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简·爱与苔丝不同结局的成因

2015-09-01郑雪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安吉尔罗切斯特苔丝

郑雪秋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州350007)

前言

简·爱是夏洛蒂长篇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父母双亡后被舅舅收养,受尽舅妈里德夫人的虐待。后来被送到一个条件极其恶劣的寄宿学校涝渥德读书。学校虽然生活艰苦,但简·爱克服万难,最终成为了一名教师。简·爱在那里呆了整整八年,其中读书六年,教书两年。后来简·爱应聘成为桑菲尔德庄园的一名家庭教师。在她去桑菲尔德的路上帮助了一个从马上摔落的绅士,正巧这人就是桑菲尔德的男主人罗切斯特。之后的那段日子,简·爱以她不同常人的智慧与人格深深吸引了她的主人。他们决定结婚。但在教堂之上,简·爱发现罗切斯特有妻子时,她毅然拒绝了当罗切斯特的情妇,在绝望中离开了桑菲尔德。正当她身无分文并且即将饿死的时候,沼泽居的圣约翰救了她,并且后来发现他是她的表哥,并且继承了舅舅5 000英镑的遗产。圣约翰多次向简·爱求婚,但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要她同他一起去印度进行他的基督教事业。当简·爱几乎要接受圣约翰的求婚时,她仿佛听到罗切斯特的呼喊。最终,她听从内心的呼唤重返桑菲尔德。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焦黑——桑菲尔德庄园已经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罗切斯特夫人死了,罗切斯特本人也失去了右眼及左臂。简·爱毅然决定要留下来,与罗切斯特结婚。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没有金钱及外貌的干扰,而是两颗真正相爱的心紧紧相连。

苔丝是哈代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一个小贩家庭,美丽天真,却最终以悲剧收场。由于家庭贫困,苔丝被迫去一位富裕的本家家去攀亲戚,苔丝见到的所谓亲戚是一个瞎眼的老太太和他的衣冠楚楚的儿子亚力克。亚历克哄编苔丝到他家的饲养场工作,天真的苔丝虽然对亚力克怀有戒心,但还是没有能逃过他的魔掌,苔丝被亚历克诱奸并怀孕。苔丝在亚历克不知道的情况下生下了孩子,但孩子很快就夭折了。苔丝只身来到一个远离家乡的牛奶场当了一名挤奶工。在那里,她与安吉尔恋爱并订婚。新婚之夜,安吉尔对苔丝说,他曾同一个女人放荡过一夜,苔丝原谅了他,并说了自己与亚力克的事,她以为安吉尔也会原谅她的,但是她错了,她没有得到安吉尔的谅解,二人因此而分居。后来,亚力克再次找到苔丝并不断骚扰她。苔丝最终迫于家境委身于亚力克。此时安吉尔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苔丝身边并向其忏悔。苔丝痛苦万分,觉得是亚力克再次毁了自己的幸福,她在盛怒之下杀死了亚力克,最终被处以绞刑。

虽然境遇不尽相同,但简·爱和苔丝却都同样的善良,独立,坚韧不屈。她们都渴望自尊、自立的生活,勇于挑战社会道德标准,勇敢地追求真爱。然而,当简·爱最终得偿所愿时,苔丝却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结局呢?本文将通过以下论述给出答案。

一、不同结局的成因

1.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理性感知VS天真本性

简·爱虽寄养在舅母家,但终究获得了珍贵的受教育的机会。此外,她的刻苦让她成为了一位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知识女性。她对自己的地位、命运和所处的环境有着清晰的认识,这让她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1]86。她认为人应该对那些对自己好的人好,对那些错待自己的人无需容忍,要懂得回击,“当咱们无缘无故挨打就该狠狠回击……教训教训那个打我们的人,让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2]62。因此,当她受到校长的不公正的对待时,她不惧严厉的惩罚,勇敢地反抗校长。在宗教信仰方面,当她被约翰指责说不爱上帝时,她宣称自己只相信能够带给人类快乐的上帝。在爱情面前,她认为理性应该走在感性前面,她总是警醒自己不能在爱情中失去自己的灵魂。她不接受不平等的恋爱关系,即使在心爱的罗切斯特面前她也要求平等,“我现在和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2]301。正是由于她的这种对爱的理性的认知让她最终获得了自己渴望的真爱。简·爱的这种对世间万物的理性认知,让她能够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使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也正是这种理性让她得以成就所愿。

