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课例研究”的五种策略

2015-08-28武梦芸邓德雨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研讨

武梦芸 邓德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提出了科学、具体的目标与要求,这同时是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高要求。那么,在此背景下幼儿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成长有哪些期待与困惑?我们以往的培训内容、教研方式能不能继续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呢?在教研的模式、内容等方面还需要做哪些调整?为了了解上述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上学期笔者在园内教师中进行了一次小的调研活动。结果发现最受教师欢迎、认同率高的是显性效果好的园本教研基本方式——课例研究。本文,笔者即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谈谈“课例研究”的几种形式。

一、常态课例研究

常态课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开展形式和内容上更贴近教师、贴近幼儿、贴近现实,它包含着教师最为自然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对幼儿园教学质量和幼儿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教师的常态课进行研讨,有助于发现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真实问题,更有助于揭示教师深层次的默会知识和实践知识。

如在一次科学活动“空气在哪里”的常态课上,当活动转入交流总结环节时,课堂出现了“失控”。一个男孩仍旧在低头探究,对教师的劝说诱导不理不睬,反而把一部分幼儿又引回到自己未完成的操作中。在这一无法顺利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显然包含着某种值得关注的“问题”,折射出了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新理念向新行为转化的艰难和矛盾。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请执教教师进行自我分析后,让所有教师重温课例,并激发他们抛出关于活动的各种问题和假设,然后就所有问题一一进行诊断和研讨。针对课例中的“失控”场面,教师们最终将问题聚焦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不同认识上,并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追问: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教师还是幼儿?为什么?幼儿的行为是固执还是坚持?……大家从不同的经验与视角,对师幼的行为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研讨。

总之,常态课教学的剖析,能够让一线教师的案例、问题和需要成为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支点,让更多的幼儿教师看得见、听得懂、用得着,稳步提升。

二、主题课例研究

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问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问题或困惑,单凭个人的能力也许难以解决,有句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堡垒也许比较容易攻克。在具体实践中,我园教研组带领教师讨论并确立鲜明的主题以及展开深入的研究。

如在科学活动为主题的研究中,“操作材料的数量”一度成为教师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数量多便于幼儿选择,有人则认为数量多容易干扰幼儿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我们就以这两难问题为主题,开展了主题式课例研究。让持两种不同观点的教师分组研讨。从现场观察活动情况后,分组研讨达成共识:应该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但每样材料的数目不一定和班里幼儿的人数相等,但每个幼儿都应该有足够的、在探究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材料。

研讨活动的主题突出关键点:教材、幼儿、教法。其中,既有来自教学一线的焦点问题研讨,有围绕不同教学领域的研讨,还有抓住一个侧重点进行的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研讨,这些共性问题在集体的研讨活动中得到有效解决。

三、同课异构研究

同课异构就是选择同样的教学内容,让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

如在一次幼儿园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大班“白天和黑夜”主题中的 “会变的月亮” 这个教学内容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每位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指南》精神和幼儿实际重组、改造,做到“活用教材”。活动当天,当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学活动展示在听课教师面前时,带给大家的惊喜是不言而喻的。执教者均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各自挖掘了切入点组织教学,让幼儿获得了不一样的能力发展。所有听课教师对这种研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在研讨中,教师亲历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教学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教研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实实在在的引领作用。另外,由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经验不同,所以他们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必然会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带给参加教研的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四、渐进课例研究

渐进式课例研究就是将此研究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步骤。让教师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交流互动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案,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上或是教师参赛课、示范课等磨课上来开展。

如一位新教师开展的社会性活动“有魔法的一分钟”的教学。在第一次试教中,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对一分钟的概念没梳理清楚,在活动中缺乏目标意识,导致幼儿缺乏有效学习。课后,教师们针对问题进行研讨,提出了可行性改进建议,如: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认识一分钟的道具,感受魔法时设计一个情景表演等。反馈会议后,该教师又开展了第二次试教活动。活动后,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执教教师能利用直观形象的学具进行教学,幼儿理解了一分钟的概念,活动的组织上也能围绕目标进行,问题的设置更开放、有效。但执教教师对活动时间的合理分配上欠科学,未能凸显重点环节,建议师幼互动上还要更积极些,多对话、多交流。提出第二次改进意见后,该教师进行再次自我反思,梳理教学设计。在此后进行的正式的公开展示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该教师对活动内容的把握、对活动过程的调控更准确、灵活了。

实践表明,渐进式课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分析教学现场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在同其他教师的相互交流、评价、反思中,调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构建、扩展自身的教育经验,从而不断积累实践智慧。

五、再现课例研究

再现课例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录像的形式,将教学活动录下来,重现当时的教学情景开展研讨活动。

如一位中班教师通过录像,观看了自己教学的科学活动《纸的秘密》一课。发现自己只准备了自己用的一份操作材料——各种材质的纸,导致活动时只有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体验纸的特性,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课前要为所有幼儿准备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活动的有效性会更强。执教教师是教学第一现场的实施者和感受者,通过自己及时的自我反馈,能说出自己开展活动时的真实感受及改进之处,能为其他教师提供很好的借鉴。其他教师看此活动后,有一位教师就注意到了该教师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当她自己进行活动时,就吸取了那位教师的经验教训,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这样,执教者和听课者共同回味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缺憾,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展开自觉的再认识。

又如我园开展的“模拟上课”活动,第一次是我们对教师进行模拟上课知识专项讲座。第二次是进行现场模拟上课,并拍摄教师们模拟上课的录像。第三次是让教师们两两结对,针对视频课例录像进行自评、互评,并梳理文字总结。第四次是集体研讨。最后再请专家来园进行点评指导。活动过程中,执教者和听课者共同回味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缺憾,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展开自觉的再认识。通过这样的反思和经验分享,教师可以把握实践情境下具体问题的本质,获得对教学的感知与顿悟,不断提升实践智慧,不懈追求自身教育的合理性,以改进教学实践。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课例研究的深入开展,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使教师获得自觉、幸福、智慧的发展。同时,课例研究也给了我们启示:现实的课例情景是教师发现问题、提高观察、反思能力的关键,集体研讨确定调整策略是教师解决问题的基础,鼓励实践是寻找适宜策略的保证。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创设条件,提供宽松的研究空间与氛围,使教师在真实情景中不断建构新经验,促进实践智慧的生长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高溪幼儿园 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育局 323000)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课例研讨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课例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