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学生的立场看本科教育

2015-09-01马陆亭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

马陆亭

摘 要:本科教育如何改革?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学是家庭和社会的过渡地带,本科四年,大学生要部分完成从家庭人到社会人的转换,并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如何完成这个过渡?在大学收获什么、如何收获?应该考虑让大学生感悟大学文化、了解社会现实、搭建能力结构、丰富人生体验,最终能真正收获本科教育。

关键词:学生的立场;文化与能力;现实与体验;本科教育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也是在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时期,向内涵式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本科教育如何改革?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教育要对他们有用。大学是家庭和社会的中间过渡地带,本科四年,学生要部分完成从家庭人到社会人的转换,并成为高级专门人才。那么,大学生如何完成这个过渡,在大学收获什么、如何收获?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点。

感悟大学文化

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和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学生从家庭走向大学,进而走向社会,家庭人与社会人有什么不一样呢?在家里,大学生是父母的宝贝,可以任性和撒娇;而走向社会则要承担责任、要自律还要谋生,要为社会作贡献。此外,教育还要实现人自身的进化,要提高个人修养、自我完善,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社会是多元的,而且高校也是多元的。大学生不仅要感悟自己就读的学校,也要知道高校不都是一样的,许多学校和自己的学校不同。懂得高校的不同,才能有意识地促进自己的进步。

传统大学是关注高深学问的场所,即所谓的“象牙塔”。中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是仿照行会模式建立起来的教授共同体;英国的牛津大学建立起学院制的育人模式,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寄宿制学院或书院;1810年成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实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而此时的研究主要是育人的手段;美国则高举着社会服务的大旗,使大学走出了象牙塔,结果却建立起了密集研究型大学,研究本身成为大学的目的,之后又有了本科教育的反思。这是传统大学的演变路径。

在欧洲大学的冰河期,大学被教会控制,没有跟上社会的需要,导致产生了另一类社会组织—技术学校。经过数百年的演进,技术学校在德国成长为工业大学,在法国则变成了工程师学校,工程师学校的地位高于综合大学。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得到了普遍发展,如美国的专门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大学、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日本的高级专门学校等,这是应用技术类高校的演变路径。

近现代以来,又出现了一些新型大学模式,如创意大学、创业型高校等。这时,各国都形成了复杂的高校体系。每所学校在育人、办学、管理、文化等方面都不同。在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学院之间、学科性人才培养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之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思想之间、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管理模式之间甚至形成了光谱地带。每所高校其实就是在这些光谱上选择自己的点,即“教学、科研、服务”职能在自己学校的搭配,这就是所谓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学生需要感悟自己的大学文化,也需要知道还有别的大学文化。没有一所大学是万能的,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人、每所学校都需要知道自己的长与短。

了解社会现实

大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要认识社会、明白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转型期是当今社会最显著的特点。2014年,我国的人均GDP为7,485美元,正处于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我们的社会矛盾也非常突出。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个阶段,我们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发展方式了,因此开始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人口红利正在丧失,需要形成技术技能红利。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开始转型,开始建设技术应用型高校。同时,我们还在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计算机、因特网、全球定位、条形码、转基因等新兴领域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世界,因此我们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转型还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发展政策的重大变化就是从后工业社会走向再工业社会,表明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奥巴马总统签署《振兴美国制造业法案》,提出要重返世界制造业颠峰,重点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立志打造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德国在欧债危机后之所以能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就是因为其强大的实体工业支撑;英国在技能上下足了功夫,相继颁发《为增长而提高技能:国家技能战略》《为可持续发展而提高技能》《新机遇、新挑战:创建世界一流技能体制》等政府文件,希望通过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来支撑现代实体产业的发展;欧洲委员会发布《欧洲2020》,明确要推动高就业经济发展。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也都出台相关政策,着力重新打造自己的工业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

中国是一个多元的、区域发展和经济形态不平衡的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人民消费需求和国家竞争力提高等方面作出自己的战略选择。所以,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每个高等教育界人士都需要思考:蓬勃发展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培养人才,大学怎么适应社会?因为我们毕竟都已不在象牙塔里了。

笔者曾经到企业进行调研,那些老总、人力资源高管、总工程师们对大学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也就是60多分,认为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合作意识和抗压能力是重大缺陷。

搭建能力结构

上大学要学知识,可光学知识行不行?肯定不行。我们当前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就是把知识当成了一切,学知识、考知识,出现高分低能。

以自身学外语为例。笔者是工科出身,知道刻苦学习,年轻时把一本英汉字典都背完了,托福、GRE词汇也背了,张道真的经典语法书也研读了,可还是不能与外国人正常交流,说明有英语知识而缺乏能力。能力不行除了个人的原因外,还有英语教学、考试的原因。例如:英语考试经常考动词后面加ing还是加ed等。可能我们除了考试外一辈子都不会再用这个词了,但没办法考试要有区分度。我们的聪明才智全用在了这里,一辈子都不用的东西我们非要给记住不可。其实语言没那么复杂,能用是目的,有时一个词汇、一个动作对方就会明白。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的很多考试到最后都成为对知识点的记忆,甚至哲学、国情教育、政、思想教育等,活生生的学习、生活最后都转化成了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那是指在过去。过去有知识就行了,现在不行。

