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化”与产城融合的八个关键词
2015-09-04孙泽红
文|孙泽红
“产城融合”是我国在转型升级关键期,基于“产城分离”提出的发展思路,也是当前两化融合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普遍路径。
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新五化”,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定性为政治任务,追问“新五化”对产城融合的带动价值,以及理念、主流模式与趋势,对于推进城市转型,优化产业升级,提升“以人为本”的城市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产城融合的理念基因
融合是把产业和城市作为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基于人本导向,将产业和人口合理融合在一起,赋予城市生命,不仅有生活还有生产,不仅解决产业和人口问题,同时兼顾基础设施和生态。
关键词一:城镇化规划
“新五化”作为推进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已经从政策进入到实践层面。具体到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是顶层要件中的基础架构。产城融合体现的是“有质量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是城市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十八大“有质量的城镇化”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人的城镇化”,再到正式公布的《(2014-202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都在启示新一轮经济结构下,城镇化和产业化要相互依存与平衡。
城镇化新生态是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农业化、绿色化和城镇化的共同驱动。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只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产”和“城”的融合,会加剧形成空城与睡城,使城市发展后劲乏力。十八大提出不依靠摊大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要注意防止城市病。这表示政府正在着力解决城市内的两元结构,降低城镇化门槛,而产城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本质,实现产、城、人的高度协同;通过顶层规划做实土地资产,提高土地转化率,打造城市经济平台,盘活新型城镇化一盘棋。
关键词二:空间架构
我国城市空间已经进入快速拓展期,同时城市新区功能又不同程度面临功能单一,交通、环境、安全等诸多城市问题,在此背景下,城市空间架构的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是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空间融合,通过三方合力,构建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有利于优化城市和产业布局,释放城市与产业的叠加价值。
首先功能复合是区域内产业、居住、商业、商务、娱乐的集群。功能复合的空间尺度处于最佳规模,达到一个均衡值。聚集规模太小,达不到规模聚集效能;规模过大,则带来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居住配套环境缺失等问题。功能复合是实现多元产业的聚集、城市资源的均衡配置和社会管理的智能高效;其次,配套完善是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按照标准配置,满足产城融合的基本运转;最后空间融合要扬长避短,凸显区位价值,使空间结构做到整合轴带、梯度推进、多方联动、组团发展。
关键词三:功能互动
城市与产业的功能互动,也是体现产城融合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功能互动应力求“三宜”,第一是宜业,成为新兴核心产业聚集高效发展的核心平台;第二是宜商,成为商业主体的区域核心;第三是宜居,成为生态优势突出,兼具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功能互动体现出产业带动能力、发展协同性和城市功能的持续改进。首先产业本身要有极强的带动能力,形成产业辐射效应和人财物聚集效应;其次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协同,城市群战略是引领区域竞合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综合功能基本健全,城市化的延伸与拓展造就了新城概念,在此基础上,城市以规划的名义,由概念出发,创新形成系统化的功能板块。
孙泽红
产城融合的模式与趋势
当多个不同产业和业态共生于一个空间时,必然存在产城融合的必要。无论是前瞻趋势还是现实环境,我国当下的产城融合都已经出现许多新的变量和机会。在互联网+的风口,产城并举、多元驱动、绿色生态成为破解城市转型、产业园区升级、城市价值链一体化、高端制造业共建的基础。
关键词四:产业园区
1984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截止2014年7月,全国国家级园区2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115家,国家级保税区13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63家,省级开发区则达到1170个。庞大的数据背后,折射中国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反映出传统园区普遍依靠资金周转、复制再生产,副业支撑的现状。
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两大格局,一是对已经建成的产业园而言,升级换代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升级的目的在于打通产业孤岛现象,以区带城、以城促产。二是对正在规划的产业园,产业园区的要素和城市功能要充分结合,由“园区运营+配套”的产业新城模式主导未来产业地产的大方向,使城市经济呈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境界。
关键词五:多元化模式
产城融合重在平台,胜在生态。它是政府、企业的共同诉求,从政府角度,产城融合是超级大盘,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城市形象,带来持续税收,又能解决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从企业角度,产城融合确保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环境。
