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

2015-08-28肖地生

群众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类发展教育

肖地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而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部署,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十八届四中全会则又进一步强调了依法治教、依规治校的精神。这一系列会议精神,都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其最后的着眼点都落在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因为,人的培育是一切教育的归宿。

教育:应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助推器

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一种显性而持久的影响,从面上看还是一种单向的主导性的影响。至于教育的反作用,则是在隐性地发生着,表面看起来并不明显。然而这种反作用,绝对不可低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是文化的再生产,继而是社会的再生产。通过教育,人类社会的一些基本价值,诸如平等、公平、正义等等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有着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体组成的集体是实现中国梦、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保证。

自然物种的演变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态势发展的,人类社会也应该是不断向前、向高级阶段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由于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平等,越来越美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也不可忽视教育在其中应该承担的角色。教育应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和人的个体发展的吁求,真正面向人的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因此,教育,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其中最基本的或者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独立的、有自尊的、有担当的民众,而不是冷漠的、麻木的、盲从的、趋炎附势的看客和工具。当然,民众的培育也离不开非学校的社会教育,但学校教育显然是最最根本的。冷静地审视我们当下的各个层次的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仍然是极其迫切的。教育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工具,它还应该是人性普遍发展的助推器。我们的教育实践过多地看重前者而忽视了后者,这也是种种教育问题或者弊端显现的根本原因。

教育:要把学生当作大写的“人”

当下的教育,无论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抑或大学的通识教育,最迫切的就是实现“人”的教育。这是根本。否则所谓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在理论上只能流于空谈,在实践中只会以失败而告终。进行现代的人本教育,本质上要求教育依据教育规律来办事,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和超脱于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把人的独立性、包容性、尊严性以及世界性的培育作为自己的落脚点。

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老师把学生作为灌输的对象,培养的是驯服的、听话的“小爬虫”,这样的学生鲜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人格,在精神上只能是被阉割的“小矮人”。现代的人本教育,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来对待,教与被教者在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中共同成长,以彰显独立的重要性。在陈寅恪先生眼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须以死力争的。这是一种学者的风骨,在任何时代都闪烁着卓尔不群的光芒。这种独立精神不独是高山景行之学者的追求,它更应该是芸芸众生立足之基。而只有在一种宽松的文化环境中,人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极大的激发和延续,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有了生命之源和动力。人本教育要做的就是保护人的自由的天性,对其给以引导和激发,真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教育:应培养未来世界的栋梁

至于培养人的包容性,首先在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互相宽容:宽容失败,包容过错,容忍多元和批评。对于教育人的事业,不强求一律以及不以个人意志强加或凌驾于一切,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一个社会的和谐,很关键的是其主体之间的包容,有了包容,社会的和谐才有了根。

另外,尊严的培育也是不容忽略的要点。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才懂得去尊重别人,去敬畏自然。一个社会,如果群体是没有自尊、没有羞耻感的,那一定糟糕透了。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尊是自我养成而非培养的,但自尊的养成需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孩子自尊的养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去关爱与呵护。在一个信息爆炸、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校教育的地位和意义已不再是掌握知识传递的主导权,而在于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创造一个面对面的空间,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架设一座桥梁。人格的魅力、思想的魅力只有通过人之间近距离的接触和互动才能充分感受,如沐春风般的熏陶是课堂以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无法达到的。有了自尊和尊重他人的老师,才能有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学生。

最后,世界性的要求是一种更高追求。人类中的大部分只是忙碌于眼前个人的生存或生活,无暇或者无力去关注更加长远或更大空间的事情。虽然在更加长远和更大范围里多数人所处的是缺位状态,但是每一个人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举止却深深影响着现实或者未来的发展。曾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在哈佛大学2009届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谈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当下甚至未来的严峻考验。他说,对下一代负责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世界各种文化中,父母努力工作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加幸福的生活。气候的变化影响的是整个人类、整个世界,但是我们往往关注的是自己当下家庭的利益。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走出困境,共同面对环境的恶化,共同担负起对我们的后代或者人类生存的责任呢?他呼吁年轻的学子加入到共同行动的行列中来,作为未来的知识领袖,应该花更多时间去了解人类处在危险当中的事情,并以专业知识去行动起来:作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该给人类提供更好的技术解决;作为未来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应该创造更好的政策选择;作为未来的企业家,应该把可持续与自己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一个现代个体,除了关注本民族的长远发展外,还必须具备世界的胸怀。我们的教育当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致力于此。

很显然,回归人本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我们的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江苏教育报刊社副编审、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人类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