高等教育要教会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这种能力由知识、技能和思维力搭建而成,它们构成一个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是:“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表明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能力是谋生和发展的基础,而发展得好不好,与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教育的问题是过于重视知识而忽略了其他。为什么呢?因为知识获得与技能、思维力获得的规律不同,教育不能仅用一种规律而代替所有的规律。具体而言,知识通过教师传授和学生记忆学习,技能通过感官培训和反复练习获得,思维通过心智激发和训练开发提高。它们各有自身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形成个体的智能结构。本科教育就是要合理搭建学生的专业结构,而这种搭建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那么,知识的作用是什么呢?一是作为专门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二是有些知识是培养思维的素材或媒介。学生通过知识的转换,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迁移的能力。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思维力的提升,而思维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能力,其实也就是学生就读大学的学科专业规格要求,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来实现。

最后是素质,我们现在强调素质教育。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而素质的概念更大,包括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社会责任感则是素质的组成部分。如果说知识是载体、能力是表现,那么素质是什么呢?以写作为例说明:作文首先要有词、会语法。这些都是知识,没有它们不行,但光有它们还不够;你还要分析文章的结构、比较不同的文风,特别是要训练对语法的灵活运用,练习不同类型、长短的文章。之后,给你个题目和要求,你很快能写出文章,表明你会作文了,有了作文的能力。你记住的词句、范文越多,练习得越全面,可能文章写得就越华丽、漂亮,即写作能力越强;但这还不够,因为你没有生活,缺乏体验,因此难以写出优秀、深刻的文章。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加强实践后,文章就成为发自内心的声音,就增加厚度与韵味了。

大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能力,也需要与社会接触。当你有能力了,再懂得社会,你就成才了。

丰富人生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只是一个宣传理念,更反映着成才的道理。大学生只有体验多元社会,才能见多识广。因此,大学期间,学习和活动如车之两轮、机之两翼,缺一不可。学习使人育智,培育人的学识、专业和理性;活动给人历练,锻炼人的活力、毅力和能力。在专业成长上,大学生需要通过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岗位实习、创业实战等锻炼,把理论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自己拥有的能力。

有一种游学制度,育人的效果不错,不足之处是成本较高。之所以说它好,是因为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大学风格和社会文化。比如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就读大学期间就曾经到英国的牛津大学游过学。那么,如何少花钱而又能借鉴这种制度的长处呢?大学生要多与就读其他高校的同学交流接触,多到其他的高校看看,有机会的话听听其他高校的课,知道他们的文化、特色以及和自己学校的差异。

大学生还要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助于大学生知道怎样成才,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使大学学习更有效率。十年来,笔者已连续主持过多届大学生“挑战杯”教育组的比赛,刚开始时就遇到了如何衡量社科类成果水平的高低问题。笔者提出,既然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社科类项目就要鼓励面向社会实际、面向基层的真问题调查研究,得到评委会的支持,多年来教育组的评审导向性非常好。

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体验,如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科技活动等。除了专业外,大学生最好要培养点爱好或一技之长。好处之一是你能多交一些朋友,什么都不会怎么交朋友啊?人有特长就会有自信,就不会发怵了。如果跟人一打交道嘴巴都哆嗦,还怎么去应聘工作?活动不光是玩,也包括创业,包括小作坊,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张扬年轻人的朝气并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展示个性、扩大交际、积累经验、赢得自信的重要途径。

我们虽然强调活动的重要性,但千万不能忘掉专业学习的严谨性。大学生首先要把专业学好,专业学好之后尽量参加一些活动。合理的课堂学习和活动锻炼组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收获本科教育

首先要收获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经过大学四年,要健健康康地毕业。没有健康,一切无从谈起。过去,清华大学提出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健康的体魄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保障,在学校要多参加体育活动,运动不仅能增加人的活力和灵敏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向上、开朗的性格和顽强、协作的品质,也是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环节。健康不光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有些人容易走极端,甚至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其实都是不健康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次是合作,能和谐与人相处。通过大学生活一定要学会与人合作,要知道这个社会并不是围绕你转的,不能任性。走向社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调整自己,你需要理解别人在想什么,要照顾到别人的情绪,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与合作相关的是规矩和法治意识,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事,不能出格。合作意识的提升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试想,如果一个人不爱集体、不爱母校、不爱祖国,怎么能让别人爱你和敬重你呢?合作其实也好培养,要多跟同学们在一起,要多享受集体生活,不能过分强调个性。

再次是能力,得学到立足社会的本领与能力。通过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大学生需要具备在当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读研究生可以延长学习的过程,但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笔者看动物世界时,看大狮子带小狮子就挺有感触。小狮子到一定时候必然会离开大狮子,找不到吃的就要挨饿,在极端环境里甚至会丧失生命。这很残酷,但其实这就是自然社会的繁衍规律。大学生离开父母是必然的,所以在大学期间一定要逐步建立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力越高将来会生活得越好。

最后是理想,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大学是大学生为未来、为梦想扬帆起航的地方,是发现、培育自己兴趣特长的地方,也是志向和个性相融、相结合的地方。人最不确定的是未来。大学生们不妨把自己的理想定得崇高些,并为之奋斗,这样才不枉青春。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意和创意实现,现在的互联网、阿里巴巴、微软等,在笔者读书时都是不存在的,但他们改变了世界。现在国家提倡创新创业,要与大学的专业教育相结合。说到底还是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
我国高校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从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浅谈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分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本科教育改革中创新人才培养回顾与反思
对本科层次空乘专业建设发展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