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思考
2015-09-02李妍
李妍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目的;意义;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5—0076—01
随着青春期中学生心理压力的逐渐增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解决学生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主题活动是一堂心理健康课的重要环节,其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能让一堂由单纯讲授、原本枯燥的心理健康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接受起来也特别深刻和容易。那么,如何将主题游戏活动科学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并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优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主题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主题活动,俗称“游戏”,是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必备的环节之一。引入主题活动,能够使心理健康课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更好地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和人生哲理传达给学生,是一堂成功的心理健康课的必要环节。
研究表明,游戏对学生心智上统整功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其心智统整功能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所以,如果要预防和治疗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游戏,因为游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孩子乃至成人表达、宣泄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一种行为。
二、开展主题活动容易出现的问题
1.只贪图活动数量,不求效果。开展主题活动,目的是丰富和活跃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将枯燥的理论学习,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传递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们往往只追求活动项目的多少。一堂心理健康课被各种各样的游戏充斥着,教师让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满堂课欢声笑语,从头至尾情绪高涨,下课铃声一响一散了之。表面看,似是一堂成功的心理健康课,实际上却忽略了心理健康课的主旨和灵魂。游戏本身是一种形式,而每个孩子在游戏过后的体会、感受、思考则是依托于形式的主旨,心理教师切忌只贪图游戏活动的数量多,而忽视每个游戏活动和本课的串联意义,没有给予每位学生思考的机会,而尊重、接纳、引导、共情才是每节心理健康课追求的真正目标。
2.活动浮于形式,情感不深入。一节四十分钟的中学心理健康课,除了数量不能贪多之外,还要力图让每一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游戏活动的设计,很多教师往往单纯照搬游戏规则,让学生自娱自乐。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们点滴细节的观察、思考和互动。正因为如此,教师对分享游戏成果的过程没有深入的感受,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分享其中的乐趣,仅仅让每个人说完表面感受就结束。这种主题活动是浮于形式没有真正内涵的。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要科学运用主题活动,提高中学心理健康课的质量,首先要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其次要感情互动,要用心去和孩子们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师,才能上好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
三、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心理健康本来就是不同于语数外等传统科目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心灵的学科,是“心育有形,育心无痕”的学科。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做题、考试等都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背离了这门课的真谛。所以,心理小游戏的运用与拿捏至关重要。如,游戏“巧渡小河”。游戏规则:每组8人,推荐产生一名组长,游戏可以两组同时开始进行比赛,主持人请助手负责计时。所谓的“小河”是宽约3米的路或沟,两块木板各长约2米,8名游戏者要巧妙地运用这两块木板来渡过小河,用时最少的队获胜。
游戏目的和意义:这个游戏具有一定惊险性,也给学生带来了兴奋与刺激。8个人要利用两块木板渡过3米宽的“小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小组成员集体智慧和默契的配合。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不喜欢迁就别人,但在活动中,有“队员”落水了,大家马上开始营救,等队员救上来后,“渡河”又要重新开始。虽然速度比其他组慢,但没有人抱怨和指责,只有安慰和鼓励,充分体现了团体合作精神。这类游戏对于孩子们团体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从互动中感悟、接纳自我,把自己当成团体的一员,真正从集体中感受宽容他人、帮助他人,共同达到目标的重要性。
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学生通过玩游戏,培养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发展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自我的交往能力,使学生们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在分享中获得成长,在生活中取得进步。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