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高校服务平台对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水平的路径探索

2015-09-01刘岩冬戴旭楠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刘岩冬,戴旭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 a.学生工作处;b.东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落实做出了强有力的引导。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摇篮,给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平台和空间,结合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国内外社会环境,拓展学生服务平台、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水平,成为了新时期志愿服务的方向和创新点。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实现文明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与使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其鲜明的特征,但在被赋予厚望的背后,依然会由于思想状况、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因素致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奉献精神弱化。当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是“90后”,这部分学生在具有参与社会的期待和需要感的同时,也有理解偏于浅层次、善于释放自己情感的特点。因此,他们中的一部分只愿享受、不愿牺牲,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只有强烈刺激感和新鲜感的事物能让他们“提起兴趣”,这就导致了目前的有些大学生只追求功利和回报,弱化了真正的奉献精神。

第二,服务内容形式化。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识不够,目前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去儿童福利院、参观敬老院、清扫公共卫生、协助管理交通秩序等形式的内容上,与所学专业知识的联系较少;许多大学生盲目参与,流于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

第三,长期规划不足。在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经常要面临学生更新换代的问题,导致不能持续记录服务时间和观察志愿服务效果。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也没能很好地实现传承,导致活动不能延续,缺少长远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象时有发生。

二、拓展学生志愿服务平台的手段和方法

1.重视思想引导,强化服务动机

高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志愿服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认识到“助人就是助己”,从而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融合,使得志愿服务的意识成为每个学生发自内心的行为。大学生在思想素质、精力热情、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正确地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使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面向社会,改变思路、拓展形式势在必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是从“兴趣”“希望得到锻炼”“体验生活”等出发点考虑,秉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锻炼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素养的理念,务实地做好服务社会的每一步,从而把握好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精神,才能真正让高校大学生走进社会服务他人,成长自己。

2.提供教育培训,将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申请加入志愿者协会的学生,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和学生干部对其进行分类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在做志愿服务的时候有章可循,帮助他们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掌握志愿服务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

学校可以将志愿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实践课程当中,利用实践环节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方便大学生把热情投入到社会服务中,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独立自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使得社会影响也随之不断提高。

3.丰富宣传形式,树立先进典型

校园公益事业理应广泛宣传推广,让志愿服务深入人心。网络时代的来临成功拓展了宣传方式的多样性。高校志愿服务的网络框架也具有法制化、多元化和常态化的特点[1]。新时期的志愿活动要打造品牌活动,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微信”“微博”等网络宣传工具,逐渐形成“口碑效应”和“社会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全面覆盖。

树立典型事例和带头人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宣传方式。通过组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志愿服务工作总结会等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工作的真实性,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受到鼓舞和洗礼,从而打开心扉愿意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

4.学校社区联动,创造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不仅仅在于校园,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社会。除了在校园当中做好青年志愿服务外,学校应该加强和政府、社区、敬老院、医院等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充分熟知“被服务群体”的需要,做好前期调研和后期反思,提供科学的反馈机制,打造一支专业服务的团队。与此同时,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由有意向的学校和社区双方出面进行授牌仪式,甚至还可以和稳定的企业进行互动培养,促进长期有效的开展服务,让社会成为志愿服务的引领者,学校成为志愿者的供应基地,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

三、依托教育环境的有利载体,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水平

1.汲取国内外经验,打造新时期志愿团队

当前国外青年志愿服务已经从从事特殊的崇高意义的服务,转向针对社会成员的任何合理利益需求开展服务[2]。新时期的志愿服务者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充足的热情和能力、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奉献精神。高等院校的青年志愿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关注国外志愿者服务工作现状,结合国内先进事例和工作成果,提升自身空间,打造新时代志愿团队是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升华。

志愿服务不仅是责任感,也是一种对文明的衡量尺度和标准,包含了浓厚的氛围环境。在志愿者选择自己愿意参加的活动的同时,社会也在考核他们的能力。使志愿服务变得常规化、大众化,则需要志愿服务团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与特色,将志愿者服务工作发挥到实处。

2.培养专业志愿者,开展针对性志愿服务

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不尽相同,能力也有大有小。志愿服务活动要取得实质性效果主要依靠志愿者的服务知识和技能[3]。大多数志愿者虽有一腔热忱,但是没有相关的经验和相应的服务技能,这就需要学校去培养专业化的志愿人士,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展示自身的长处和能力。

在注重志愿者的专业化培养的同时,学校社团应该开展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让拥有不同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找到自己能真正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这样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培养专业志愿者并开展针对性的志愿活动,会让志愿服务更明确化、公开化、透明化,也会让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真正受益。

3.健全服务制度化,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

在拥有志愿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下,如果要让志愿服务能够顺利地发展并扩大影响力,健全服务管理的制度化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志愿服务这种宽松度较大的行为活动,所以建章立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应规范志愿者的选拔制度。首先应该让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去进行志愿活动的选择,然后进行优劣筛选,根据能力的高低分配不同的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

第二,要完备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及时建立志愿者档案、网站同步数据,使得志愿服务公开化、正规化、长期化、有序化地开展,做到志愿可查,记录准确。

第三,要完善志愿服务鼓励机制。志愿者服务工作影响广泛,建立完善鼓励机制,不仅需要学校支持,也需要社会支持与鼓励。在相应毕业、就业给与政策性倾斜等政策鼓励及针对优秀的志愿者可以提供加分奖励,与奖助贷等相结合,甚至可以给予推荐信或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方向,这对于想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来讲是一件好事。

4.重视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就业与创业水平

青年志愿者需要对志愿服务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和变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对于参加志愿服务的在校大学生才会有真正的锻炼。做自己擅长的志愿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技能、人脉和社会地位,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吸引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闪光点在于“能够学到某种技能”“学生阶段能得到锻炼”“提前体验社会生活”等方面因素,志愿服务的过程可以丰富大学生为人处事的经验,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可以更轻松地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和创业梦想,对高校就业工作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社会和高校的共同促进之下,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正在不断地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高校环境和氛围中,利用各种载体,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平台,掌握学生心理和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为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支持,从而使志愿服务得到良性发展、社会变得和谐稳定。

[1]王为正,徐子恒.浅析中国高校志愿服务网络框架的现状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9).

[2]齐方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倾向性问题及对策分析[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2).

[3]王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与保障的状况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