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扇底见南朝

2015-08-28周洁

卷宗 2015年8期
关键词:南明孔尚任桃花扇

周洁

摘 要: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戏剧作品。文章主要讨论了作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在高度肯定《桃花扇》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导致作品所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桃花扇》;孔尚任;南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继洪昇的《长生殿》之后,清代戏剧文学的又一成功之作。这是一部描写明末清初南明小朝廷历史遗事的剧作,体现了历经朝代变更后前朝遗老们对历史的反思。历来对《桃花扇》的研究颇多,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剧,这种认识确有其合理性,孔尚任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全面展现了南明弘光政权的兴亡历程,可以看出,《桃花扇》是明末清初真实历史的生动写照。

1 史家笔法与戏剧艺术的融合

孔尚任力圖通过《桃花扇》的创作,完成对南明弘光遗事的真实再现。他曾自述《桃花扇》的用笔行文乃“《左》、《国》、《太史公》也”,作品的卷首还附有《考据》一项,列举了所依据的文献细目。作者的历史意识和史家笔法的运用,使作品的历史真实感显著增强,因而成为了反映历史兴废的一面镜子。

孔尚任是孔子的后裔,出生于清朝。由于受到康熙皇帝奖拔而破格入仕,令他一直心存感激。那么,孔尚任为什么要追溯“弘光遗事”,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基点呢?《桃花扇本末》中的一段记述可能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族兄方训公(孔尚则)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翁秦光仪先生,其姻娅也,避乱依之,羁栖三年,得弘光遗事甚悉,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籍,其事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由此可见,孔尚任自幼年以来即从族兄孔尚则等人那里获知弘光遗事,对李香君面血溅折扇之事印象尤为深刻,因此引发了创作《桃花扇》的想法。

康熙二十五年,孔尚任奉命随同工部侍郎孙在丰去淮扬治理下河。为了拓宽《桃花扇》的剧情思路,孔尚任在大江南北广泛结客。其中不少是前朝遗老,如黄云、邓汉仪、冒襄、杜浚、僧石涛等人,晤谈之中,常及明末旧事,不免感慨兴亡。尤其是作为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他是揭发阮大铖《留都放乱揭帖》的署名人,对侯方域、李香君非常熟悉,曾向孔尚任详细讲述过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之事。同时,孔尚任还有意识地去探询南明弘光遗事,于康熙二十八年秋天专程到南京游览。在秋意萧瑟中,孔尚任造访了秦淮河和青溪长板桥,凭吊了残破的明故宫和荒芜的明孝陵,并特意前往栖霞山拜访了身历北京甲申之变和南京弘光败局的张怡,也就是写进《桃花扇》的张瑶星道士。这无疑是一次有意识的创作访问,是为后来写作《桃花扇》进行的实地考察。孔尚任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桃花扇》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材料。

面对复杂的南明历史,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证实求信的原则。他在《桃花扇凡例》里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作者尊重历史的态度可见一斑。同时,孔尚任巧妙地安排了戏剧结构,如排场的起伏转折,情节的前后照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寓宏大的历史叙事于精微的艺术构思中,“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可见,《桃花扇》的创作是作者在史料积累基础上的话语构建。

2 历史人物的真实还原与艺术再现

孔尚任提到,《桃花扇》的创作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者以历史人物的生活原貌为基础,塑造了像李香君、侯方域、史可法、苏昆生等一系列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剧中着重描写了以李香君为代表的下层歌妓的生活,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李香君是秦淮歌妓,与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并称“秦淮八艳”。由于身处饱受压迫和侮辱的地位,李香君对统治阶级中的黑暗势力时刻保持着警惕,当她得知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时,义正词严地斥责了侯方域的动摇:“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并坚决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表现出李香君坚贞的品格。如果说却奁以前她还只是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那么从却奁开始她已经被卷入了南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而且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尖锐的政治斗争锻炼了她,促使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她坚决拒绝再嫁,不论威逼利诱,都毫不动摇,并公开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终至“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在明争暗斗中她进一步认识了马、阮统治集团的狰狞面目和丑恶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在《骂筵》一出里,李香君冒着生命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五供养〉);“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腥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玉交枝〉),突显了她性格中光辉的一面。这些描绘使李香君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耀眼的妇女形象之一。

