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大学生民族复兴意识增强问题研究

2015-09-01吴永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近代史中华民族意识

吴永燕

(遵义师范学院 南白分院,贵州 遵义 563001)

当前全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中国近代史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中国近代血泪史、抗争史教学,使大学生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洗礼,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意识。但在民族复兴意识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有中国近代史教学不足、对民族精神认知有缺陷等问题需要认真解决。本文拟从中国近代史教育现状出发,提出如何更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民族复兴意识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属于自己一份应有的力量。

一、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国近代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民族复兴意识的主要渠道。但当前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民族复兴意识的培育与增强,应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

1.课时安排不稳定。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一般的课时要求在每周四课时,但很明显由于高校层次不同,教育方向存在差异,导致部分高校的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同,有的少,有的多,不管是课时的减少还是课时的增加都影响到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对民族复兴精神的传递以及学生对民族复兴意识的树立。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当下高校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上,虽然对教材版本的选择不一样,但是普遍存在“重教材,轻主动”的现象。在教学上,大多数教师都采用的是直接照搬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只是一种“讲读”的方式,使原本可以慷慨激昂的爱国历史最终变得枯燥乏味,显得非常的死板,同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又往往不结合教学大纲内容,最终导致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用提树立民族复兴意识。

3.“独立式”教学倾向明显。高校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不少存在“独立式”教学现象,即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相脱离,使得中国近代史在某些环节的讲解中存在含混不清的现象,如为何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会战败,抗日战争后期为什么会有国外其他国家来帮助中国等[1]。这种脱节的现象将不利于大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境界。

二、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知现状

大学生是民族复兴意识培养与增强的主体,但由于大学生当下对民族精神认知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影响了民族复兴意识的树立、培育和增强的成效。

1.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层次不深。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对民族精神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的,能够准确地说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核心,甚至还能够举出相应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例子。但是也有大约一半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能够更好地实践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2]。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虽然初步具备有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但是由于认识不深入,导致很少有大学生能够将这些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存在态度问题。随着“地球村”的逐渐形成和中西方思潮的不断冲击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大学生的思想还是中华民族精神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在对高校部分大学生调查中,虽然有将近七成的大学生支持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要发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民族精神认知的层次不深,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导致在面对外来思潮的冲击时,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会主动接受,甚至有部分认为是先进的文化,对外来文化缺乏辩证的认识,缺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识,缺乏对民族精神在政治层面作用的正确认知。

3.民族精神传播还不广泛。社会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复兴意识具有导向作用。据调查,仅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这种民族精神是通过上课学习的方式树立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最大途径还是媒体的传播。在现实社会中,虽然传播信息的媒介与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在整个调查信息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新传媒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上起到的作用很少,更多的是接受一些来自朋友或者娱乐的一些信息。

4.高校对民族精神培育力度不够。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接触以及树立往往都集中来自于某一些课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政治课,很少有同学还会在课后对民族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高校虽然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很少会涉及民族精神的宣传。高校设有辅导员职位,但是很多辅导员只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很少会对学生开展有关民族精神的教育。虽然在课堂上,大学生能够收获较多的民族精神相关事迹,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但是课后的引导和深入工作也同样重要,在这方面培养力度不足,会造成大学生民族复兴意识树立不牢。

三、增强大学生民族复兴意识的路径选择

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句话。在中国近代史上,五四运动等无不充斥着青年人的身影[3]。只有让当代大学生首先树立起坚定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复兴意识,才能够更好地成为中国发展潮流中的中流砥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实行多元化培养方式。大学生作为国家的脊梁,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高校应该实行中国近代史教学与辅导员课后跟踪引导等多元化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共同服务于大学生民族复兴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着力打造一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激发大学生对民族复兴意识进行思考的辅导员团队,通过中国近代史教学与课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2.深入挖掘民族复兴题材。中国的近代史,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向广大的中国人民以及国际人士展示了属于中国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不断地激励着国人前进,因此,在大学生民族复兴意识增强上,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必不可少。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所展现的史实,更应该通过教材的事件去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史料题材,也可以通过当今社会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事迹和抗非典精神、抗洪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优秀品质精神,激发大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上课热情,让他们能够很好地主动去接受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传播的正能量,自觉树立起民族复兴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4]。

3.运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教师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复兴意识。首先,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角度、多事件的方式,对同一件事情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对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兴趣,从而引发对中国近代史的共鸣[5]。其次,在课堂实例讲解完毕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相应的人物和事件在下一次课堂进行表演或者利用其他的播放媒体对事件进行回放,让学生能够对人物的心理以及事件发生的情景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民族复兴意识。最后,通过参观抗日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让大学生明白其实民族复兴精神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只要去发现,去体会就能够看到,从而引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思考,进而增强民族复兴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4.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大学生树立坚实的民族复兴意识更是如此。大学生不管在学校的学习如何,最终都要步入社会,媒体、舆论等传播方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因此,高校在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锻炼,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对民族精神的认知,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意识。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历史,沐浴前辈的民族精神,利用课后的实践活动,加强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在一件件历史事件、一件件现实案例中,不断地成长成才,能够自觉地担负起属于大学生的责任。可见,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民族复兴意识,树立优秀的民族精神。

[1]殷定泉,王妙玲.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必须增强学生民族复兴意识[J].时代教育,2012,(17):81—82.

[2]沈世强,杨康贤.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复兴意识[J].价值工程,2014,(18):298—299.

[3]陈佳,张春梅.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4):31—34.

[4]张圆.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9):54—57.

[5]徐洪波.中国近代史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东方教育,2014,(9):45.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近代史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