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彰显社科理论的力量之美
2015-08-28双传学
双传学
思想因时代而兴,理论为国家而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历史经验启迪我们,每当时代处于决定性和攻坚期的重大关头,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就会更加凸显,她犹如一枚多棱镜,折射出社会发展进步的七彩之光。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有新的飞跃和提升,不断增强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彰显社科理论的理性之美、信仰之美、实践之美。
一、高度重视先进思想文化引领作用
坚定马克思主义“主心骨”。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在我省社科强省建设“五大高地”、实施“五大行动”的总体部署中,打头的是“建设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高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行动”。这样的部署,就是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大道理还要讲。要推动社科工作者自觉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理论研究之“的”。
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研究。深入学习研究总书记系列讲话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要围绕讲话提出的重大观点、重要论断,列出一批重点选题,设立一批研究专项,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要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学术文章、学术研究、学术追求中去,更加注重在全面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在历史性、一贯性上下功夫,在超前性、前瞻性上下功夫,跟得上、跟得紧、跟得进,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共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继续前进更大的“本钱”。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阐释工作,引领主流社会思潮的传播,让各类社科阵地真正成为以科学理论引导人、武装人、塑造人的坚强堡垒。要以富有说服力、解释力、影响力的理论成果,特别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生动实践,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价值、制度的独特优势,以理论自信支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二、着力加强社科理论热点问题辨析引导
加强理论热点问题引导。社科理论工作要善于做热点的导航员,帮助人们辨明理论方向,走出理论误区。当前要围绕怎样牢固确立我们的价值观自信、怎样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怎样看待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与西方社会治理体系的差别、怎样准确定位和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怎样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化研究,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纾心结、解扣子。
促进话语体系融合创新。有什么样的话语,才有什么样的话语权。当前,学术界存在着“文化符号搬运工”现象,一些研究者照搬照套西方学术理论话语,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赢得话语优势提供了丰厚资源。社科界要有底气和自信,打破“唯洋是举”的思维惯性,提炼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以我们的话语解读好中国实践、阐释好中国道路、研究好中国经验,关键是处理好学术话语体系和政治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网络话语体系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场合、面向不同的受众,实现话语转型、话语融通、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开展积极健康的理论斗争。2014年,我们组织编撰的《社会思潮怎么看》通俗读本,有力批驳了“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这些思潮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披着“美丽的外衣”,设置“话语陷阱”,表面上是学术问题,实际上是别有用心,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工具。与错误思潮的斗争是社科界一刻也不能放松的责任和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用科学的理论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深刻批驳其观点和主张,引导干部群众从离散的、个别的、表面的现象中明察动向、认清实质,清醒认识其本质和危害,以政治定力焕发理论战斗力。
三、切实加强重大理论和应用课题研究
深入研究“四个全面”的意义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涵盖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我们要迅速行动,深化研究“四个全面”的特定内涵、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讲清楚“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接力推进“两个率先”的强大思想武器。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讲透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力度。讲透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厘清法治与德治、道义与功利、集体与个人等矛盾范畴。讲透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深度解读“三个倡导”12个主题词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和未来指向,切实做到知不跑偏、情不走虚、行不落空,引导人们增强价值观自信。
深入研究建设新江苏的现实路径。“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是江苏发展的新蓝图,也是江苏社科界责无旁贷的研究新课题。要围绕“五个新台阶”,集中攻关,回答好如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动转型升级,如何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提高民生建设的普惠性,如何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问题,多谋应对之策,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积极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央已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出台加强智库建设的专门文件,对中国智库发展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智库建设既赋予了社科发展大好机遇,也给我们肩上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积极打造一批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江苏智库发展新格局,多出快出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做决策咨询的“最强大脑”。
四、做大做强社科理论“四大平台”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最大平台”。马工程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理论创新工程和灵魂锻铸工程,实施10年以来,我省担任首席专家的共22人,直接参与重大项目研究撰稿的专家88人,均位居全国前列。我们邀请工程首席专家拍摄的大型电视访谈栏目《时代问答》,组织专家编写马工程普及读本,受到中宣部和社会各界好评。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带动更多的江苏学者为马工程贡献江苏智慧、江苏力量。
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最亮平台”。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有效整合资源,“集群”优势逐步凸显。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申报一批实力雄厚、各具特色的省级研究基地。通过省中特中心统帅、团结一批研究力量,有效破除理论研究领域“单兵作战”和“孤岛”现象,充分发挥研究基地的“雁阵效应”,孵化一批代表江苏水平有份量的理论文章和学术成果。
努力夯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镇。目前,我省主要高校普遍建立了马院。去年我们在全国首次举办了马院院长高级研修班,在社科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省里即将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关意见,专门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要求。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学院建设中的导向要求、组织管理、学科发展,规范教学安排、科研任务,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传播,提升我省马克思主义研究整体水平。
大力度推动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传播平台”。江苏的报刊网络宣传阵地,特别是120余家社科期刊,已经成为传播理论、服务学术、引导思潮的有效载体。去年,我们专门组织全省社科期刊主编研修班,修订期刊资助管理办法,投入近200万元资助20家优秀社科期刊和20个优秀理论栏目。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人文社科期刊名刊建设工程,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面,进一步打造精品刊物和精品栏目。
五、不断壮大社科人才队伍
更加注重社科领军人才的培养。人才易得,大师难求。相对于我省10万社科大军人才规模,我们拥有马工程专家、长江学者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师还不够多。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师级、标志性学术名家涌现,才谈得上“高原”之上有“高峰”。我们正在编撰江苏首届社科名家文库,今年还要继续实施社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组织第二届“江苏社科名家”评选,推出更多更具代表性更有影响力的江苏社科大家。
更加注重培育青年社科人才。青年人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后备力量。去年,我们评选出首届20名“青年社科英才”,大大增加了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我们将积极实施“五个一批”和青年文化人才工程,在课题、经费、国内外研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使他们成长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更加注重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机制好,事半功倍。积极打造人才成长、人才培养、成果展示、经费投入的机制,评选表彰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让社科工作者有尊严、有自信、有底气、有本事。充分发挥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加大课题资助力度,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更好地团结服务广大专家学者。组织开展“坚守理论自信、共筑精神家园”大型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社科理论工作者脚踩坚实的大地、放飞思想的翅膀,通过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热度的精品力作,为建设新江苏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