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污染“ 上山下乡”
2015-08-3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农村不仅垃圾数量与日俱增,而且在发展经济的驱动下将城市中的污染企业引进来,成为村民健康的巨大威胁。
记者在河北某县见到,一边是连片的庄稼“绿意盎然”,一边是污水、垃圾臭气熏天。这样的情景让人愕然,种出来的粮食谁敢吃?这里的群众怎么生活?
在垃圾和污水的包围下,一个曾经是青山绿水的村庄凋零了。忧心的是,这并非个案。目前经济正在转型,随着环保门槛越来越高,执法越来越严,一些污染企业在城市待不下去了,变着法子“上山下乡”,工业污染向中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成为突出现象,不少村庄成了新的“生态灾区”。
从整体上说,当前农村的生活还不算富裕,医疗保障还不算太好,农村的医疗水平也还不高。健康是农民劳动的本钱,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如若企业将污染转移到农村,危害村民的身体健康,破坏农村的植被土壤,干扰到农民的正常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污染企业就成为埋在农民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对农民的危害不可小觑。近年,不断出现的“癌症村”“血铅村”“垃圾村”等,不仅让亿万农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同时也演变成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
污染“上山下乡”,对农村本就不容乐观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农村不仅环保设施薄弱,而且生态环境脆弱。据统计,全国开展环境整治的村庄比例只有10%,4万个乡镇、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如果随着工业污染积累、迁移,一些乡村曾经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秃山黑水,土壤污染。试问,这样的发展有何意义?
碧水蓝天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环境底线。农村环境关系几亿农民的生存安全,也关系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城乡之间本就是唇齿相依,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会间接的影响到城市环境。
防止污染“上山下乡”,必须扎牢环保篱笆,守住生态红线。要消除农村环保监管“真空”,让农民有渠道向“污染上山下乡”说不。治理城乡环境污染,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地政府不能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保护问题。从长远看让污染企业远离人口众多的城区是发展趋势,但是农村不应该成为污染企业的避难所。政府和相关环境管理监督部门必须在迁建、改建过程中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把治污作为企业迁建的主攻方向,通过搬迁降低或者根除污染,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避免企业将污染转移到偏僻农村地区。唯有如此,才能使广大农村不再为污染埋单,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更好地保障农村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