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广西平果震群尾波衰减特征研究

2015-09-03史水平周斌黄树生陆丽娟蒙陆斌张帆

中国地震 2015年4期
关键词:衰减系数台站库区

史水平 周斌 黄树生 陆丽娟 蒙陆斌 张帆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南宁市古城路33号 530022

0 引言

尾波理论是地震波衰减研究的重要理论。Aki(1969)在研究地震尾波中,提出一种统计模型来解释尾波的激发机制。他认为介质中均匀地分布着一些散射体,当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这些散射体时就发生逆向散射。在此基础上,Aki等(1975)研究了只发生1次散射的情况,并在单次散射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台、源重合情况下的尾波衰减系数的计算方法。该研究结果成功地解释了尾波的许多特点,并为众多观测事实所支持,从而使地震波衰减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Aki等(1975)列举了尾波的几个重要性质:尾波不是直接从震源传播来的慢面波,尾波功率谱的衰减与台站-震源间的距离、射线路径均无关,且与震级也无关(至少对于M<6地震如此)。考虑到台、源分离情况下震源至接收点距离的影响,Sato(1977)成功地把“单次各向同性散射模型”推广到台站与震源分离的情况,该模型由于计算方法简单而得到了广泛应用(Liu et al,1994;Naval et al,1999;Castro et al,2003;Horasan et al,2004)。

2013年6~7月,在广西平果县中铝广西分公司3号排泥库附近出现密集小震群活动,地震造成泥浆泄漏,给当地造成显著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此次震群的密集程度在该地区地震史上是罕见的,并被初步判断为前兆型震群,但是其后该地区并未发生中强地震。本研究搜集了近场记录的信噪比较高的数字地震波资料,采用单次散射的Sato计算模型,计算地震波衰减参数,以期对中铝广西分公司3号排泥库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1 理论与方法

依据 Sato模型(Sato,1997;Dominguez et al,1997;Wong,2001),在一定频率下,尾波振幅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式中,AS是S波的最大振幅;AC(t)是流逝时间t附近的尾波均方根振幅;K(a)及AC(t)分别由式(2)、(3)给出,K(a)是依赖于时间的散射体附近的几何扩散因子。

式中,a=t/tS,tS为S波的走时,t为从发震时刻算起的尾波流逝时间。

AT为1个采样周期T的地震波均方根振幅(Drouet et al,2005);ST(NS)和ST(EW)分别为南北及东西分量。An为P波到达前适当时间段(2s)噪声均方根振幅,用以进行地震波的噪声校正(Pulli,1984)。C(f)是与频率有关的影响因子,对同一地震的同一频率,C(f)为常数,拟合出F(t)与(t-tS)的线性关系,得到b。b与QC的关系由下式给出

品质因子QC(f)与频率的关系表示为

由于介质的品质因子Q值反应了衰减特征,品质因子值高则表示衰减慢。因此本文中将品质因子QC(f)作为频率为f时的尾波衰减参数,Q0为频率f=1Hz时的尾波衰减参数;η代表尾波衰减参数QC对频率f的依赖性指数。

2 资料及数据处理

2.1 基本资料

中铝广西分公司3号排泥库位于广西平果县马头镇龙来村板下屯,总库容4437万m3,有效库容4126万m3,含泥度28%,库面标高394m,2012年12月投入运行。库区地处右江褶皱带,存在NE、NW向的2组断裂,这2组断裂可能在晚更新世仍有活动,构造复杂,但地震活动性较弱,历史上距库区100km范围内没有显著地震事件发生。2013年6月16日排泥库及其附近开始出现震群活动,至2013年7月25日,共记录到1147次地震,其中1.0级以下 1104次,1.0~1.9级38次,2.0~2.9级5次,最大为6月21日、7月3日2次MS2.3(ML3.0)地震。此次震群距离平果县城约12km。震群发生时,平果县果化镇那荣村、布荣村、山营村,马头镇那塘村、龙来村有明显震感,平果铝业公司及县城一带有震感。2013年6月17日,位于平果县马头镇龙来村板下屯的中铝广西分公司3号排泥库开始出现泥浆泄漏,泄漏点距右江河约12km。此次震群活动在当地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震区开始出现震群活动后,震源区先后布设了4个流动台站。尽管该序列地震震级不大,但近距离流动台仍获得了较多高信噪比的数字地震波资料。而平果台(PGX)、大新台(DXX)、南圩台(NAX)和岩滩台(YTT)等4个固定台距震中区小于70km,也记录了许多的数字地震波资料。此次震群极短时间间隔内地震连发,致使部分地震无法进行尾波衰减参数的计算,因此本研究搜集了此次震群可用于计算尾波Q值的ML≥1.0地震近场记录的波形资料,根据信噪比及计算要求,从中挑选出146次地震在7个台站的273条记录,计算尾波衰减参数。地震震中及台站分布见图1。

