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红棕象甲的风险评估报告*

2015-08-27魏初奖黄振裕王玲萍

福建林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检疫苗木植物

丁 珌 魏初奖 黄振裕 王玲萍

(1.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南方山地用材林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350012;2.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福建 福州350001;)

我国红棕象甲的风险评估报告*

丁 珌1魏初奖2黄振裕2王玲萍2

(1.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南方山地用材林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350012;2.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福建 福州350001;)

红棕象甲是一种对棕榈科植物极具破坏性的蛀干害虫,为确定该虫对棕榈科植物危害程度,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简写PRA)方法,对其危险性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红棕象甲风险性R值为1.869,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

红棕象甲;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棕榈科植物

1 风险评估

1.1 分布情况

在国内,红棕象甲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云南、西藏、江西、四川、贵州、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及上海市和香港、台湾地区。

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越南、日本、柬埔寨、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阿曼、巴基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文莱、阿联酋、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和巴林等亚太地区,塞浦路斯、法国、希腊、以色列、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等欧洲地区[5-8]。

1.2 采取的控制措施

1.2.1 国内检疫

红棕象甲主要借助于寄主苗木作远距离传播。因此,加强检疫,严禁疫区苗木外运,是控制其扩散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2004年将其列为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进行管理。

1.2.2 外检管理

列入禁止进境的有害生物名单。

1.2.3 物理防治

诱杀:在苗圃内设置一个距离地面1.5m高的黑光灯,灯下放置盛有杀虫剂的水盆,在黄昏时分开灯诱杀成虫。利用聚集信息素、发酵酸味浓、汁液多的菠萝、甘蔗、海枣嫩茎等有诱集作用的引诱物诱杀成虫,减少田间种群数量。

人工捕捉:对于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的成虫,可利用其假死性,敲击茎杆将其振落捕杀。

1.2.4 化学防治

对红棕象甲的幼虫主要的防治采用树干注射和打孔施药法。树干注射法即采用高压注射器从树干基部注射阿维菌素等化学农药原液,10ml/株;打孔施药法即离树干基部约0.3~1m处钻与树干约成45°倾斜的孔道,孔约10~20cm,后置入1片磷化铝,或者注入10ml敌敌畏原液,并用泥土封住孔口。

1.3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1.3.1 危害特性

红棕象甲是为害椰树等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对10a以下树龄的幼年椰树的危害最大[2,4]。主要以幼虫蛀食树干和树冠心叶为害,一旦钻入树体,通常在6~8个月内就能造成椰树死亡。

1.3.2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1.3.3 在全国的适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分析

自然传播:主要靠成虫的飞翔,但成虫不活跃,通常隐蔽在叶腋下,只有取食和交配时才飞出,因此传播距离有限。

人为传播:主要随染虫苗木的调运而进行远距离的传播,特别是棕榈科植物广泛运用于城市和道路绿化,频繁调运给该虫的远距离传播创造了条件。

当前尚未报道该虫的传播媒介和天敌。

1.4 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1.4.1 在国内的危害情况

2001年覃伟权等人[9]对海南椰子主产区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乐东等地调查统计,均发现该虫危害,造成0.2-0.3hm2的椰子或棕榈科植物死亡,对3-15龄椰子树的为害率达7%以上。该虫一旦钻入树体,通常在6-8个月内就能造成椰树死亡,因此,该虫造成寄主植物枯死率高。据调查,在海南省平均受害率为27.9%。严重发生的受害株率达84%。除海南省分布较广外,其余省(区、市)均为局部地方发现。

1.4.2 防治和铲除困难

该虫生活隐蔽,当场鉴定的方法可靠性一般,其除害处理难度较大,除害有效率低于50%。

完全铲除的成本要很高、难度大,因为该虫是钻蛀性害虫主要危害棕榈科植物的生长点。该虫一年2-3代,成虫寿命63-100天,卵散产,一处一粒,一头雌虫一生可产200多粒,可见该虫不仅生活隐蔽,而且繁殖力强,要进行彻底铲除难度很大,且效果较差,成本较高。但采用化学、生物、诱杀等综合措施,能较好控制该害虫的扩散蔓延与成灾。

该虫的监测可通过寄主植物被害状进行监测,如移开枯死的叶柄,观察其入侵的孔洞,有红褐色粘稠液体渗出,还有红棕象甲取食后排出的纤维;被害树的叶子减少,被害叶的基部枯死,倒披下来;近蛀入孔区域的叶子发生干枯;从树冠部侵入,心叶将全部枯死或通过幼虫在树体内的咀嚼声等为害状作出判断,但由于棕榈科植物外表粗糙的结构及高大的树形,对该虫的监测难度较大。

1.4.3 潜在的经济影响

海南当地老百姓一年的主要经济收入主要靠椰果和槟榔,该项收入占其全年总收入的80%以上,因此,红棕象甲对当地的经济将造成重大的影响;此外,许多棕榈科植物都是名贵绿化树种,严重受害往往造成整株枯死,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4.4 潜在的环境影响

棕榈科植物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观赏树种。红棕象甲的危害将最终导致棕榈植物叶片枯黄或整株枯死,对南方热带、亚热带景观造成重大影响。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棕榈科植物被广泛应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滨海城市的园林绿化,一旦受到红棕象甲的危害,势必对城市园林绿化造成重大的威胁。

随着棕榈科植物在城市园林和道路绿化中的广泛运用,分布面积越来越大,对红棕象甲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采用化学农药注干或涂干,防治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1.5 定量评估

