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
2015-08-28秦莉萍
秦莉萍
【摘要】《展示设计》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时代性较强的实用课程,既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既定的学习内容,达到完善而高效的教学效果是本课程教学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探讨,对《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供参考。
【关键词】展示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17-01
前言: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涉及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将这些要求贯穿教学始终,设定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创新就是为了更有效完成教学目的,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上。
一、以课程教学目标的创新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框架之下。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不光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还要注重素质的养成。在此前提下,可以将展示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掌握展示设计相关理论知识;
2.掌握展示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方案展示技能要点;
3.在技能操作中具备团队协作创新、沟通交流和口头表达等素养。
从知识、技能和素养三方面来设定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以课程内容体系的创新来实现教学目标
要想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工作便是要针对当前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进而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展示设计的课程内容繁多,涉及理论知识、技能点和分类实训等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挑选和梳理,形成系统化和模块化,并确定重难点。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有序展开,也利于学生迅速掌握。主要可以将展示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
1.展示设计概述,包括展示设计的概念与分类,展示设计的特征、作用和发展历程;
2.展示设计基本理论,包括展示设计风格、设计原则、设计过程与步骤,展示设计的形式法则与人体工程学;
3.展示设计构成要素,包括展示道具,展示材料,展示色彩,展示照明,展示绿化,展示版面设计,展示设计思维方式,展示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
4.展示设计专题,包括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展会空间展示设计,节庆礼仪展示设计,博览会展示设计,展演空间设计。
三、以教学过程的创新来高效完成教学内容
展示设计课程内容多、任务重,要想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就需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
1.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有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还有较新的情境创设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不有多新,而在于合适。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迅速有效完成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在进行展示设计概述部分教学时,考虑到只是介绍性的知识内容,课堂上以文字讲授、图片展示等形式教学,结合课后学生自行查阅、汇总资料,才能有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在展示设计基本理论部分教学,课堂上以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学,结合课后学生查阅优秀设计案例、现场调研实际项目来补充教学;展示设计构成要素部分教学,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调研、调研成果展示、项目导入等形式教学;展示设计专题部分采用实际项目全程跟进和完成、设计方案讨论与展示等形式教学。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效果考核创新。展示设计课程的传统考核结合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方案设计完成效果。新时代岗位的需求决定了像展示设计这样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素质同求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必须采用多因子来衡量和考校。市场调研能力、方案完成能力、协作创新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都是考核的重点。这就要求对于学生的考核是过程考核加终期考核。课堂讲授、小组任务、课后调研、团队合作、方案展示等过程都是考核的时机。只有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才能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上的薄弱环节,促进学生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展示設计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广、技能素质目标重的困难,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进而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要求与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基于工作流程的课题式教学设计与探索——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J].装饰,2010,8(06):45-47.
[2]侯传洲.多媒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0,49(06):23-25.
[3]李竞,马红霞.浅析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4(0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