图1 台站及震中分布

2.2 数据处理

通过原始记录读取Pg、Sg震相到时,在Pg波到时前取2s为背景噪声,使用均方根振幅比作为信噪比,其值大于2则满足尾波衰减参数进一步计算的基本条件,截取可用尾波波形(朱新运等,2005、2006)。在满足信噪比的情况下,将流逝时间固定为60s,在近场地7个台站记录的146次地震中,挑选出地震波形记录273条。对每条记录,确定分析频率段为4~18Hz,间隔 1Hz,使用 6阶 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对分析频率f,以[(2/3)f,(4/3)f]带宽滤波。尾波从S波震相到时之后5s开始起算,取采样窗长2s,滑动步长0.5s,根据式(3)、(4)计算各时间点的合成振幅,求解尾波QC(f);根据式(6)拟合QC(f)与f的关系,获得Q0及η。计算过程见图2。

图2 尾波衰减参数计算过程实例

3 结果

3.1 震区及各台站统计的衰减系数特征

尾波Q值主要反映了以震源和记录台站为2个焦点的椭球范围内的品质因子特性。用1个台站记录到的不同地震求出的QC值,反映了台站附近的品质因子特征。如果用某一区域内所有台站资料计算QC值,即可得到该区域的品质因子特征。经过对震区全部可用地震事件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地震波衰减参数可表示为下式,数据分布见图3。

图3 震区全部所用台站记录的尾波衰减参数与频率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按有记录的台站来统计地震波衰减参数与频率的关系,统计实例见式(8)及图4,各台站统计的衰减参数见表1。

由NAX台单台获得的尾波衰减参数与频率间的关系为

图4 NAX台站记录的尾波衰减参数与频率间的关系

由表1可见,距排泥库库区较近的平果台(PGX)、流动台1(L4501)、流动台2(L4502)和流动台3(L4503)等4个台站达到80左右且标准偏差高达55%;其余台站获得的为63以下且标准偏差小于30%。因此,震源区(库区)近距离观测台站所获得的尾波衰减参数相对一致。

已有研究(Pulli,1984;Wong,2001)表明,在震源距及地震剪切波速度确定的情况下,流逝时间越长,采样椭球体越大,采样也越深。而随着深度增加、应力增大,介质的非均匀性降低(Jacobson et al,1984;Carpenter et al,1985;刘希强等,2009),QC(f)值随尾波流逝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介质对地震波造成衰减的程度也降低。但也有不同,如Petukhin等(2003)在研究Kinki区域地震波衰减时,按地震震源深度将其分为孕震层地震(0~20km)和非孕震层地震(20~70km)来研究浅层及深层的地震波衰减。其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震波衰减的于深层的。本研究同一研究区剪切波速度基本一致,地震均为浅源地震,尾波流逝时间相同。相比之下,大新(DXX)、南圩(NAX)和岩滩(YTT)等3个台站震中距大于库区台站,按照尾波采样公式(Pulli,1984),其尾波采样深度小于库区台站尾波采样深度,而获得的小于库区台站的结果,这说明该区域浅层采样的尾波衰减较快,区域存在浅层高衰减层。

表1 各台站数据统计结果

3.2 库区Q值衰减系数变化分析

3.2.1 近距离台记录的衰减系数统计特征

Q值是表征一个地区地下介质均匀程度的物理量,低Q0值表示地下介质非均匀程度高,Q值与频率有关;η为频率的相关系数(也叫吸收系数),其高值表示Q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较强,表明介质的均匀程度低。与国内不同区域Q值及其对频率的依赖程度相比,本研究都表现为高Q0、低η的现象,库区Q值相对较高,地震波衰减较慢,且Q值对频率的依赖性不强。