然而,苔丝并没有简·爱那么幸运,她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她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只是她的自然本性引导而来,缺乏理性。她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地位缺乏清晰的认识以至于她没法为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1]86。她去德伯家认亲时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她单纯的天性还未告诉她男人的危险,因此她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受侵犯,最终失去了贞洁而开始了自己的悲剧的一生。她对自己的认知是局限的,因而她的反抗也几乎是出于她纯洁的本性。虽然她知道自己是整个社会暴力和道德价值观的受害者,但她在受到人们的非议时还是将自己看成一位罪人。甚至当安吉尔在新婚后抛弃她时,她都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由于缺少对世界的理性认知,苔丝经常受制于自己的本能,而她所做的人生中最后的反抗正是出于她的本能。亚力克对她的欺骗与对安吉尔的辱骂让她怒火中烧,出于本能的一股冲动,她刺杀了亚力克,最终因此被处以绞刑。苔丝在她的一生中很少为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这并非她的性格缺陷,而是她对世界缺少理性的认知。

2.出生于不同的家庭:无拘无束的自由VS永无止境的忧虑

虽然简·爱和苔丝都出生贫寒,但二者的家庭给她们带来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简·爱是个孤女,虽然由富裕的舅母抚养,但她在她舅母家常受虐待,这使她极其想要独立。当她最终有机会离开她舅母家时,她甚至用激烈的言辞隔断于舅母家的联系[3]143,“你不是我的亲属,我很高兴。我这一辈子永远也不会再叫你舅妈。我长大以后也绝不来看你……”[2]37。由于没有家庭依附,简·爱要努力谋生,但也正是由于没有家庭的牵绊,她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生活。她的孑然一身让她得以拒绝多金的爱人给她带来的财富的诱惑,她对罗切斯特给她的昂贵的首饰从不多看一眼;她的孑然一身让她可以坚持对自尊的追求,她可以毅然决然地拒绝成为罗切斯特的情妇,宁愿孤身一人流浪,差点饿死也绝不低头。但若此时,她有一家人需要照顾的话,或许她便不会那么轻易地作出这样一个决定了。正是因为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让简·爱坚持自己对独立、自尊、真爱的追求。

与简·爱不同的是,苔丝终其一生都受制于自己的家庭。可以说,她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家庭造成的,她的家庭阻碍了她的发展进而造成了她的悲剧人生[1]86。一开始,由于家境贫困,又加之一对不愿诚实劳动的父母,苔丝被迫去德伯家认亲,遇到花花公子亚力克,继而被诱奸,为她的人生悲剧埋下祸根。在她被新婚丈夫抛弃后回到家中时,她的家庭并没有给与她安慰,而是责备她向丈夫坦白自己的过去。她的家庭从来不是她的避风港,相反,它给苔丝带来的却是永无止境的担忧与负担。即使苔丝在被安吉尔抛弃后生活困苦潦倒时,她的家庭还是要依靠她来接济。最后,也正是家庭的困苦,将苔丝再次送到恶棍亚力克身边,这杜绝了苔丝与安吉尔重逢的可能性,并最终让苔丝挥刀杀人,走上断头台,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苔丝的家庭给苔丝带来的是无尽的负担与束缚,使她无法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让她一步一步走向悲剧的人生。如若没有这样的家庭,她不会去认亲,那么她就不会失去贞洁而愧对于自己的真爱;如若没有这样的家庭,她便不会在失足之后再次囵于泥淖而看不到希望;如若没有这样的家庭,她或许可以像简·爱一样依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3.遇到的不同的男人:救赎VS毁灭

简·爱和苔丝同样渴望理想的爱情,也同样坚持着对真爱的追求,然而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她们遇到了的男人给她们带来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人生。简·爱的罗切斯特给她带来的是救赎,而苔丝的安吉尔给她带来的却是毁灭。因此,另一个造成简·爱和苔丝的不同结局的便是她们在追爱途中遇到的男人。

