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5-09-04陈巨鹏施权峰张建春吕厚忠
陈巨鹏 施权峰 张建春 吕厚忠
(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外一区,海丰县 516400)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骨折类型,常见于中老年群体[1],一般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大部分均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相对不稳定,在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2]。伴随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一般采取传统手法复位联合石膏或者夹板外固定的方案。但有研究显示,其复位维持时间较短,且易并发骨折移位、桡骨短缩等症状,影响手部功能的恢复[3]。为探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案,我院对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对象均符合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具备明确外伤史,均为闭合性骨折,且患者均知情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排除合并心脑血管、肝肾肺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排除严重精神疾病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1.6±2.3)岁;致伤原因:跌伤30例,交通事故8例,其他2例;骨折AO分型:B2型5例,B3型6例,C1型8例,C2型7例,C3型14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1.5±2.1)岁;致伤原因:跌伤32例,交通事故7例,其他1例;骨折AO分型:B2型4例,B3型5例,C1型7例,C2型9例,C3型15例。纳入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方案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作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外展患肢肩关节,在X线透视下,于患者掌骨背外侧距掌骨两侧1 cm处作1 cm长纵形切口,分离伸指肌腱,在垂直第二掌骨额状面纵轴处打孔,拧入两枚螺钉。随后切开桡骨骨折区域桡骨侧端偏背侧,显露腕部骨折处,作骨折复位处理,固定采用克氏针。后于掌骨部螺钉处接入主体连接管,放入夹钳,在复位满意后,在桡骨骨折近端中心部分近骨折区域拧入2枚螺钉,拧紧可调节夹钳作固定处理。术毕指导患者作关节功能恢复锻炼,术后2~3周调整功能位,7周左右除去外固定,后作强化功能恢复锻炼。对照组则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麻醉方法同观察组,从患者前壁远端桡骨侧作纵形侧口,分离掌长肌腱,切开旋前方肌,暴露骨折部位,清除骨折部分软组织,作骨折复位处理,钢板螺钉固定后,逐层缝合,术毕采用石膏外固定,并指导患者作腕关节恢复锻炼。
1.3 评价指标 采用腕关节功能评定量表[4]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优:腕关节无疼痛感,活动正常,不受限,握力正常,且背伸及掌屈活动度减少幅度低于15°;良:腕关节偶尔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但握力接近正常,背伸及掌屈活动度减少幅度在15°~30°;可:腕关节时常疼痛,工作轻微受限,握力有所改善,背伸及掌屈活动度减少幅度在30°~50°;差:腕关节持续疼痛,活动受限,握力减弱,背伸及掌屈活动度减少幅度超过50°。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记录两组患者手术3个月、6个月后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 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达优32例,良4例,整体优良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71 5,P=0.004 1)。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n(%)]
2.2 桡骨远端掌倾角与尺偏角变化情况 观察组术后3 个月掌倾角为(8.3 ±2.5)°,尺偏角为(15.4 ±6.7)°,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掌倾角为(8.6 ±2.5)°,尺偏角为(16.1 ±6.8)°,同样大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与尺偏角变化情况比较 ± s ,°)
表2 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与尺偏角变化情况比较 ± s ,°)
组别 n 术后3个月掌倾角 尺偏角术后6个月掌倾角 尺偏角观察组40 8.3 ±2.5 15.4 ±6.7 8.6 ±2.5 16.1 ±6.8对照组 40 6.8 ±2.1 12.8 ±4.5 6.4 ±2.7 12.6 ±4.5 t值 2.905 2.037 3.781 2.714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20.0%左右,且以老年患者居多,多由跌伤及交通事故致伤所致[5]。桡骨远端部分为松质骨与密质骨的重要交界部位,加之大部分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骨质疏松,使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多呈粉碎性表现,可累及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部分,且手术复位难度一般比较大,内固定把持力较差,维持时间短,较易松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骨折的愈合[6]。采取传统切开复位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比较大,手术费用较高,且通常需重复手术,取出固定物,操作繁琐,且疗效有限[7]。
而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方案主要通过对患者桡骨关节内骨折部分作有限切开处理,并撬拨复位部分,辅助克氏针作内固定处理。对老年患者机体创伤较小,不仅可收到较好的骨折复位效果,同时减轻了对韧带组织及关节囊的损伤,可最大限度保持腕关节软组织结构的完整,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也有研究提示,在对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作跨关节的外固定处理,术毕可起到持续牵引作用,可充分发挥外固定支架的筋束骨作用,保持复位的稳定性。同时可预防骨质塌陷,防治骨折移位[8]。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方案的观察组患者腕关节恢复优良率达到90.0%,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术后3~6个月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对照组。由此可知,相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而言,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方案,对患者机体创伤小,且具备明显的解剖复位优势,可维持关节面的稳定与平整,促进其术后恢复,且疗效较好。
综上所述,在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方案,近期疗效好,腕关节功能恢复快,值得推广与应用。
[1] 程国杰,吕发明,艾克巴尔,等.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7):636 -640,635.
[2] 宋雄英,王晓刚,朱云龙,等.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4):94-95.
[3] 宁资社,闵 恒.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4):869 -871.
[4] 王 剑,王 钢,格日勒图,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0):912 -914.
[5] 孙明宏,刘德群.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与保守治疗的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8):487-488.
[6] 顾海俊,王赤宇,李晓林,等.两种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比较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25-28.
[7] 邵 芳.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3):128 -130,133.
[8] 庞启雄,张朝驹,白红军,等.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及其对骨质疏松的影响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1):1562 -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