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已经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趋紧,政策性融资平台日益规范,互联网金融崛起,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融资模式。较为典型的有苏州工业园区的“双主体模式”,通过政府推动+主力银行支撑,用市场化运营手段进行可持续“造血性”融资;天津滨海新区的“多渠道模式”,除中央财政补助外,新区积极盘活存量,利用老港区搬迁、改造和升级,取得土地置换资金,获得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南京河西新区的“政府主导模式”,通过组建国资系融资平台,行驶集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五位一体”的城市建设职能,形成良性的资产注入机制。城市运营的商业模式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赢格局。
关键词六:工业4.0
中国正在经历由工业城到产城融合的进化期。新型产业主体工厂城的“城”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它只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结构和共同体,一个工业城市甚至可以包含多个工厂城。互联网使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区域壁垒被打破,工厂城的稳定结构被瓦解、与整座城市的资源体系越来越远。随之崛起的 是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城市新工业革命,正在成为城市工业主流。
城市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优秀的城市环境品质,依赖于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性与人本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去工业化,追求生态化。产业在充分满足城市需求,获得最大利益的基础上,还应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和布局对社会性资源的浪费;减少产业发展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形成产业空间与配套制衡。从这一层面而言,“绿色化”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代表了未来社会与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产城融合的实践路径
产城融合是一幅立体展示城市长尾效应的完整拼图,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空间融合要素齐备,产业融合优势明显,基础融合纵深推进以及公共服务深入渗透,在实践中要遵循“五化指引、规划先行、系统稳固、格局致胜”的3+1框架。
关键词七:“3+1”框架
五化指引是构建城市经济新秩序的治理路径,是产城融合的灯塔。区域和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大城市经济圈和城市之间的竞争。随着“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的底层架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经济结构必然向密集型的“新型城镇化”转移,“绿色化”则是开拓产城融合的眼睛,刚刚结束不久的两会上,习总书记在江西团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因此,产城融合与新五化应相濡以沫、和谐共生。
规划先行的核心是做好前瞻性的规划与定位,避免盲目建设导致城市空心化与鬼城现象。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形成产城之间的集约、绿色、智慧和生态,确保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双轮驱动。城市规划要立足城市复杂巨系统和产业特性,确保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产业规划需要兼顾城市经济社会战略、产业战略、城市空间战略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挖掘城市潜能,使产业与城市实现对接。
系统稳固是城市立足之本。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没有这一平台,产业是无源之水。系统包括城市运营的基础实施和架构,同时包括城市信息化的虚拟架构于系统。系统的稳固来自于内外兼修,以“拉骨架、强承载、构空间”的内功和“资源转移、管理新机制”的内外兼修。一是立足规划,构建匹配的路网体系,拉大城市骨架;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构建与产城融合相适应的基础功能配套设施框架, 提升城市承载力,确保城市良性循环;三是增加产城融合新区域的资源转移力度,增强产业新城对人才和人口的吸引力;四是探索现代化城市管理机制,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智慧化新城。
格局致胜:产城融合在于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我国已经进入由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增强,新兴产业成为新引擎。这一切都在昭示格局的存在,在构建新格局的过程中,既要从产业层面考虑空间架构和建设强度,也要从城市层面考量产业牵引和产业前景,保证城市发展的稳定与协调。未来的产城融合典范必将是用互联网改造、整合、重构的智慧之城。
关键词八:典型示范
产业空心化的结果就是城市的荒芜。这一追根溯源式的话题一直伴随国内外城市与产业两大主题。在实践层面,国外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因时制宜的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产城融合。比如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区等通过资源开发促动城市再繁荣;享有“会展之都”美誉的德国汉诺威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战略规划时,积极思考会展业的发展需求,依托自身和周边城市的产业集群联动;而美国洛杉矶则是搭乘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弯道超车,仅仅利用十年时间便成功晋级为美国西部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中心。
在国内也不乏产城融合的成功典范。比如苏州工业园、深圳华侨城等,苏州工业园在规划中引入白地、灰地和弹性绿地,形成以“生态圈”为内核,在合理路径内分布居住圈、高科技工业圈和一般工业圈的四层结构;华侨城在持续的建设中变成一座集旅游、居住、商务、工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海滨区。
互联网+赋予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动力,只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新五化”就能真正进入产城融合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