童年的不幸遭遇,使得简·爱非常渴望爱。“我知道我该看重自己;可是这还不够,要是别人不爱我,那我宁可死掉,也不要活着——我受不了孤独和别人的憎恨”[2]77。她舅母和表哥对她的虐待加重了她的孤独感,她感到自己缺乏归属感。可以说,她对归属感的渴望并不亚于她对爱的渴望。简·爱追寻的不仅仅只是浪漫的爱情,还有被珍视的感觉和归属感[3]35。在这种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的情况下,简遇到了罗切斯特,一个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真爱的男人。在简·爱遇到罗切斯特时,他是一个厌倦了自己的放荡生活、对爱有着更成熟的认识的男人。他已经意识到了爱的真谛,也正寻求着一种善良、宽容,建立在独立、自尊、平等、奉献之上的纯粹的爱。因此,他看到了简·爱的珍贵,并爱上了她——一个平凡却有着不平凡的本质的天使[4]。他是第一个使简感受到真爱的男人,他很珍惜简,愿意为她改变自己[5]。他给予简·爱真诚的爱来抚平简·爱对爱的渴望。他给简·爱前所未有的归属感,正如简·爱对他所说的那样:“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唯一的家。”[2]292罗切斯特正是这样一位将简·爱从孤独感和对爱的渴望中救赎出来的男人,他出现在对的时间,让简学会了爱,也让她从此有了归属感,免于飘零一生。

如果说罗切斯特对简·爱来说是在对的时间遇见的对的人,那么安吉尔便是苔丝在错误的时间遇见的对的人。因此,苔丝的命运与简·爱截然相反。苔丝遇到安吉尔时,他还只是农场里的一位学徒,对生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他赞美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认为她是纯洁的化身。他对苔丝的爱是理想主义的,他将苔丝看成他理想的爱人,他认为苔丝是完美的。可以说,他一开始爱上的完全是他想象中的苔丝,是一个长着苔丝的样子的女人,“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跟你一样的女人。”[6]323当他得知苔丝的过去,意识到苔丝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么纯洁时,他对苔丝的幻想破灭了,连带着他对理想生活的梦想也幻灭了。因此,他的优雅和耐心也全都不见了。他迁怒于苔丝,对其恶语相向,认为苔丝欺骗了他。甚至当苔丝祈求他的原谅时他却用他曾经鄙视的社会标准来衡量她,“身份不一样,道德的观念就不一同,哪能一概而论……我只好说你是个不懂事儿的乡下女人……”[6]328。如果说亚力克对苔丝的摧毁是身体上的,那么安吉尔对苔丝的毁灭则是精神上的,且更具毁灭性。可以说,安吉尔是压垮苔丝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他带着悔恨回到苔丝身边并要求跟她重新开始时,苔丝的整个世界被毁灭了[7]。正是安吉尔的重新出现,让苔丝意识到亚力克是个骗子,毁了她和安吉尔重新开始的机会。若是安吉尔没有回来,苔丝虽然过得不那么快乐,但至少她不会那么绝望以至于杀了亚力克并把自己送上绞刑架。因此,虽然安吉尔是苔丝的真爱,是她的那个对的人,但他却一步步地毁了苔丝。

二、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

《简·爱》和《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背景都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女性在当时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她们没有话语权,并不能与男人平等地成为社会的“半边天”。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这种情况逐渐被改变。妇女们对自尊、自立以及平等的追求逐渐被激发了,妇女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权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表达。

