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扬积极进取精神 培养健康丰富情感

2015-08-28毕劭莹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运用

毕劭莹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学生的素质。在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时,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求生存、能发展的基本技能和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 比较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3-02

“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人”。作为基础的工具课程──语文,它的素质教育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能够读、写、听、说,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聪明才智之外,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高尚的审美趣味,也是不容置疑、不可否定的。我在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带领学生推敲玩味语言文字是如何运用的同时,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的积极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勇于克服困难,求生存、能发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一、首先新课导入时用比较导入法,承上启下。课文《沁园春·长沙》的前一首词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古今首推的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在分析学习这首词时,主要把握词作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和雄键的笔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复习回顾《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是这样讲授的:词作一开始,“大江东去”,音节高亢,景色开阔,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接着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心动魄的大江东流图,任你想象,岸石错乱,直插云端,波涛如惊,狂奔咆哮,雪团似的浪花,上下翻滚,那场面、那气氛,仿佛就是赤壁大战在进行。然而词人在进行了一番“故国神游”之后,最后发出的却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沉重感慨。作者诵古时英雄,叹自己一生无建树,寄情山水风月而自解自慰,这种解脱虽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并且历代评论家对这首词也甚为欣赏,把它当作豪放词派的代表作,说它意境高远,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然而读后在产生美感的同时,总有一种英雄失落的悲凉和愁苦梗在心间,不管词中的景物写的何等壮阔,读者的情调到词作结尾却不能真正豪放起来,当然对苏轼本人我们不能强求,他毕竟有时代的局限,他虽寄情山水,但并没避开尘世,否定人生,而尽其所能,造福人民,苏轼报国无门,心中委屈,在词中抒发自己的胸中郁气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中国革命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在此简介毛泽东生平,然后让学生集体背诵《沁园春·雪》),使学生为他那昂扬的激情、宏大的气魄、丰富的想象而叹服!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一是长征前后,一是六十年代,这两个时期都是党的危险和艰难时期,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生坎坷。再此自然引出《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然后豪放有气势地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完之后,启发引导学生:这首词给人以博大恢弘的气势,它的结尾激荡人心,摧人进取,“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豪放气势与豪迈气概,给人以力量和鼓舞,这正是毛泽东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诗词的魅力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呢?以此引导学生对词作进行分析。

二、与古人笔下的秋天进行比较学习,分析完词作之后,进行总结。特别指出作者在词中描绘的秋天,是一反古人秋的题材。上课之前先让学习委员给学生抄写部分古人描写秋色的名句,让学生体味情调。这些名句有:“屈原的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庚信的“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王维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秋。”柳永的“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辛弃疾的“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上课时稍加点拨:这些名句所描定的秋色惨淡萧条,肃杀凄凉,情调低沉悲凉。古典文学中那陈陈相因的悲秋情调,秋愁、秋怨、秋恨,而在毛泽东词作中却荡然无存,改变落寞消极的传统,不含肃杀悲秋之情。毛泽东笔下的秋:火红绚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情调高昂热烈,赋予“秋”以全新的内涵,使秋成了美的象征,力的象征,进取精神的象征。正如人们评价说的,是一幅意境高远的“秋光胜似春光图”,词作中的秋给予了作者欢愉之情,表现出奋发向上,顽强进取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与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进行比较。由于课上时间有限,主要时间应用于学习掌握《沁园春·长沙》,下课后补充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讲解时先介绍背景,1929年10月,红四军内部意见不一,毛泽东暂时离开了领导岗位,带病乘担架赴上杭搞土地革命斗争,他面对闽西绚丽夺目的秋色,写下了:“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开头,以通俗的哲学语言揭示出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客观规律,面对短促的人生,雄极一时的曹操发出的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大诗人李白唱出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的诗句,大文学家苏轼曾借他人之口道出“哀无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苦闷,陈子昂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在这里,毛泽东在这首诗里蕴含哲理地告诉人们:自然界运行法则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如今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战地上金灿灿的野菊花分外秀丽清香,这一年一度强劲的秋风,虽然不像春风那样和煦宜人,但它却能摧枯拉朽,荡涤腐恶,澄清宇宙,它带来的是江天寥廓,寒霜万里,玉宇澄清的崭新世界,所以它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首词体现了毛泽东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美学观,这乐观的情绪,这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审美情趣,给人以发人深省的哲理启示。

毛泽东的诗词是崇高美的典范之作,通过以上三步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毛泽东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他笔下的“秋”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从中学习毛泽东的远大目光,博大胸怀,坚定意志,高超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高尚情操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且通过脍炙人口的古人诗句和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的补充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运用
长沙之旅
沁园春·赞中原
沁园春
我眼中的长沙
沁园春 ·春朝送暖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