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建邺区:打造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

2015-09-04宗仁邵爱菊崔晓荫范文瑜侯兴强林若思王璐佘思骏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9期
关键词:河西新城智慧

文|宗仁 邵爱菊 崔晓荫 范文瑜 侯兴强 林若思 王璐 佘思骏

近年来,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建邺区)(以下简称“河西·建邺”)充分发挥南京中心城区的综合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南京第三次发展机遇,借力青奥、乘势跨越,突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突出智能迅捷社会治理导向,突出现代高端智慧产业集聚,以智慧城市理念融贯城市建设、治理和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践三元一体的新中心城区建设道路。经过持续的建设和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区域发展充满朝气与活力,一座展示南京建设与发展成就的现代化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河西·建邺应运而生

南京是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誉。2001年,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疏散主城人口,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疏散三集中”、“一城三区”的发展战略,河西·建邺应运而生。河西·建邺位于南京市主城西南部,西临长江,东依外秦淮河,总面积94平方公里,2014年建邺区常住人口约45万。

自启动建设以来,河西·建邺积极抢抓重大赛事机遇,深刻践行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历经初创—扩张—提升多个阶段,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2005年(城市初创期)。承接“十运会”举办契机,拉开新城建设基本框架,重点实施河西·建邺中心区建设,形成整体开发的态势。2006~2010年(城市扩张期)。以国际化高端理念引领新城规划建设,持续加强城市美化和管理,重点完成“两轴两园两路三馆”工程,吸纳老城人口约10万人,现代滨江生态新城的环境品质进一步彰显。2010年至今(城市提升期)。作为2014年“青奥会”的主战场,深入实施“迎青奥千日行动计划”,以绿色生态智慧高标准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品质优化提升。中部建成“两纵两横”四条轴线,北部城市面貌整治一新,西部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全面展开建设,南部以青奥村为引领的低碳生态示范城区框架初露端倪。河西·建邺的功能配套更加完善优化,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十多年的建设,河西·建邺走出了一条由城郊结合向城市新中心华丽变身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道路。2003年,河西·建邺地区75%以上范围为农村,地区生产总值23.7亿元,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占绝对多数。到2014年底,已成为南京重点打造的城市新中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227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0%。

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和现代文明城市生态化经营的基础上,离不开对发展形势的深刻把握,对突出问题的深入剖析,对智慧城市建设精神的深度贯达。

可持续发展难题

随着河西·建邺加速建设,城市新中心的框架结构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全面完善、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新一轮跨越发展的特征性明显。

从发展定位看,河西·建邺正处在由“城市新区”向“城市新中心”转变的起步期。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河西新城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河西·建邺的发展定位从过去城市向外拓展的“新区”,上升为“城市新中心”。从内涵特征看,河西·建邺正处在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发展”转变的转型期。从原来城郊结合部的居住、生活等单一功能,向科技、人才、产业、资本等要素集中配置的多元功能转变;从设施建设、空间开发的局部基础功能,向打造现代化、国际性、创新型的城市的综合功能转变;从城市经济增长、规模扩张的常规功能,向和谐发展、生态建设的增值功能转变。从历史机遇看,在多年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河西·建邺的城市框架已经基本成型,公共配套相对完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特别是“青奥会、亚青会”主会场和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金融城落户以来,全区整体呈现出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等要素快速集聚,城市功能、品质、形象、人气快速提升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新城区建设中的城市如何建,建好如何管,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等共性问题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一是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河西·建邺是南京市的主城区之一,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土地资源供给约束的矛盾日益加剧,迫切需要以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二是社会治理的多元复杂。河西·建邺的居民结构复杂,既有下乡返城的老居民,又有学历高、收入高、眼界高的新居民,利益诉求多元,反映渠道丰富,对社会问题处理反馈的时间要求更加短促,迫切需要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以全新的架构和技术搭建迅疾响应处理群众诉求的平台和通道,实现社会治理深入社区,贴近居民,高效服务。三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新城可持续发展落脚点在产业,随着区域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全要素流动的加剧,面临成熟城区现代服务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立足本区实际,合理选择和培育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竞争潜力明显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回馈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助推产业发展的共生良性效应。

明确新城发展战略

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和探索,河西·建邺已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新城建设发展战略:抢抓青奥会历史机遇,创新实践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以信息化“全过程、全领域、全覆盖”深度契入规划建设、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三大核心领域,强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聚焦主导产业培育,综合推进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综合运用国际理念、现代要素、智慧手段规划新城空间布局,打造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城区”,塑造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中心区全新形象。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社会综合治理。立足“智慧新城”平台发展基础,从整体入手,建立社会综合治理基本框架和工作机制,全力构建有效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运营、社区综合服务等各方面的智能化感知、联通和处理系统,整合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实现区域社会治理工作的迅疾响应,快速处理。三是发展智慧特色产业,推动产城高度融合。依托完善的城市功能吸引和承载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要素,发挥自身新空间、新体制、新人才叠加的优势,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汇枢纽,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广告创意、游戏动漫等高附加值绿色智慧产业。同时,注重利用日益成熟的智慧产业不断丰富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治理的标准、手段和方式,实现三元一体协同发展。