3.2.2 平果台记录的衰减系数特征

流动台稳定性相对较差,故障率较高,单台对序列地震记录的完整性不佳。从表1可以看出,7个台站记录的146次地震中,实际获取的记录仅273条,流动台有效记录仅94条。相比而言,在7个台站中记录最完整的是库区附近的平果台,在146次地震中有效记录达95次。

图5 近台台站Q C(f)与频率 f间的关系

图6 近台台站尾波衰减参数Q0随地震时间序列的变化

绘制平果台单台获得的尾波衰减系数Q0和衰减指数η随地震时间序列的变化图(图8),由图8(a)可见,在地震序列发展过程中,尾波衰减系数Q0存在波动变化,且前期波动较大,后期较小,但没有趋势性上升或下降,或趋势性特征不明显。而由图8(b)所反映的η除了波动变化以外,整体上表现出低值现象。在序列发展后期,η整体上还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根据式(6)中QC(f)、Q0、η、f之间的关系,在Q0不变的情况下,η越小,在高频率端的QC(f)则越小,这说明随着序列的发展,高频率波衰减系数增大,衰减趋势变缓。

图7 近台台站尾波衰减指数η随地震时间序列的变化

图8 平果台获得的尾波衰减参数Q0(a)和η(b)随地震时间序列的变化

4 讨论与结论

为了与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我们搜集了使用同样方法在国内外其它区域获得的尾波衰减参数(表2)。魏红梅等(2009)研究重庆荣昌区域尾波衰减参数时限定流逝时间为60s,其结果中Q0明显小于本研究获得的Q0,而频率的依赖性指数η则大于本研究的,说明重庆荣昌区域地震活动性高于中铝广西分公司3号排泥库库区,这与两区域实际的地震活动水平一致。师海阔等(2011)计算的宁夏区域尾波Q0值表明,宁夏全区或分区的尾波衰减参数小于本研究区的结果,但其计算尾波衰减参数使用的流逝时间是80s,本研究使用的是60s,两者相差20s。一般情况下,流逝时间越长,反映的尾波采样越深,Q0值越大。按数据推断,以同样60s的流逝时间计算,宁夏全区或分区的尾波衰减系数Q0值小于中铝广西分公司3号排泥库的Q0值。同样,宁夏全区的地震活动水平也高于本研究区。表2中,刘芳等(2007)选取的尾波流逝时间为70~80s(大于本研究),而其统计的Q0值也大于本研究的Q0值,但其研究区域包括整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故数据结果难以比较;Amerbeh等(1989)对喀麦隆火山区、Domínguez等(1997)对巴哈北部地区的尾波衰减参数的研究没有固定尾波流逝时间,其数据的随机波动非常大,无法进行比较;而Wong(2001)在研究特雷斯火山区尾波衰减时虽然没有固定流逝时间,但限制了12s的尾波窗,在震源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尾波窗相对长度与流逝时间是等比例的,其衰减数据结果与本研究基本相当。朱新运等(2012)选取尾波流逝时间为60s(与本研究相同),而其统计的Q0值却小于本研究的Q0值,这与珊溪水库库区的地震活动水平(2014年10月25日再次发生4.1级地震)高于本研究区相一致。

表2 国内外不同区域尾波衰减参数比较

诸多研究认为,尾波Q值是衡量某地区构造活动的一个指标,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Q值低,地震活动相对平静的地区Q值高。年代久远的地质单元或构造运动稳定的地区Q值高,反之,晚近代地质单元或构造运动活跃地区Q值低。与国内不同区域Q值及其对频率的依赖程度相比,本区Q值相对较高,地震波衰减较慢,且Q值对频率的依赖性相对稍低。由此可以认为,研究区区域介质非均匀性程度较低,介质较为稳定。

致谢:本研究所用尾波Q值计算软件由浙江省地震局朱新运博士提供,计算所用波形数据由广西地震台网中心提供,在此深表谢意。

猜你喜欢

衰减系数台站库区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档案工作回顾
湖南省大中型水库库区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以皂市水库为例
浅析库区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地震台站基础信息完善及应用分析
一种适用于高铁沿线的多台站快速地震预警方法
铁路无线电干扰监测和台站数据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水位波动作用下软土的变形强度特性研究
结合时间因子的校园论坛用户影响力分析方法研究
落水洞直径对岩溶泉流量影响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