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015-09-02卓慧珺
卓慧珺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5—0034—01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 家庭原因。(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部分学生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较弱,依赖性比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产生原因是由于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的意识。(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 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后进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3. 社会原因。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1. 家校联手,做好教育工作。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引路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要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2.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关爱后进生,培养自强精神。一般说来,后进生自卑心理较强,自信不足,不敢面对同学和老师,同时又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所以,教师应对他们特别“关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3)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在学习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屡次失败则会使小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消极逃避等。自卑感就是产生于失败之后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小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敏锐的洞察力,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体会和享受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4)消除逆反心理,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表现不好的小学生对待老师一般都有逆反心理,他们总觉得老师的批评是管他们、与他们作对,甚至对好话也不轻信。因此,要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