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的“自媒体”传播对高职院校舆情的影响研究
2015-08-28陈承红黄磊
陈承红 黄磊
摘 要: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崛起,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自媒体”时代,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给高职院校校的舆情工作带极大冲击。如何应对在“自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舆情工作的挑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只有稳抓传统舆情阵地的同时,积极利用“微时代”的各种舆情引导途径,同时建立起新环境下的舆情监管机制,才能做好“自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工作。
关键词:微时代;自媒体;舆情
近几年,随着便携式电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络的普遍覆盖,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平台受到大家的追捧,“微时代”所特有的“自媒体”迅速占据高职院校中青年学生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也给高职院校的舆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 “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自媒体”传播的特点
第一,自主性。“自媒体”通过数字技术链接互联网,从而提供了一种普通大众提高和分享自身经验和新闻的途径。每一个“自媒体”都是一个网络信息的创作者、传播者,也是终端受众。信息的创造和内容的选择达到了传统媒体遥不可及的自主程度。每一个新闻事件和网络信息从产生到传播人人可以通过“自媒体”手段进行参与,使得每一个主体的主观意愿都能得到体现,话语权空前地从少数知识精英扩散到了平民大众。
其次,多媒体性。从传播方式来看呈现多媒体性的趋势和特点。“自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通过个人网络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途径,满足了不同受众的要求的同时,也具有了多元化的传播特点,从大众传播到人际传播、一对一和一对多、多对多、单向传播到双向和多向传播。同时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是文字、图片甚至影像等多种组合,多元的内容和多元的方式带来的是媒体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交互性。“自媒体”具有私密性的同时,更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媒体传播方式。使得人际交往的方式从现实进入到网络数字的世界。带来的人与人交流方式的新变革。任何一个“自媒体”的信息内容将成为网络信息的一部分,参与到网络信息的交流互动中去。这种互动和传统媒体方式比较是及时的,双向甚至多向的,而且交流互动的主观性意愿更加明显,手机成为最具个性化的私人媒体。
第四,广泛性。这里的广泛性是指主体和受众的数量。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现实和潜在的受众数量,手机互联网成为“自媒体”途径,而与传统媒体的报刊杂志、甚至于和互联网中访问率最高的网站相比,手机媒体拥有数量更庞大、类型更广泛的受众群。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1.22亿户这就意味着差不多是北美用户的三倍,超过了整个欧洲的用户。“自媒体”的主要途径手机网络必然成为最便携、最快捷的第一上网终端,拥有绝大数量的网名数量,这就使得“自媒体”拥有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
2 “微时代”的“自媒体”对高职院校舆情的影响及挑战
首先,舆情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趋向复杂化。
根据舆情的定义,舆情的一般要素包含:主体、客体、本体、载体和引体五个方面的内容,主体是指发起舆情活动的人;客体主要是舆情所针对的具有活动能力的对象; 本体是指舆情事件中的基本内容; 载体是指舆情活动的承载平台或空间; 引体是指引发舆情活动的事件或某一现象。“微时代”的“自媒体”使得舆情的主客体以及载体都更具有灵活性和主观性,每一个“自媒体”的所有者都可以成为舆情的引体、引导者或者参与到整个舆情的参与当中来。这样使得舆论发展方向更加复杂,很难提前预测。同时,无论是网络事件还是现实事件都可以成为舆情事件,两个舆情载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在高职院校中,青年学生对于“自媒体”的使用比较普遍,而且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更依赖与轻快便捷的“自媒体”手段,使得舆论事件在学生之间传播速度较快,形成舆论导向性的力量更强,这为舆情的引导工作加大了难度。
其次,“自媒体”环境对舆情影响逐渐增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因为其便携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舆情的影响也逐渐增强,特别是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已经密不可分,互相影响,而网络传播的迅速、便捷、广泛,使得网络对舆情的引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与积聚效应。。学生在拥有现实人际网络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的虚拟人际网络,同时,虚拟人际网络相对比较带来的信息网络更广,更密集。对每一个身边或社会事件,大家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现实中的人际交互渠道是一对一,而在虚拟环境中人际交互渠道是一对多,当某一个事件、某种情绪、某种言论通过“自媒体”进入网络后他将是放射性的,一对多的传播。而这种传播相对与现实中的舆情引导,特别是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的引导反应更快、影响更大。
