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2015-09-01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转设母体民办

刘 鑫

(青岛工学院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300)

经独立学院申请教育部考察批准,2014年共有8所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这既是国家政策导向的要求,也是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但到目前为止,独立学院转设现状不容乐观,转设后的民办高校普遍存在诸多问题,着力探讨转设后民办高校的发展策略意义重大。

一、独立学院转设现状分析

1.转设高校已经逐步走向独立发展之路

截至2015年初,全国已经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共有41所。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约46.5万人,这些学校在校生数量大都在万人以上,最少的也有6 000多人。有11所学校超过1.3万人,像燕京理工学院、无锡太湖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在校生均超过2万人。从办学历史来看,这些学校大都在2000年前后创办,其中最早是哈尔滨华德学院创办于1992年,创办最晚的是在2005年。这些高校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从办学层次来看,这些学校主要以本科培养为主,也有4所学校已经与其他普通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2.转设数量少,比例低

截至2014年10月份,提出转设申请的独立学院有56所,成功转设为民办独立建制的本科高校的数量为41所。转设总体呈现数量少、比例低的特点:一是申请转设考察和实际转设的独立学院均较少。自2008年转设以来,全国320余所独立学院仅有56所申请转设并接受考察,成功转设的只有41所,分别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的17.39%和12.73%。二是总体转设率相对较低。成功转设的学校只占申请转设考察学校的73%。

3.转设学校地域分布很不均匀

一是东北三省转设数量较多。成功转设的41所学校中,有20所独立学院位于东北三省。东北三省能先行一步与其独立学院起步早,办学条件良好,发展较为成熟关系密切[1]。二是江苏、湖北等独立学院发达地区提出转设考察和成功转设的非常少。湖北省是独立学院最多的省份共有31所,仅成功转设7所;江苏省26所独立学院更是仅有1所独立学院成功转设,占该省独立学院总数的3.8%。三是众多有独立学院的省份还没有高校成功转设。现在仍然有17个省(或直辖市)均没有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普通高校。

二、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存在的问题分析

独立学院转设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符合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也利于独立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从2008年转设以来,独立学院刚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后也存在诸多问题:

1.母体院校品牌效应不再

独立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并得以快速发展,母体院校的原有知名度和美誉度显然对独立学院有较好的影响。2007年以前,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都是颁发母体院校的学位证,社会的认可度较高,对于招生办学都有很好的吸引力。2008年以后,随着相关教育政策的调整,虽然只发独立学院的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独立学院名称中仍然可以看到母体学校的名字,学生仍可理直气壮地抬出母体学校名字提高自己的身价。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院校颁发自己名称的学位证和毕业证,由于学校知名度不高会使一部分生源有所顾忌而不愿报考。因此,转设后如何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吸引考生,将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2]。

2.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受到影响

独立学院自成立之日起,主要领导和许多关键岗位都是母体高校配备,在师资结构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也主要来自母体高校。独立学院转设后原母体院校的师资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撤出,出现暂时的高质量的师资的缺乏现象,而民办高校自有专任教师普遍存在职称低、年纪轻、人员少等现象,这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由于民办高校教师不享受国家待遇和编制,独立学院的师资和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建设起自己独立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势必严重影响到其教学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

3.竞争更加激烈,生源更加紧张

与公办高校以及现有未转设的独立学院相比,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实力上明显不足,生疏的校名也没有知名度。另外,自2009年以来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逐年下降,到2013年降至谷底,以后虽略有回升但基本处于较低水平。而本科高校特别是民办本科高校招生计划逐年增加,刚刚转设的民办高校将面临激烈竞争,招生遭遇暂时困难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4.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民办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应该在举办者(出资人)、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职工等权益相关人之间建立学校运营与权利配置的良好机制和一整套制度安排。然而,部分独立学院成功转设后,存在董事会(理事会)成员“虚拟化”或家族化、举办者和校长的关系不顺畅、监督机构弱化、师生和校友等利益群体地位缺失等突出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决策结构不能正常议事和决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同虚设,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证,甚至由于内部缺少监督机构导致学校重大决策失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资金违规使用面临办学风险。这与《民办教育促进法》所提出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相背离,脱离了新转设的民办本科高校的正常发展轨迹,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3]。

三、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实现科学发展

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高校与原母体学校已经没有行政和经济的联系,因此,一方面原母体高校要转变原始的管理观念,从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高校长远的发展来考虑,敢于及时放手让民办高校自主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办学主体的民办本科高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脱离了母体高校后的机遇和挑战,尽快转变原有的依赖心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转变观念、自立自强,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明确发展目标,准确合理定位

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和远景规划显得尤为迫切,应该充分考虑影响自身发展的诸多因素,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经过充分讨论后,制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其次,独立学院重新确定合理的办学定位很重要。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应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及生源质量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重点服务地方经济,突出自身特色。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发展特色学科,切实保障就业

独立学院转设之前,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基本上都与原母体院校趋同,刚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高校脱离原母体院校的支持,凸显出学科及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表现在学科一味求大求全,专业设置与原母体高校“雷同”或同类院校“扎堆”。对此,新转设的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灵活机制和办学自主权,以服务地方经济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着力点,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并考虑特色发展,积极申请开设一些有特色的专业,和原母体高校在专业上形成错位发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建专业特色,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另外,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乎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此民办高校除培养自己的特色专业人才外,应该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做好扎实有效的工作[4]。

4.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转设后的民办本科高校无法共享原母体高校的优秀师资,自有专任教师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主导力量。而对于民办高校自身来说,教师待遇相对较低,师资流动较快,师资结构普遍不理想,新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过大,这些均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独立学院转设后,应加快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增加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技能,尽快完善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鼓励现有教师晋升职称及提高学历,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适应专业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

5.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专家教授治学

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民办高校内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独立学院转设后,民办高校应尽快从企业家投资办学转向教育家办学,按照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公开招聘校长并理顺举办者和校长的关系,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和完善监督机构,建立健全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实行专家治校、教授治教,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水平。

[1]胡仲勋.独立学院转设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4):22—27.

[2]张友福.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4):75.

[3]王丽君.甘肃独立学院转设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4):233.

[4]潘懋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兴起与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Z2):13—14.

猜你喜欢

转设母体民办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蒲公英
基于SWOT模型的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招生工作策略探究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母体并发症处理分析
三种稠环硝胺化合物的爆炸性能估算及其硝化母体化合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