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

2015-08-28惠建林

群众 2015年3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企业

惠建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战略。常熟立足区域实际,既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又注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产业化方向,重点在构建组织体系、平台体系和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2014年,常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3%,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幅7.5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至38.7%。在福布斯公布的2014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中,常熟名列地级市24位、全国县级市第2位。

完善推进创新的组织体系。主要从三个层面构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在政府层面,配强市一级科技管理部门,加强镇一级科技管理机构设置,设立副镇级建制的招商和创新创业促进中心,统筹招商选资、科技创新、招才引智等工作。在企业层面,搭建市科技型企业信息共享系统,企业中357名科技人员担任企业科技创新助理员,形成了市科技部门、乡镇科技人才办、企业科技助理三级管理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充分沟通共享,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国家、省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自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出台以来,累计为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近13亿元,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总额达8亿多元;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成立经济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对企业在技术改造升级、创新能力升级、品牌质量升级、企业信息化升级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奖励,如对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者建成国家、省级的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给予20至150万元的奖励,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至2014年底,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1.1%,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7家,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67家、省创新型企业44家、省民营科技企业851家,创新型企业梯队逐渐成型。尤其是去年启动了“双创”科技企业“313”培育工程,加大政策支持、资源倾斜力度,争取三年内培育形成开票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的“双创”科技企业100家,去年已有30家企业达到了目标。在机制层面,先行开展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工作,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隔膜”,有力推动创新资源向基层聚集。2008年至今,先后7批共79名“科技镇长”派驻到常熟,累计服务企业6860家次,其中长期跟踪服务的重点企业有261家;组织专家和教授来常为企业“问症把脉”7682人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711项,合同金额2.14亿元。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了玻璃模具、生物医药、磁性材料等1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成汽车零部件、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生物医药4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得益于科技镇长团的“牵线搭桥”,常熟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30所高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8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常态化举办“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实施“百名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与同济、南航等大学联合开办工程类硕士班,累计培养人才300多名。

完善支撑创新的平台体系。常熟采取地方政府与多所高校共同建设的模式,与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8所高校合作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短短5年时间,大学科技园已入驻企业200余家,培育江苏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入库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软件企业29家,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多项,拥有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1400多项。大力推动常熟科创园转型升级,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引进9家产学研创新载体、12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和培育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柔性显示器、智能家居、纳米材料等100多家“双创”型企业。与此同时,建设一批专业性创新载体,包括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的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上海交大常熟科技园、同济大学常熟科技园、华顺软件园等10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开工建设,总面积达82.7万平方米。常熟还与17所高校合作建立了研究院,培养地方紧缺人才,开展技术研发,促进高端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其中,华东理工、南理工两所常熟研究院获省科技厅重大创新载体项目经费支持,南理工常熟研究院还获批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9项,申请专利152项、软件著作权40项。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支持常熟理工学院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灵活进行院系及专业设置,成立“汽车工程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电梯工程学院”等5个行业学院,为地方产业升级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学院开放27个科研平台,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测试及实验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

完善保障创新的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成立中国(苏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常熟分中心,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与服务,推动企业知识产权产出,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十一五”末的3.46件增长至去年的15.5件。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市场体系,市财政出资3亿元,成立“常熟市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投向8只基金,带动社会资金5.8亿元;出资1800万元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科技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初步构建了以创投、信贷、担保、保险四大内容为主体的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累计建成各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1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家、苏州市级9家。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已有19家企事业单位加入平台;组织74家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开放服务,为行业(企业)提供工程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常熟把创造一流的引才、育才、用才环境作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关于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提供资金、载体等支持,并在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全市启动建设10万平方米人才安居工程,已建成3.4万平方米的“拎包入住式”公寓,为一批领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近年来,常熟共引进和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5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40人、苏州“姑苏人才”54人、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235个。

(作者系中共常熟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许 筠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