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眼看千年的西津古渡

2015-08-31圆小歆海滨

绿色中国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古渡津渡古街

文 圆小歆 摄 海滨

唐代的码头、宋代的街道、元代的石塔、明代的酒肆、清代的英租界及救生会。这就是坐落在江苏省镇江市的西津古渡。

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西津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隋唐以后,朝廷打压六朝古都南京,贬为县级,镇江却升为润州,再由于南北大运河的修通,镇江地位日显重要。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

若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西津古渡的意义便会大打折扣。除了一条仿旧的石板古街,一家家砖木结构的店铺,一栋栋飞檐雕花的客栈,一个元朝的古塔,一些洋人留下的老房子(英国领事馆),还有一大群见了生人都不知道害怕的野猫,你可能什么也没看到。你会想不明白地追问,为什么这些似曾相识的旧门面,旧街道,就应该具有特殊意义。名人走过的地方太多,到处都可能有他们留下的印迹,不就是一个准备过江的古渡口吗,不就是留下几首大家会唱的古诗词吗,万里长江能过江的地方太多了,凭什么就应该这个渡口最有名气呢?

事实上,西津古渡的重要性直到东晋南迁才真正开始体现出来。永嘉之乱让司马氏的王朝摇摇欲坠,中原开始水深火热。大批北方难民纷纷逃往江南,其中有个叫祖逖的好汉,率亲族宗党几百家一同南迁。那时候,坐镇南京的琅琊王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俨然成为朝廷代理人,他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这显然是个虚空头衔,不过是做人情封官许愿。因为此时北方的徐州早已落入敌手,是沦陷区,祖逖人在江南,只能望江兴叹。

西津古渡坐落在镇江的云台山麓,面朝长江,有着千年历史。西津古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西式小洋楼等等,都能在这里见到。古代文化的、建筑的、艺术的、佛教的、生活的都在西津古渡街区表述的淋漓尽致。

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成为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 (401) ,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战略目标就是“鼓噪登蒜山”,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龑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1608年春,北宋王安石应召赴京,从镇江扬舟北去,路过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描述的“瓜州”就是今天的西津渡。

西津渡古街与镇江博物馆比邻而居,一座矮墙相隔,由数十级石阶沿坡而上,一道雕花砖砌的券门立于坡顶,上书“西津渡街”字样,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历史的“西津古道”。一道券门之隔,门里门外的建筑却恍若隔世,门外是大道通衢,两旁是高大、宏伟、瑰丽,或中或西或中西混体的建筑,门内却转瞬间化作小巧古朴的中式阁楼、亭台、塔庙,中间夹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从刻有“西津渡街”的头道券门至待渡亭大约500米,从待渡亭到长江边500米,而其中浓缩的历史遗存最多、建筑艺术最精的则是从头道券门至待渡亭的500米。如果从云台山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话,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一条依附于云台山麓的栈道,雕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仿佛是以一颗颗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为“珍珠”镶嵌在云台山麓上的精美“项链”。

走过第二道券门,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院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由此可见,这一建于元代的过街塔至今已经历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且与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还有着嫡亲渊源。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风雨斑驳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宗教的护佑。

沿观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当年的老街店面,诸如“吉瑞里西街1914”、“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匾额至今犹在。据当地老人家说,在这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上当年有各式店铺150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当然,还有许是专门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

到了建于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现存最完美的部分。“待渡亭”,顾名思义就相当于现在的港口码头的候客处,当年的商旅们想来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式心情等待着一次难以预测的远行。从待渡亭继续下行,穿过一片老式民居,约摸500米距离处有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这就是蒜山石崖。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

在古街中我还看到了“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高高的石阶上铁栅栏门紧锁,人去楼空,三层小楼的建筑风格与古街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不知道楼内又是怎样的一番天地?

走过观音洞,一路石阶而下。走在石阶上,我注意到脚下有一条条中间带着凹槽的青石板顺着石阶方向蜿蜒而去。游人议论猜测是水槽,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它在路的中央,而且中间凹陷的地方并不深,也就是走水不可能。因为这里是个古老而著名的码头,应该是与运送货物的交通工具相关,所以我判断是独轮车的车辙印迹。经当地一位老人确认,我的判断准确无误,并且他还告诉我,以前镇江及周围地区的吃用等外来物品都是通过西津渡码头和这条小路由独轮车运送出去的。

我漫步在这条带有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似乎传来千年的喧哗之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情。我感受着千百年前这里的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人来车往,推着独轮车的运工,汗流浃背吃力地在这条石板路上行进……

看着青石板路面上这深深的车辙印迹,感慨颇多,要有多少车来车往从这里压过,才能使这坚硬的青石板留下如此的印迹呀!这也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

所有的访古注定都会有现实意义。西津古渡,是穿越时空的一扇门或一扇窗,不仅有遥远的过去,还有未来隐约的身影。

猜你喜欢

古渡津渡古街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孙和平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津渡兄
木 偶
首届“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
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