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品德课堂更具“品德味”

2015-08-28廖芳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7期
关键词:品德课人教版品德

廖芳

品德学科教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有行为规范、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外,“我国的行政区”“七大洋四大洲”“学看平面图”“电话”“网络”“农产品”以及“四大发明”“不能忘记的屈辱”“火烧圆明园”等这些原本应该在地理、科学、历史或者数学课本中出现的内容也赫然地进入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材。面对教材中大量的多学科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才不至于让品德课失其本真,充分彰显其“品德味”呢?

一、重视教学目标的育人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并为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及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无论什么样的题材,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只有把握好这一目标,才能把握教学方向,有效组织教学。

曾有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在课堂总结时居然说成了“这一节‘历史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把“品德课”说成“历史课”。这仅仅是一个口误吗?回顾这位教师的课:从对比清朝前期地图与现代中国版图入手,再追其原因,一次次画出被割让的土地,然后让学生了解帝国主义统治下人民的生活。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在了解相关历史知识,这不正是历史课该完成的任务吗?然而,笔者却认为作为一堂品德课这些历史知识应该只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祖国情感的一个手段,而不应该将目标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起码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中国人民为何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从而培养学生作为新中国主人的责任意识吧!一堂“品德课”失去了其目标的“育人性”,就上成了一堂“历史课”。

其实,品德教材里还有很多题材都是这样,如前边提到的“我国的行政区”“农产品”等内容,若是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情感的培养,就会将其上成“地理”课、“科学”课。要让品德课彰显其“品德味”,首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育人性。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活性

“生活性”是小学品德课的基本性质之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要让品德课彰显其“品德味”,就得将品德教学植根于儿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道德认识,提高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

品德课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教材呈现的只是范例和话题,教材中的图和文字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而这些内容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因此,在实施中,教师应当结合本地区情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回归到生活,延伸向社会。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一课时,并没有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图片,而是用所在学校的科技馆、书画苑、年级展板,各班级橱窗、音乐空间、学校运动会、图书跳蚤活动、科技节、艺术节等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交流感想。这些材料都源于学生生活,许多活动还是学生亲自参加过的,他们热情特别高。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对校园的热爱之情、身为“五小学子”的自豪感自然地流露出来。再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伸出爱的手》一课时,让学生课前走访身边残疾人,观察、了解残疾人生活不便,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残疾人的艰难,通过资料交流感受残疾人顽强并针对具体的残疾人拟订具体的帮助计划,课后执行计划。整个教学过程从课上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学生在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内化道德品质。

三、重视教学形式的活动性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性。《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要高度活动,在活动实践中让儿童动脑、动手,在活动实践中逐步丰富儿童的认知结构。”大量研究也表明:学生有目的的主体性活动是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其思想素质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上课伊始,安排一个小游戏,却故意不讲清游戏规则。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以至于游戏无法进行。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笔者这才出面调解,让大家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再重新游戏。当然,有了规则,游戏进行得十分顺畅,学生玩得也十分开心。前后对比,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在游戏中规则的重要性。然后,由此及彼,全班一起交流讨论学校的规则及其作用,在讨论交流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生活离不开规则。有了这种深刻的活动体验和发自内心的认识,难道还担心他们以后不愿意遵守规则吗?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教学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生活的道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四、重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品德学科教学除了注重教师评价的艺术,比如激励式评价、期待式评价、亲近式评价外,更要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让儿童在交流、反思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改进道德行为,内化道德品质。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中的《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集体的事谁说了算》《我是参与者》的教学,可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比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明白民主生活的权利与义务,学会在行使自己权利时同时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规则有什么用》《我生活的社区》、四年级上册《我的邻里乡亲》等教学效果评价中,可结合家庭和社会人的参与评价,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品德课堂中,教师评价如果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结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地球》时,事先,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调查了解地球所受的伤害,然后分别从资源情况、环境情况、人口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在这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观察、探究、思考能力,以及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地球对我们非凡的意义,增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更要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另外,我们在评价不同的学生尺度也应该有所不同,应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

品德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围绕其“育人”目标,寓教于生活体验、各种活动之中,重视教学的多元评价,才能让思品教学真正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内化道德行为,让品德课彰显更多品德味。

(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五中心小学 405400)

猜你喜欢

品德课人教版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好学者贤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品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