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 前景与挑战

2015-09-04胡燕华安小米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9期
关键词:规划智慧科技

文|胡燕华 安小米

由于智慧城市要确保城市的连续性,因此我国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地区的差异,在制定国家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的同时,也要有地区各自的规划和设计路线,要避免建设的同质化。

什么是智慧城市?其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建设?实现的途径又有哪些?回归这些最基础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明确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得到澳大利亚学者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Booi Kam的授权,结合我国实践需求背景,本文编译和归纳了Booi Kam2015年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所做的关于智慧城市国际前沿专题讲座六个方面报告的要点。

什么是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智慧城市。我国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单纯关注智慧城市“技术属性”到全面重视它的“社会属性”。刘维跃等指出“智慧城市不是纯技术的概念,它的本质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并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管理方式。又如许庆瑞等认为,“智慧城市是整合了数字城市、生态城市和创新城市的立体城市概念,并囊括了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教育培育人的创造力和智慧,通过文化陶冶人的情操,进而提升百姓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虽然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已经从技术层面扩展到了社会人文的层面,但是总体来说比较宽泛,缺少实践意义上的具体理解。Kam教授对智慧城市的认识更为全面。他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城市,它通过充分利用科技、发挥通信技术、移动数据交换技术和大数据优势建立与市民之间有意义的联系。其宗旨是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解决能源、交通、住房等问题。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关键点:智慧城市不必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外观;智慧城市无需从零开始建设;智慧城市应该运用技术能力增强市民享受高品质生活所需的交流;智慧城市不能让市民受控于科技;智慧城市要重视培养有智慧的市民;智慧城市要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来处理技术和基础设施故障产生的问题,从而保持对科技中断的警惕性以及对风险的预防控制能力;智慧城市不能剥夺市民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权利;智慧城市不能容忍更不能从事有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Kam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更多关注信息技术对增强和改善城市各要素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的作用。应该明确智慧城市首先是一个城市,是城市的延伸,是一个交流平台,必须要保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

智慧城市的技术选择

普遍认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的技术选择。

但是Kam强调,智慧城市的技术选择首先要从智慧城市的概念出发。既然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交互系统,那么智慧城市的选择就应该从提高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实时、互相理解的交流能力出发。他认为,对于智慧城市的技术选择,物联网是基础,它能满足智慧城市选择的要求,建立一个真正互联的世界。通过分散各处的传感器和内嵌的移动宽频交流技术,人和物能被连接到物联网,这样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就能进行实时的交流,更好地相互理解。同时,物联网也能捕捉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数据,而我们则能通过大数据,得到信息,获取知识,从而创造智慧,产生有效决策行动。

从智慧城市是一个交流平台来看,智慧城市的技术选择要能改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这样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能随之得到改善;也要能改善人和物之间的交流,这样就能使物更好地服务于人;还要能改善物和物之间的交流,这样机器就能更高地替代人类工作,人类就能从繁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大数据,都是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选择,但是当前我们对于物联网等的发展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它们的应用也不够深入和全面。另外,人工智能也是智慧城市很好的技术选择,因此也要注重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此外,我们必须要注意,在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福利的同时,我们万不能成为它的奴隶。

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2014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虽然该意见强调了要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但是缺乏规划和设计的具体方法。在智慧城市背景下,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规划”,虽然众说纷纭,但可看出它的实质是对城乡管理的规划,而并非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本身的一种规划。而Kam提到的综合规划模型,则能给我们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Kam认为,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关键在于回答:我们该从何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应该如何设计市民眼中的“智慧”城市?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合理的综合规划模型(见图1)。

Kam指出,智慧城市的规划要明确:谁决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如何确定?是否能够确保短期行动计划能够实现短期目标?是否能够保证未来(科技、经济和人类)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谁决定长期战略规划目标?最合适的途径是什么?如果我们不确定未来的情况,是否仍应设立长期目标?同时,他强调,长期规划并不是未来的决策,不是说我们未来要采取什么行动,而是说我们当前采取的行动会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社会构建问题,预防科技的负面影响。

智慧城市的设计,是将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目标化为我们具体的行动。Kam认为,智慧城市的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设计的空间元素、空间行为、空间环境和人类行为能够达到我们规划的目标,最终达到促进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最佳交流的效果。