作品还写到了以侯方域为代表的清流文人们在政局多变之秋的生存状态。李香君的红尘知己侯方域,他风流倜傥,是著名的复社文人领袖之一,在继承东林党人的事业,在反对阉党余孽的斗争中,表现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重的时候,他却沉醉在歌楼酒馆之中,这就决定他在政治上的动摇态度,不可能担当起挽救南明危亡的历史任务。“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作者在侯方域第一出上场时唱的〈恋芳春〉里就语含讽刺。后来又写他沉迷声色,几乎为阮大铖所收买,到最后更通过张道士的当头棒喝,“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入道》出下场诗)作者正是以兴亡之恨批判儿女之情。

史可法是明朝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孔尚任在《桃花扇》里耗费了浓重的笔墨,表现史可法忠君爱国、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作者含着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史可法怎样激励将士,死守扬州,并最终沉江殉国:“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古轮台》)。然而在腐朽堕落的南明王朝中,史可法是完全孤立的。他名为阁臣、军事将领,实际却只有三千残兵,一座孤城,其结果也只能是留下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形象。

此外,《桃花扇》还写了一些显贵和市民的形象。前文提到的福王朱由菘,权臣阮大铖、马士英,武将左良玉等,他们或昏聩吴国,或争权夺利,心中全无家国之念。他们是弘光朝廷腐朽堕落的缩影,是导致南明灭亡的直接责任人。作为普通市民的柳敬亭、苏昆生,原来都是阮大铖的门客,但当他们看到复社文人的《留都防乱揭》,知道了阮大铖是魏阉的党羽,便毅然拂衣而去。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要领兵东下,柳敬亭又不辞辛苦去劝阻。阮大铖逮捕复社文人下狱,苏昆生主动去向左良玉求救。到明亡之后,他们宁愿归隐渔樵,也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他们的坚强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柳敬亭,他豪爽、侠义的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幽默、诙谐相结合,表现了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然而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们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复社文人身上。当复社文人失败了,爱国将领牺牲了,他们的希望也跟着落空,结果只能入道、归隐,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

3 对当朝历史的避讳

作为孔子的后代,孔尚任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具有深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因而,《桃花扇》的创作体现了一种清廷至上的原则。孔尚任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剧中骂起义军是“流贼”,还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当作爱国将士来歌颂。左良玉哭祭崇祯时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就是在骂文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不力。作者片面强调忠君爱国,没能看到农民揭竿而起的反抗精神对历史的进步意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文学成就。

孔尚任身为清朝官吏,把南明的历史编写成戏剧搬上舞台,是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的。清初几起文字狱,大多与写作明史有关。康熙二年,孔尚任十五岁时,曾发生震动朝野的明史案,所以在创作《桃花扇》时,作者虽然怀着南明政权灭亡的遗恨,但对当朝满汉民族矛盾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例如他在剧本中称赞清兵“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讴歌康熙圣朝的祥瑞,还尽可能地回避清军与南明的冲突,减弱清朝的军事进攻在南明灭亡中的作用,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中清军所犯下的罪行只字不提,等等。虽然,孔尚任在《孤吟》中假借赞礼之口说:“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暗示他在反映现实时的某些“含糊”和“遮盖”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由于政治因素而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深度是不可否认的。

4 结束语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止一个南渡政权。东晋和南朝共270年,南宋150年,但最短命的就是南明弘光王朝,仅仅一年零一个月就覆灭了。孔尚任将南明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权奸误国。正如《桃花扇小引》所言,作者希望通过《桃花扇》告诫世人: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让后世能以史为鉴,不再重蹈前人的覆辙。作者的创作意图固然无可厚非,但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的,明朝的灭亡是历代积弊所致,绝不仅仅是孔尚任所理解的权奸误国,作者对历史的认知和把握可能有失偏颇。

薄薄一本《桃花扇》,浩浩一部南明史。这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统一的作品,谱写了一曲南明历史的慷慨悲歌,正如清代文人吴陈琰的诗句所言:

往事南朝一梦中,兴亡转瞬斗秋虫。

多情最是侯公子,消受桃花扇底风。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顾城.南明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谢国祯.增订晚明史籍考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赵俪生.论孔尚任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J].文史哲.1955(10).

作者简介

周潔,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南明孔尚任桃花扇
家乡桃花美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抉心呕成”还是“画其轮廓”?
——从《桃花扇》序文看孔尚任创作心境的变化
清至民国“南明”史概念发生与传播探论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