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力的文化让学校走得更远
2015-08-28胡留英
胡留英
【摘要】要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需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教育信仰,是学校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是学校共同的发展愿景。学校应当建设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使学校走得更远。
【关键词】文化 生命力 核心价值 精神 行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29-01
什么是文化?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它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那么我们的学校文化是什么?标语、校风、校训?当然不止于此。真正的学校文化也应该是一种行为——一种具体体现在全校师生言谈举止中的行为。有人说,“你身上有……学校的精神”、“你身上有……学校的影子”,那“精神”、那“影子”就是学校特有文化的外化,它是渗透在师生身上,并且承载着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信仰,它最终应该转化成师生个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但是,形成一种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地酿造,需要潜心地建设和积淀。我们可以从“言之有文、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三个角度来思考和建设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首先,建立学校文化体系,即言之有文。文化,首先要“文”,即做好学校文化理念的提炼、设计。学校要建设有魂魄、有生命的学校文化,先要深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要过一种怎样的教育生活?”“学校的发展愿景和办学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怎样培养学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思考、讨论和整合,才能诞生出学校的核心理念,并由此产生出学校的价值观体系、办学理念、学校发展目标、学生成长目标、校训、教风、学风、校风和办学策略、管理理念等。我们藏书中学基于乡土文化资源提炼出了学校文化之魂:以“善以致和、勤而生智”作为学校校训。“善”是育人之要求。藏书又名善人桥,善人桥的传说流传至今,是地方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学校秉持“善”的原则,既教人为善,也善以教人。“和”是育人之境界。20世纪30年代,全国各地名流曾云集藏书小王山,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和乐融融。学校仰慕“和”的境界,既希望和睦相处,也期盼和谐成长。“勤”是求学之态度。汉代名臣朱买臣,青年时勤奋求学,藏书于山,在历史上留下了勤学的佳话。金圣叹博览典籍,冥思卓见,辛勤点评,留得“贯华堂才子书”朱墨纷呈。学校标举“勤”的态度,既重视勤学,也重视勤思。“智”是求学之目标。兵学圣典《孙子兵法》成稿于藏书穹窿茅蓬,为中国传统智慧的杰出代表。学校树立“智”的目标,既崇尚教的智慧,也向往学的智慧。“善致和”:要求做人崇德向善,通过“善”以达到“和”的境界;“勤致智”强调做事勤勉智慧,通过“勤”获得“智”的升华。这些基于自身“生长”而非拼凑的理念体系能够为学校提供自身发展所需的指导思想,这样产生的指导思想在办学过程中才能深刻影响教职员工的思想与行为,才能对学校的精神面貌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将理念化为师生的精神和行为,即文而化之。有了系统的办学理念之后,就要在办学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如何转化?
一是用环境“化”。环境建设要渗透学校理念,在物质环境建设和校园生活方面增强文化意蕴。我们藏书中学藉乡土文化资源建构校园物质文化,如:进校门沿山坡右侧乡土文化长廊的设计,复制小王山有思想含量的摩崖石刻;校园里打造了体现学校核心理念的乡土前贤雕像的塑造;学校主体建筑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名字的命名;学校墙亭窗廊梯园及乡土文化特色的宣传牌的精心设计;实施校本课程专用教室的布置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宣传渗透学校理念,做到师生员工入脑、入心。
二是用制度“化”,生成健全的渗透文化理念的制度、规范、仪式等师生行为规范系统,建设符合理念体系、协调一致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使师生一入学校就能找到自己的行动指南。如,我们制定了《藏书中学学生文明礼手册》、《藏书中学教师师德规范要求》等。
三是用课程“化”,在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中落实学校文化理念,国家、地方课程应在本校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校本化实施,应着力构建基于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引入符合本校理念的社区优质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我们基于藏书乡土资源开发了校本教材《亲近藏书》、《话说藏书》以及《智慧读书台》,同时从校名“藏书”入手,推荐书籍:《孙子兵法》、《话说藏书》、李根源《松海》诗、金圣叹评点作品、《苏州穹窿山》、《真云诗集》、《饮水思源忆印公》《藏书镇志》等,所以这些全部纳入校本课程之中。
四是用精神“化”。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不但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理念体系的身体力行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直接的影响。应当不断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和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我们藉藏书乡土文化中“智慧”“创新”内核,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研究。提炼学校办学目标、校训,“三风”等,建立共同愿景;建设“合作”“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创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研究以文科为重点的课堂智慧教学;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共同体等。
五是用行为“化”。学校应该将文化慢慢渗透到每個生命个体的血液中,并影响、改变他们的学校行为和社会行为。基于藏书乡土文化资源,在教师方面,通过宣誓、师德演讲、研讨会、“十佳”评选等,让教师追寻人生榜样、发扬奉献精神、构建和谐人际、获得职业幸福感……。在学生方面,通过宣誓、综合实践活动、竞赛、档案袋、读书笔记、“读书之星”评选、“书香班级“评选等多种形式活动,让学生与校园对话、与校本教材对话、与师生对话、与名胜古迹对话、与社会名流对话、与自身对话……,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自觉发展自身。
学校文化中的“文”来源于理念,而只有通过有效途径“化”入环境中,“化”入管理细节中,“化”入师生的生命中,并能有形无形的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才能实现文化的真正价值。
再次,完善学校文化体系,即化而文之。在“文而化之”的执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认识和理念,必然带来原有理念表述的不断优化和升级。这样,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交替推进,就会带来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文化底蕴的日渐厚重。学校应当追求一些永恒的、有深度的东西,让师生在回眸成长之路时,仍然能感受到—种冲击,一种震撼,一种幸福和骄傲。
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曾指出,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体现其价值和规范的文化、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走向成功的教育途径。让我们的师生置身于有着文化底蕴的学校,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在奔涌,那么我们的学校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宋洪昌.《名校长对教育的再思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项红专.《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