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对策探析
2015-08-28王彬李鹏
王彬 李鹏
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层次较低,其贫困大学生更是面临经济、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如何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进行困难帮扶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90后在校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及群体特征,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帮扶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帮扶对策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自我效能及其应对策略调查研究” (项目编号:2014JD476)和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4年专项重点课题“基于生涯适应理论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项目编号:14FYHZD08)的阶段性成果。
1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群体现状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城市,虽说面向全国十八个省招生,但生源主要来源于苏北五市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的农村,每次贫困生建档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带来了三级贫困证明和助学贷款材料,有的班级申请贫困补助的同学甚至达到一半以上。贫困严重影响着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1 经济压力
现在的物价较高,即使是学校里面的食堂也是如此。除个别菜品外,一般一份素菜也要两元,荤菜要4-5元,。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胃口好、饭量大,即使是节俭消费,每月在校伙食费用至少也要400元以上,再加上服装、交通、通讯等其它费用,每月5-6百元仅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很多同学的家庭并不宽裕,家中无力负担昂贵的生活开支,学生还要利用周末及课余的时间进行勤工俭学,以赚取每月的生活费用。经济上的负担成为每位贫困生面临的最现实、也是最大的压力。
1.2 学习压力
很多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都是高考本科阶段的落榜生,因为高中学业基础不好及高考发挥失常等原因才选择了高职院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觉得已经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想在新的学习体系中力争上游,通过学习争取高额的奖学金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由于高職院校的学习方式和环境与高中阶段大相径庭,很多贫困生出现学习不适应、专业不喜欢等现象,此外,他们还要忙着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导致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继而出现厌学、混天了日等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1.3 环境压力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都有家庭富裕和贫困之分,很多家庭富裕的同学在学校出手大方,交友广泛,吃穿用度都追求名牌和档次,同在一个班级或者宿舍里,很多贫困同学产生了心里不平衡、自卑等心态,影响到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另外,在学校进行贫困补助时,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推选、公示,这也导致贫困同学出现焦虑、心理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
2 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贫困生认定难度很大
高校贫困学生的资格认定主要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消费情况,可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建档工作都是在入校之初就完成。入校之初老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消费情况不是很了解,同学们之间也不是很熟悉,导致贫困生资格认定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不负责任的老师仅仅凭借简单的调查和了解就对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认定。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源太多,导致贫困资助名额出现僧多肉少的情况,再加上个别同学碍于面子、自尊又不好意思去申请,形成了贫困生困难等级认定混乱、助学金没有帮助到最困难的同学等不利于班级和谐、稳定的现象。
2.2 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建档投机分子增多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各项补贴不断加大,贫困生补贴金额也不断增加,其中助学金一项就高达数千元。由于贫困生补贴的无偿性,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出现了“见钱眼开“的心理,在入学前到当地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这就造成了部分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混水摸鱼,出现在建档的学生群体之中,争抢贫困生的建档名额。
2.3 各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各高职院校普遍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一套“奖、勤、助、贷、减、补”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很多学校的相关资助体系和制度多年不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问题较多,甚至有很多漏洞可钻,造成了相关资源的浪费。
3 做好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将思想引导与经济帮扶相结合
很多贫困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在入校前就产生自卑、焦虑、心理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并且将这种不良情绪带入学习和生活中,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委和团总支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提升贫困生的自信;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和贫困学生群体的交流上,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进行疏导。
3.2 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就业能力
良好的综合能力是高职学生找到好工作的基础,一份好的工作甚至可以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活动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为贫困生创造更多个人兴趣爱好发展的机会;优先选拔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加入到团学联,锻炼他们的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利用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和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他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相关老师帮助贫困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兴趣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职场上的精英。
3.3 加强相关老师的责任心教育,建立考核机制
在目前贫困生认定及等级不好确认的大环境下,要求学生工作处相关老师及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不怕繁琐和困难,通过全方位的评议来找到家庭最贫困的同学。
3.4 创建多方位可持续性资助模式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言,经济上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但高职学生的整体只是水平不高,能力也较为匮乏,这也导致出现了这一群体出现后续发展的困难。如何帮助他们拜托这种代际贫困的泥沼,才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现有的高职院校自助模式,往往是单一的阶段性的经济上的资助,这就需要更多的高职院校参与到资助模式的创新研究工作中去,将临时帮扶与常态帮扶相结合,无偿帮扶与有偿帮扶相结合,普遍帮扶与特殊帮扶相结合,单一帮扶与多元帮扶相结合,形成学校牵头、学工处主导、多部门联动的帮扶保障体系,以完成制度上的创新,切实保证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为他们毕业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艳萍,王维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
[2]徐宁.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