第三,对舆情监管提出了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的影响力正在弱化,而面对新形势的舆论引导途径还未成熟。“自媒体”作为新的舆论载体使得每个舆情主体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导向者,而且对舆情的影响较现实中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是放射性的发展。所以,“微时代”的舆论工作对象不再仅仅是群体为单位:如新生、毕业生、文科生、理工科生等简单的群体化,而是以每一个具体的人为对象,而每一个人的由于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又会通过互联网的微信、微博、QQ空间等载体进一步把自己的对舆情事件的认识與整个舆情网络链接,所以,舆情监管对象已经细化到每个人、每条信息,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言论更开放、观点更多元、言行中颇具非理性因素,对于“自媒体”而言,任何一个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话题会直接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同时,舆论引导的主导权逐渐从校方转换到每个个体的集合体,“自媒体”的使用者手中,面对这些挑战,如何不再绝对掌握舆情话语权的情况下,对舆情进行有效引导,给舆情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 新形势下,对校园舆情引导的对策
第一,积极利用“微时代”的各种舆情引导途径。
首先,利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趋势,建立舆情引导的良好“自媒体”平台,比如,开通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比如校团委、班团委公众号,把舆情引导工作潜移默化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内容到形式注意使用学生喜欢能够接受的方式。也就是把舆情引导和媒体经营相结合,研究“自媒体”中的话语表达方式,用能够符合学生兴趣诉求的形式和事件,对价值观进行引导。同时为了保证舆情引导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及时转化角色,从生硬、僵化的管理者向为学生服务的引路人的角色转换,对与新平台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管理,教师监管的方式。同时,可以注意对教师个人微博、朋友圈的“自媒体”平台管理和引导,利用教师的个人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这样使得舆情的引导工作在“自媒体”的平台中形成了从官方到个人再到群体的引导途径,发挥了“自媒体”做为个人媒体平台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媒体”在舆情引导工作的作用。
第二,校园中传统舆情引导工作让然应积极跟进,避免缺位。
在“自媒体”的快速崛起的时候,给课堂、党团活动等传统舆情引导渠道带来了极大冲击,犹豫和彷徨、沉默和失声,只能造成失效缺位。我们应该看到“自媒体”传播中,好的新闻匮乏,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必大行其道,信息来源极其碎片化,缺乏权威性,多带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缺乏调查和事实根据等公正客观的判断,和对事件或现象的深入全面分析。传统舆情引导工作更应该积极主动介入,特别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更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彰显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并适应“自媒体”下舆情发展的特点,才能抓住“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权。
第三,建立起新环境下的舆情监管机制。
面对“微时代”的到来,校园应该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舆情管理机制。特别是对突发舆情事件的线上和线下的联动机制,也就是将利用网络进行舆情引导和传统舆情引导途径相结合。同时要完善网络舆情的监管制度,比如对在校园网发布信息传播消极或错误言论引发舆情事件的处罚等问题,避免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不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肆意散布危害性言论,引发舆情危机。另外,建立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对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监管队伍中应该包括:学生干部专业网络信息管理人员,如校园网版主,网站站长等工作内容为网络维护和监管,具备专业网站管理能力的人员和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学工处等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三层监管的同时,形成联动机制,随时监控不良的舆情信息并进行快速处理,建立起舆情引导的有效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 毅,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4]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T]情报杂志,2009(8)187-191
[5]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76-78
作者简介
陳承红(1968-),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黄磊(1980-),女,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