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德仁:挖掘大数据价值 抢抓时代机遇

2015-09-04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19期
关键词:院士数据挖掘智慧

日前,“武大吉奥杯”第二届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开幕式在武汉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作了以“智慧城市大数据”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他表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大数据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大数据就是未来世界的石油,蕴含着巨大的价值。谁能把大数据用得好,充分挖掘出数据的价值,谁就拥有财富。

大数据无处不在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大数据成为继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之后的新热点,它也逐步成为“互联网+”思维下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能促进信息和各产业的跨界融合,具有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李院士谈到,由于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存在,反映城市自然、人类活动的数据就从以前的TB级、PB级到EB级,再上升到ZB级,甚至更大。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医疗、制造业、视频监控等各行各业每天都在产生海量数据。2011年世界进入大数据时代,而现在我们能真实的感受到大数据。例如人类的大脑做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就会储存数据达4.5PB。

李院士分析,全球新产生的互联网流量数据年增40%,全球信息总量每两年就可以翻番。2014年人均流量为每月1万MB,1998年仅为每月1MB;201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每天为2.7EB,2001年一年仅为1EB。

大数据存在巨大的深挖价值

大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如何充分、成功地利用这些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数据挖掘就是不二法门。数据挖掘,即是从海量的、多元的大数据中自动发现、提取隐含知识的过程。李院士谈到,数据处理、信息提取我们做了几十年,但是数据挖掘现在才开始提上日程,关注度与日俱增。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发展都离不开数据挖掘,各行各业也都需要数据挖掘。

正如李院士所言,数据挖掘是一个金字塔,是从客观现实世界获取空间数据,得到空间信息,最后上升到知识的复杂过程。它能够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数据价值,创造意想不到的成果。比如银行选址,将经营收益与地理因素关联在一起,进行推理、演绎分析,从而选择出最佳的位置;比如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武汉市政府公开数据服务网”,深度向社会各界共享开放武汉市48个政府职能部门的数据,服务惠及民生,促进信息消费,从而带动武汉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而在遥感应用领域,李院士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比1995年、2001年、2007年、2013年不同时期美国军事气象卫星获取的夜光遥感影像,从而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区域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规律,同时能直观地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变化情况,从而影响不同区域的交流和发展。

他介绍,中国和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夜光快速增长,说明正在发生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波黑、阿富汗、索马里等部分国家的夜光快速增长,来自于和平进程和战后重建;少数国家的夜光处于负增长,是由于经济衰退及战乱导致,如叙利亚、乌克兰等。

顺势应求,拥抱大数据时代

李院士指出,在智慧化的城市中,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其实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而如果有了大数据技术的支撑,深度挖掘各行各业数据价值,使数据尽显其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会进一步使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舒适化、智慧化。

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日前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表明大数据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它对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家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大众顺势应求,参与到大数据发展行动中,拥抱大数据时代,不断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

切实推进智慧城市升级

李德仁院士听说《中国建设信息》改刊为《中国建设信息化》杂志后非常高兴。“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正在实现城镇化,所以用信息化手段抓好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们是从事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作的,我们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也一直关心中国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我希望通过这个刊物的改名,能进一步为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李德仁强调了几点我们应当做的事情:

第一点是我们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要更加智慧、精细。我们要把城市的空间信息从二维提升到三维,要从地上延伸到地下空间,要从室外延伸到室内,实现室内室外、地上地下三维一体化的网络城市的建模和可视化,实现基于北斗卫星的室内外一体化米级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以此为手段来支持各行各业在城市中的智慧发展。

第二点是我们要使信息化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说最近几年,我们总在讲城市一场暴雨就能“看海”了,这发生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有时候不仅“看海”,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我认为城市智慧化要非常注重对城市灾害的预警和处理。中国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在武汉,很多原有湖泊被填平用来修路、建房,暴雨一旦发生雨水就在这些地方积聚,形成很深的积水。城市建设信息化要帮忙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知道城市地面起伏情况以及城市不透水层的面积与分布。我们现在提出要建设一个海绵城市,也就是水能透过的城市。一方面,我们要增加绿地面积,水可以往下渗透;另一方面,对于不透水层,我们要研究排水功能并建立地下排水网络系统。中国人都认为大连与青岛是因为上个世纪外国人规划得好,对城市接受降水的能力做了充分预测,所以可以处理百年一遇的暴雨排水。城市建设信息化就是要告诉大家,对城市地表与透水层情况做科学的测量、科学的分析、科学的对策。城市的给排水是关系到城市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希望像这样一系列与老百姓生存、生活、幸福生活有关的因素,《中国建设信息化》杂志要给与更多的关心。

第三点,要切实推进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升级。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基础上,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通过感知、分析、计算、控制和交互,来为城市中的人、车、物提供智能服务。最近我们实验室的王伟教授与山西太原一起做智慧城市管网建设863项目,以前人们只关心管网有多少、在哪里,现在我们则要通过传感器,监测水网、气网的运行速度、压力、流量。将静态的三维地下管网和动态的传感器结合,就能提供地下管网的智慧管理。智慧电网建设好后,我们就可以避开用电高峰,采用不同时间不同电价,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我相信改名后的《中国建设信息化》杂志会迎接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会在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起到更大的作用,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我祝《中国建设信息化》杂志越办越好。”李德仁说。

猜你喜欢

院士数据挖掘智慧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院士速递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
有智慧的羊
基于GPGPU的离散数据挖掘研究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