而简·爱和苔丝正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的代表,她们自尊、自立,勇于突破传统,追求自己向往的真爱。然而,两位作者却给她们安排了不同的结局,这与两位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不无关联。虽然哈代和夏洛特都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但二者不同的社会经历让他们对社会、对生活持的态度各异,他们希望通过作品表达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夏洛特生活在维多利亚早期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在当时,英国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是充满希望、受人尊敬且相对富裕的,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的[8]。虽然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开始席卷整个国家,乡村生活开始破裂,但农业依然在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虽然整个英国已经开始察觉到变化,但人们依然保持着旧的价值观念[9]228。地主仍然在社会中有着显赫的地位,贫困家庭出生的女性仍然处于社会底层,女性仍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的权利仍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正如夏洛特在《简·爱》中所说的那样,在那个时期,对妇女来说当一个家庭教师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她们得到的报酬却很少,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她们无法与雇主平起平坐。小说中简·爱作为家庭教师的工作是夏洛特真实生活的映照。夏洛特自己作为家庭教师的经历完全是屈辱的,她失望于那个压抑女性能力的社会,因此她通过简·爱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女人也和男人有一样的感觉;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努力的场地。”[2]126此外,夏洛特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她信奉清教徒的信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而蔑视世俗的野心和成功[8]。因此,她将简·爱塑造成一位勇敢、独立而自尊的女性,让简·爱在通过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她通过《简·爱》的美好结局的设定向世人宣称她关于妇女解放、发展女性自我意识和建立一个男女和谐共处的世界的观点。她通过简·爱的故事告诉她那个年代的女性,若想实现自我,要去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德伯家的苔丝》出版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末期,比《简·爱》晚了四十多年。此时的英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垄断阶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社会问题出现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贫富差距变大。达尔文主义的出现冲击着上帝造人的思想,无神论开始在社会上盛行,人们开始对原有的清教主义信仰感到困惑。人在冷漠、没有对神的信仰的社会中变得不再重要[9]228—229。哈代见证了这一信仰危机,他接受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理念,相信斯宾塞的人生而不幸的观点。他对命运的巧合感到无力,又对人在生活中徒劳的挣扎感到无奈。他将他的观点倾注在他的作品当中。他通过苔丝和她弟弟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看法: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毛病的世界。他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女性们的不幸遭遇和无助,并深深地同情她们。在他眼中,女性是这个罪恶的社会的受害者。他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用“一个纯洁的女人”来定义苔丝,通过苔丝这一纯洁的女人的悲剧人生来揭露不合理的社会体系和不公正的法律系统。在小说中,哈代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体系给传统的农村生活带去的伤害。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被破坏了,个体农业经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机器使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们陷入了经济贫困[10]。许多像苔丝这样的农民子女受到了社会的无情戕害。哈代希望通过苔丝的悲剧唤醒人们对这个动荡不安、罪恶的世界的意识[11]。苔丝,一个朴素、纯洁、勤劳的农民子女,被代表着资本家的亚力克和虚伪的资本主义道德的代表安吉尔玷污毁灭而无法自救。她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作者通过苔丝的悲剧控诉了整个资本主义的堕落。

结论

简·爱和苔丝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她们都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她们都勇于反抗传统,追求自尊、自立,以及真爱。然而,由于她们对世界的不同认知,以及相异的家庭背景,还有她们所遇到的不同的爱人,导致了她们截然相反的命运。简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苔丝却以绞刑结束了她那年轻的生命。虽然两位作者给了各自的主人公相反的结局,但他们却都向读者传达了他们的心声,激发那个时代的女性勇敢为自己的权利而战。直到现在,简·爱和苔丝的故事仍感动着千千万万个读者,她们在读者们心中永垂不朽。

[1]周志高,王晓.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呐喊[J].山东文学,2007,(5):85—86.

[2]夏洛特·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Phillips,B.Today's Most Popular Study Guides on Jane Eyre[M].Tianjin:Tianjin Technology Translation Publish Company,2003.

[4]赵艳梅.《简·爱》中罗切斯特的爱情观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2012,(1):37—38.

[5]陈淑婷.献给简·爱的一朵玫瑰——简·爱和苔丝的人物对比[J].文学界,2010,(7):14—15.

[6]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宋丽香.The Four Stages Tess Is Ruined by Her Admirers[J].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21):192.

[8]林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与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99—102.

[9]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0]刘欣.从“奋斗——和谐”到“奋斗——失败”,简·爱苔丝比较谈[J].泰安师专学报,1998,(1):51—61.

[11]丁世忠.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猜你喜欢

安吉尔罗切斯特苔丝
假期大作战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巴黎恐袭后的暖心对话
浅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对《简·爱》中罗切斯特先生的评价与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
美国龙卷风“奇迹”女婴不幸夭折
不屈不挠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