图1 综合规划模型

由于智慧城市要确保城市的连续性,因此我国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地区的差异,在制定国家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的同时,也要有地区各自的规划和设计路线,要避免建设的同质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规划和设计的前提是必须维护城市的人文历史。

智慧城市的战略和政策

目前,不少人对智慧城市战略和政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激发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侧重在科技战略。这背离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本质。虽然国家和一些地方也有发展战略和政策,但是它们都基于政府的主导和行业的参与,缺少了对“人”的关注。智慧城市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应该要从“人”的角度去考虑、制定战略和政策。

Kam认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可以遵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先从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入手,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最基本的要保证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同时,还要保障人人都有使用科技的权利,都能从物联网中收益。在保证最基本的需求之后,战略和政策才可以从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去考虑。

在这方面,Kam指出,首先应重视大数据的智能运用,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有用的信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能教育和鼓励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其次,要重视操作功能计划的开发,使物联网产生最大的效益,支持全方位生活方式。最后,要有应对技术故障的准备。不仅要有低科技含量的基础设施作保障,这样一旦高科技设施发生故障,低科技设施能替代它继续支持人们生活所需的重要服务;还要制定活动可持续计划,这样一旦发生技术故障,也能确保城市生活正常运行;更要培育市民科技独立的能力,让他们能将科技风险和技术故障当作智慧生活的一部分,从容应对。

智慧城市研究现状

对智慧城市的研究是为了能通过运用科技治理城市,使人们享受高品质的全方位生活;为了促进人们日常交流的智能化,使城市更高效运作;为了开发智能的解决方案(如物流分析、数据分析等)帮助人们解决时间分配和行动等日常问题;为了开发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培育智慧市民,开发风险控制项目使城市的运作风险最小化;更是为了建造一个文化和自然环境可持续的智慧城市。虽然世界范围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已经大规模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Kam引用Kitchin的观点,认为国外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多数关于智慧城市的出版物都是基本常识性和和实用知识,缺少思想。

2.关于智慧城市概念和动机的详细系谱研究缺失。

3.采用教条的、一成不变的例子说明实现问题,对不同人关于智慧城市的解释的理解不够充分。 四个公认的智慧城市典型案例包括:松岛(南韩)、马斯达尔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普兰尼特谷(葡萄牙)和里约热内卢(巴西)。前三个城市是新开发的完全配备了数字基础设施和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城市通过公私联合的方式从零开始建设。里约热内卢是IBM运用大数据支持2014世界杯和2016奥林匹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4.对具体的智慧城市发展动议的研究缺乏深入的实例分析;对以下问题缺乏深刻理解:在特定区域背景下智慧城市是如何形成的;部署的计划和重塑城市经济和管理的提议是如何相吻合和偏离的;如何确定智慧城市的具体倡议;如何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倡议付诸行动;各种倡议如何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各类科技和社会管理对城市体制、经济和人口的影响;智慧城市引发的群体间新的不平等现象;如何评估智慧城市的成本和效益;没有将不同地区的智慧城市发展进行比较,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力度也较弱。

2009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议论和关注,尤其是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智慧城市的原理、规划、战略、架构等问题。但是相关的研究中也存在以上问题。

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关于智慧城市的愿景和架构,Kam提到,比较典型的有FuturICT的智慧城市项目(见图2)。

目前,国内对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未来愿景和架构的研究也多与上述例子相似,都是从改善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考虑,不同地方对未来智慧城市的设想出现了单一化和雷同化的现象,缺少了对城市独特性的思考,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设想已经涉及科技的创新,但是却缺少重要的文化创新。智慧城市既然是建立在城市的基础上,就应该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的特色,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结语

Kam从“以人文本”的视角对智慧城市内涵的深入解读,从“人性化”的角度对智慧城市发展技术选择的基础、规划方法和战略政策等方面的讨论,对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我们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需要智慧政府和智慧市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技术作为基础的解决方案,还需要我们有智慧的办法来规划和设计城市使它变得“智慧”,只有综合的战略和完善的政策才能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2 FuturICT的智慧城市项目结构

猜你喜欢

规划智慧科技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科技助我来看云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科技在线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