原则:

首先,要高度明确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固树立打造社会主义崇高文化的基本原则。

其次,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物质基础的发展和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作为城市精神品质的直接体现,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城市物质基础的发展动力也必须依靠城市文化建设来加以持续。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协调发展的理念。

再次,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方略。“以人为本”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树立积极饱满的城市形象为目的,切实的加大对人居环境的文化关注,不搞假、大、空的形象工程与面子工程。二、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文化发展政策与措施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众参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例如,2011年7月,郑州市“旅游主题口号和形象標识”首次面向全民进行征集,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民众广泛参与,积极性很高,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措施、途径及载体

1.科学确立和实施河南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整体规划和战略

加快文化发展,提高地区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壮大区域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各区域的共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已将文化发展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基础地位上来优先考虑。比如北京作为我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以筹备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上海提出“世界一流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针;广州提出了“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的观点;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力兴办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迅速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闻名海内外的古都,河南也是中国经济大省,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在全省树立“文化强省”“城市主题文化”理念,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扶持和投入,引导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要以规划为龙头,统筹考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构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平台。

2.进一步明确文化在河南省城市发展中的定位

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中原崛起,文化先行。发挥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引领推动作用, 着眼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更广视野、更高起点、更深层次上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增强文化的聚合辐射效应。河南省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异彩纷呈。作为文化亮点对于提升河南形象、营造发展新机遇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围绕文化亮点,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积极塑造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凸显时代要求、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时期城市精神,构筑道德高地,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气神。

通过文化支撑提升城市发展。文化不仅使城市享得美誉,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艺术营养。尤其在文化竞争力成为城市终极竞争力的背景下,看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理念、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中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探索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思路,大力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带动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3.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通过普查进一步准确掌握文化遗产的资源分布和保护现状,对其予以登记认定,并通过统筹规划,确定目标,区分轻重缓急。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保护工作。

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规划和管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规范、细化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防止珍贵文化遗产流失和损毁。

加强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高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举办培训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提高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和健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机构。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惠及广大民众。文化遗产与民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与当地居民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文化风情、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已成为开展旅游、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妥善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旅游、改善民众生活的关系,使保护工作惠及当地民众。

针对中央对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要求,重点加强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历史文化核心区的建设,深入传承与发扬传统历史文化。

4.加强河南公共文化教育和服务体系,发挥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引导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认真梳理河南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提炼市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追求。在实践中不断创造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增强城市凝聚力,扩大价值影响力。坚持“以人为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拓展文化遗产展示新途径。

进一步完善以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广大公民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权利。因此,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事业体制改革,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5.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不仅有丰富的有形的文化资源,还有丰富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经济强省的转变,要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强河南文化总体实力。努力改革文化产业的体制,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精心培育具有河南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和利用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促进本土文化与现代科技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和重点突出的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真正形成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立足长远可持续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项目,支持文化企业的相互合作,培育具有雄厚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文化和旅游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结合体,带动餐饮、商业、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打造知名的旅游品牌,扩大河南的品牌效应。如以嵩山少林为背景的大型禅宗音乐大典以及以宋城开封为背景的大宋东京梦华实景剧。都大大提升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带动了旅游经济。还有以文化为纽带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发挥中原文化凝聚力量的作用,以文化的开放性和认同感吸引大批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谒祖,感受到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

6.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前提,因此在大力完善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高度注重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推进文化观念,文化体制以及文化产品的创新。

要加快数字化、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文化流通等环节的应用,做到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动漫产业、新兴媒体、创意设计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增加文化产业的经济附加值。要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做到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7.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文化人才是文化创意的源泉,是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第一资源。现代文化產业作为高科技与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有着特殊的要求。随着人力资本在文化领域流动的加速,人才成为许多地方和文化企业争夺的焦点。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快形成有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前来发展文化事业和兴办文化产业。

8.继续推进和深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推进中原文化走出河南,引进国际、国内不同的主题文化,不断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比如推出中原文化行等大型系列活动,利用武术、豫剧、民俗等资源的优势,先后将中原文化带到了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这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拓宽了对外文化传播渠道,形成全方位的开放交流的格局。

在引进国际或国内其他地域文化的手段和传播上还应加强力度。需要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来做。拓展创新思路,开阔新视野,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互动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又一动力。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城市文化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该认清的是,城市文化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因而围绕其开展的各项工作也将会是长期而困难的。各级政府和单位在解决以文化为核心的任何问题时都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思想,这是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的。关于城市文化构建实施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而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也还需要不断地被强化。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1。

【2】何卓亚,赵霞.2010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盘湘龙.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产品绿色设计发展之趋势[J].艺海,2011,07。

【4】李媛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双重特点与新型文化空间的构建[J].福建理论学习,2010,07。

【5】潘伟国,高静,孙金香.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1,12。

【6】夏晶,尹大强等.生态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的软件[J].环境保护科学,2006,02。

【7】周玉东.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困境与出路—以粤西的茂名地区为考察点[J].新西部:理论版,2009,02。

参考文献:

[1] 盘湘龙.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产品绿色设计发展之趋势[J].艺海,2011,07.

[2] 李媛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双重特点与新型文化空间的构建[J].福建理论学习,2010,07.

[3] 潘伟国,高静,孙金香.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1,12.

猜你喜欢

城市河南省文化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城市配网建设探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