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经验看国内民办高职院校的转型与发展
2015-08-28刘丹青
刘丹青
摘 要 从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的经验出发,结合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从职业规划、教学方式、就业指导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想法,以期对民办高职院校在新时期的转型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民办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4-0175-02
1 引言
自2003年高考录取扩招以来,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比率直线上升。据统计,2014年高考录取人数达到了考生总数的70%左右。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日趋艰难。毫无疑问,提高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是每所高校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这种压力则更为紧迫。因为相比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在师资力量、国家扶持力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可以预见,倘若民办高职院校机械地套用公办院校的模式,跟随公办院校的发展思路,其前景不甚明朗。
但值得关注的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虽无法和公办院校相比,但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的培训方面应该是领先于公办院校的,这也是其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只有借鉴和学习更多先进的经验才能保持和发展这种优势,而较早施行且已卓有成效的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则是重要的学习对象。
2 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
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种方式组成,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启发更多。所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当学生满足高中学历和实践经历要求后,进一步学习将来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校企联合 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在办学上主要有“二元式”和“三元式”两种方式。其中,早期主要为“二元式”,即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教育模式之一;而“三元式”则是对“二元式”的补充,是指学校、企业以及中介机构的联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介机构作为专门的信息交流机构,一方面向学校反馈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从而有力地保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学用相承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技术型、管理型等应用类人才,因此,其课程设置往往不像综合型大学那么宽泛,课程种类较为集中,而且其中试验类的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产学结合 在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从最初的实践经历、到实习期、再到毕业论文的完成,整个过程都与企业紧密联系,都在不断熟悉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和环境。这种实践无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促使学习时更有目的性,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最大限度地学到自己日后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术。
双重考查 在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入学时的实践证明、实习时指导师傅的实习鉴定都是由企业出具的,这就将学生的动手、交际、适应环境等能力的考查提升到与学校考试同等重要的地位,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
3 启示
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已经取得众多成绩,比如制造业、服务业甚至是足球等文体领域也能看到职业化教育的影子。这种广泛的成功对国内民办高职院校颇具启发。在此,笔者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想法。
职业规划 目前,国内院校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在录取考生时主要看两个因素:填报志愿和高考成绩。但填报志愿有时反映的是家长的意志,即便这个阶段学生已年满十八岁,但社会阅历的缺失和经济的不独立导致他们所选的专业并未体现其主观意志;而以成绩调配的方式极大忽视了学生选择专业的权利和兴趣,也间接否定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因此,在大学生入学时期,学校需要就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规划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以数据和事例说话,重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动性。
以本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主要分为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教育三个方向,近几年英语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比较热门,因此,很多学生家长填报了该方向,凭的多是主观经验或者他人言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进行理性的引导,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
1)对该方向本校甚至是全国范围内过去五年的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机构和职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统计,邀请专门机构进行分析和预测;
2)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并建立档案;
3)与家长进行专门的沟通;
4)邀请该方向优秀往届学生回校做报告。
这样,从新生入学阶段就将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定义为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关系,而非流水化生产线和产品的关系,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起“自我学习,自我负责”的独立思想,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学方式 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院校还不能满足学生长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当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堂过程等方面尽量去贴近实践。以商务英语口语这门课为例,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情景模拟部分的练习,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应当坚定“请进来”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即邀请处于实际工作岗位的校友及其他友人在课堂内向在校学生分享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使学生能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多了解一些实际操作方式,又能从实例中体会课本理论的价值,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就业指导 当学生将要毕业离校,面对择业问题时,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应当将工作做到个体化。个体化是指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简单告诉学生本专业可以去做什么、你们要做什么,而是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性格、成绩、籍贯等各个因素出发,针对不同职位,对学生的礼仪、服饰、面试等进行相应的培训,达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细致入微的效果。
第二,更深层次地承担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角色。一方面,学校应当扩大自身的合作范围,与更多的企业进行交流,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对该方向已经就职的学生进行备案,定期回访,积极为学生的择业提供咨询和帮助。
4 总结
我国与德国在基本国情、教育行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不可能直接照搬德国高等职业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但其“二元式”的办学理念对于国内高校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更加应当将自身定义在服务者和沟通者的角色上,突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为企业、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实现自身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蔡玳燕.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陈洪捷.为学术还是为职业:德国大学学习传统及其迁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3]胡琳.德国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0.
[4]潘晓燕,雷鹏.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民办教育的启示[J].21世纪留学,2009(8).
[5]秦琴.浅谈德国大学的几种教学方式[J].出国与就业,
2001(1).
[6]翟法礼.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概述[J].英才高职论坛,2006(2).
[7]朱红.“慕尼黑就业模式”的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