2013年1月,河西·建邺被确定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国家级智慧城市示范城区,以此为契机,将智慧城市和城市新中心发展深度融合,用智慧城市的理念、标准和方式引领新城发展。经过广泛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定河西·建邺建设“智慧新城”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基础数据覆盖全区,信息共享和应用协调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及民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实现新突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绿色、生态、智慧新城。主要内容包括:以“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重点建设“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安全、智慧政务、城市运营中心”等智慧管理系统,“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公众服务中心”等智慧服务系统,推进“智慧青奥”和“绿色生态智慧示范区”建设,促进智慧产业快速集聚。

新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特别是借助亚青会、青奥会、国家公祭日等国际赛事和重大活动在区域范围内的举办,河西·建邺“智慧新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在“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完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为投资主体,河西管委会和区政府协同配合,基本实现区域4G网络全覆盖、重点区域WIFI热点全覆盖和城市光网全覆盖。以区政府为投资主体,政务光纤网络覆盖全区;全面推进“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要求,“智慧新城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建成投入使用,为智慧新城各应用系统提供按需灵活配置的服务器资源、存储备份资源以及数据库、工作流、应用中间件等基础中间件资源;全面推进“城市公共信息软件平台”建设。与“智慧南京”政务数据中心全面对接,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目前“智慧新城综合门户”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智慧新城地理信息应用共享平台”搭建了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两个共享应用平台,通过数据汇交系统,实现与智慧新城十多个应用系统的基础地理数据和专题数据的交换共享;全面推进“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在不断完善人口、法人、经济、GIS四大基础数据库功能和数据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建设。同时推进区档案馆和部门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区档案馆的全文数字化和区机关所有部门档案室的全文数字化。

在“城市建设与宜居”方面:“智慧城管”平台在前期“城市模块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众报送、移动处置、视频联动、综合考核、决策预警”等功能,实现区域“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城市综合治理。“智慧环保”平台建成区环保统一业务数据中心和“环保一张图”展示平台,实现综合统计分析和一源一档管理;新建地表水、噪声、扬尘在线监测点,对区内重点区域的水、声、气等环保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开发完成移动监管和移动执法APP,可以随时查看在线监测数据并进行移动执法。“智慧安全”平台根据区域安全需要建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平台、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等多个系统,全面构筑城市安全管理体系。“智慧政务”平台根据政府管理需要,建成“移动政务平台”为机关工作人员提供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移动处置手段,建成“三维GIS招商平台”为招商人员提供一个综合展现和服务平台,建成“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建成“财税综合信息平台”为区财税部门进行指标分解、监督管理和综合考核提供有效手段。“城市运营中心”实现城市运营管理指标的综合分析,为智慧城市各系统业务协同奠定基础。

在“城市管理与服务”方面:根据“智慧社区”总体设计,针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建成“社会综合管理服务三级平台”,充分整合区域社会管理资源,实现社会治理相关问题的及时主动发现与闭环协同处理。全面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建设,基于智慧医疗建设基础和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类养老模式,探索健康养老新模式。根据“智慧医疗”总体设计,组建区域医疗专网,建成“智慧医疗”硬件支撑平台,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上线部署和推广应用。根据“智慧教育”总体设计,基于云服务完成“教育信息网”改版;完成大多数学校的南京市数字化校园创建;完成“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试点目标;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开展“微课”大赛,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与能力调研。根据“智慧交通”总体设计,在河西建邺先行试点,建成“交通信号联网控制和公交优先、有轨电车绿波控制、交通诱导屏、智能公交站台”系统投入使用。围绕“公众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智慧新城移动公众平台”建设和“中国南京建邺”门户网站群改版升级,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智能化的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社会大众。

在“智慧青奥”特色项目建设方面:全面完成“智慧卫监”平台建设。在亚青、青奥比赛训练场所、酒店等场所建成50多个室内空气和水质在线监测点,开发综合监管平台和移动APP,对区域重点场所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重大活动的顺利举办。全面推进绿色节能示范系统。实现青奥酒店、青奥村、青奥会议中心、青奥公园等场所的楼宇智能化和绿色节能管理。

在“绿色生态智慧示范区”特色项目建设方面:围绕国家绿色生态智慧示范区要求,致力于探索适合较大强度开发地区的智慧型绿色生态新城发展之路,建立“指标、规划、技术、管理、市场、政策、行动”七维协同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融贯开发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完成《绿色生态智慧示范区建设导则》编制,明确绿色生态智慧示范区建设标准和要求。全面推进“智慧管线”系统建设。依托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示范区地下管线、地下空间信息数据建设,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全面推进“建筑节能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绿色建筑管理运营平台,实现示范区新建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与计量数据上报。

河西•建邺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经过亚青会、青奥会的洗礼,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产业集群日趋成型,对外影响不断扩大。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制定发布,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河西•建邺将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猜你喜欢

河西新城智慧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长江新城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有智慧的羊
河西行(组诗)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