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麻醉处理
2015-08-28张宏鑫
张宏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腹股沟疝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未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严重感染、凝血机制障碍;麻醉ASA分级Ⅰ~Ⅱ级;男117例, 女3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1.6±6.7)岁;单侧疝101例, 双侧疝19例;斜疝96例, 直疝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对比。
1.2 麻醉方法 A组患者行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取1%利多卡因40 ml+2滴肾上腺素行局部麻醉, 常规术野准备, 取腹股沟疝切口, 在外环向耻骨联合方向取4~6 ml麻醉药物注入, 在切开处行皮下浸润麻醉。在腹外斜肌腱膜切开之前取3~5 ml麻醉药物注入腱膜处, 在疝囊和精索内精管逐渐注入2~3 ml麻醉药物后分离疝囊, 完成麻醉。B组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穿刺间隙选择L1~2, 穿刺成功后硬膜外腔置管, 按照麻醉平面, 以小剂量多次追加麻醉药物, 注入2%利多卡因5 ml, 以0.75%罗哌卡因5~10 ml连续麻醉, 至符合手术要求。两组患者均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使用规格网塞+补片修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评价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记录患者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评价患者术后疼痛, 总分10分, 分数越高, 疼痛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A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HR、SBP、DB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术后HR、SBP、DBP较术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中、术后HR、SBP、DB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s)
注:与本组术前对比, aP<0.05;与B组对比, bP<0.05;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指标 术前 术中 术后A组 60 SBP(mm Hg)DBP(mm Hg)HR(次/min)140±13 81±12 80±15 141±14b 83±11b 81±12b 140±12b 80±12b 82±10b 148±13a 88±13a 87±14a B组 60 SBP(mm Hg)DBP(mm Hg)HR(次/min)141±12 79±12 80±14 155±15a 90±14a 90±15a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A组术后恢复活动时间(1.8±1.2)h、住院时间(3.4±1.2)d、VAS评分(3.4±1.3)分;B组术后恢复活动时间(4.0±1.4)h、住院时间(7.1±2.3)d、VAS评分(3.2±1.5)分;两组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VAS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4/60),即头晕胸闷3例, 腰背酸痛1例;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7%(37/60), 即头晕胸闷13例, 腰背酸痛16例, 尿潴留8例;两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 老年人是该病发生的主要人群。对腹股沟疝的治疗, 临床以手术作为其主要手段。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段, 但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特殊群体, 耐受力差, 对疼痛敏感性低, 对麻醉副作用较为敏感。本文结果可以看出, 对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采取局部神经阻滞麻醉, 可明显降低麻醉及术后带来的不良反应, 其安全性明显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是对皮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实施逐层浸润麻醉, 术中只需小剂量麻醉药物, 术中肌肉松弛良好, 疼痛较轻[2], 且采取局部麻醉,不会对患者内脏器官产生影响, 确保患者术中、术后心率、血压的稳定, 提高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在此次研究中, A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较B组稳定。可见, 局部麻醉安全性较连续硬膜外麻醉更为显著, 可维持患者术中稳定的血流动力学,避免血压、心率的波动, 提高手术操作安全性, 适用于老年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需对患者予以合适体位, 老年患者多合并脊柱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 腰椎穿刺困难, 麻醉效果不理想, 会影响手术操作;且连续硬膜外麻醉会影响患者血压、心肺功能, 产生尿潴留等情况[3], 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局部麻醉无需特殊体位, 麻醉药物剂量少, 患者容易接受,可起到显著镇痛效果。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 术前无需置尿管, 可避免发生尿路感染、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并发症;麻醉前后无需禁食补液, 可早期下床活动, 麻醉适应证广泛, 对老年患者、肥胖、合并基础病症患者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为显著。且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技术简单方便, 容易掌握, 单用利多卡因即可取得显著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 对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采取局部神经阻滞麻醉, 术后恢复快, 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使用。
[1]陈佳慧.不同麻醉方式下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343例.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7(4):319-322.
[2]李健.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麻醉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1, 18(20):77-78.
[3]周叙明.局部和硬膜外麻醉下老年患者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安徽医药 , 2012, 16(12):1848-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