根据以上分析,红棕象甲评判赋分情况见下表1。

根据上表中一级(Pi)和二级(Pij)指标,利用下式计算有害生物风险性综合评价值R:

P1=2.60;P2=(0.2P21+0.6P22+0.1P23+0.1P24)=1.63;P3=Max(P31,P32,P33)=2.55;P4=(P41×P42×P43×P44×P45)1/5=1.22;P5=(P51+P52+P53)/3=1.73

红棕象甲对我国棕榈科植物的风险性综合评价值R为:

R=(P1×P2×P3×P4×P5)1/5=1.869

注:有害生物风险性综合评价值R值分为:R=3.0-2.5, 属特别危险;R=2.5-2.0, 属高度危险; R=2.0-1.5,属中度危险;R=1.5-1.0,属低度危险。

根据以上分析,红棕象甲属于中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

2 风险管理

2.1 风险管理的备选方案

2.1.1 加强引种审批和口岸把关

各地应加强引种审批,严禁从国外红棕象甲分布区引进棕榈科植物苗木,同时,各口岸应加强检疫把关,严禁携带红棕象甲的棕榈科植物入岸。

2.1.2 加强发生区检疫把关与疫情除治

红棕象甲主要借助于其苗木的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因此,加强发生区检疫把关,严禁未经处理的棕榈科苗木运出疫情发生区,是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的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应加强疫情除治,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其对棕榈科植物生物的影响,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可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10-20]。

2.1.3 加强监测和检疫把关

未发生区特别是疫情发生区的周边地区,应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防治”;疫情发生省的周边省,应设立检疫检查站,加强来自疫区省的棕榈科苗木的检疫检查,严防红棕象甲传入,同时应严格执行省外调进的检疫申报制度。

表1 红棕象甲危险性评判指标赋分表

2.2 备选方案的效率和影响评估

2.2.1 引种审批和口岸把关的效率和影响评估

该方案是防止红棕象甲从国外传入最有效的方法。

2.2.2 发生区检疫把关与疫情除治的效率和影响评估

该方案即能有效防止红棕象甲通过人为方式进行远距离传播,同时又能有效降低疫情发生区虫口密度,但疫情的除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将对当地生物群落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2.3 监测和检疫把关的效率和影响评估

该方案能有效防止红棕象甲传入新区,通过监测,一旦发现该虫的分布,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尽可能减少损失;通过设立检疫检查站,加强复检,可大大降低红棕象甲传入的风险。

3 结论

危险性分析表明,综合评价值R为1.869,可见红棕象甲是我国棕榈科植物重要的有害生物,虽目前仅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危害,但随着棕榈科植物频繁调运和检疫难度大等因素,红棕象甲进一步扩散蔓延的可能性大,已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棕榈科植物构成较大的潜在威胁。其寄主种类较多,适生范围广,一旦传入,很难根除,是危险性较大的森林有害生物。

[1]张润志,任立,孙江华等.椰子大害虫——锈色棕榈象及其近缘种的鉴别[J].中国森林病虫.2003,22(2):3-6.

[2]黄法余,梁琼趋,赖天忠等.南海口岸多次截获椰心叶果和红棕象甲[J].植物检疫.2000,14(2):69.

[3]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Z].国家林业局公告.2013年第4号.

[4]宋玉双.十九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简介(Ⅱ)[J].中国森林病虫.2005,24(2):32-37.

[5]Rahalkar G W,Tamhankar A J,Shantaram K.An artificial diet for rearing red palm weevil.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J].Journal of plantation Crops.1978,6(2):61-64.

[6]Wickremasuriya C A.An improved injection technique for coconut palms of special relevance to the control of red weevil,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F.)[J].Ceylon Coconut Quarterly.1958,9(3):40-54.

[7]Ganessara Rao A,Laxminarayana K,Rama Mohan Rao P.Administration of systemic Insecticide through root--a new method of control of red palm weevil,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Fab,in coconut[J].Indian Coconut Journal.1980,11(2):5-6.

[8]刘奎,彭正强,符悦冠.红棕象甲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2,22(2):70-77.

[9]覃伟权,赵辉,韩超文.红棕象甲在海南发生为害规律及其防治[J].云南热作科技.2002,25(4):29-30.

[9]Chandy kurian,Antony J.The enemy that strikes to kill[J].Coconut Bulletin.1957,11(5):184-190.

[10]Mathen K,Kurian C.Sevln controls redpalm weevil at low cost[J].Coconut Bulletin.1984,1(5):7-8.

[11]Subba Rao P V,Subramaniam T R,Abraham E V.Control of red palm weevil on coconut[J].Journal of Plantation Crops.1973,l(l):26-27

[12]Muthuraman M.Trunk injection of undiluted insecticides a method to control coconut red palm weevil[J].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Fab.Indian Coconut Journal.1984,15(2):12-14.

[13]EL Ezaby F A.Injection as a method to control the Red Indian date palm weevil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J].Arab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1997,15(l):31~38.

[14]Rahalkar G W,Shantaram K,Harwalkar M R.Mating competitiveness and effective life of the radiation sterilized male red Palm weevil,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ily[J].Austria,Vienn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1982.395-400.

[15]Muralidharan C M, Vaghasia U R,Sodagar N N.Population,food preference and trapping using agg.regation pheromone on red palm weevil(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J].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9,69(8):602-604.

[16]Peter C.A note on the mites associated with the red Palm weevil[J].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 in Tamil Nadu.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1989,2(2): 160~161.

[17]Gopinadhan P B,Mohandas N,Nair K P V.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infecting red palm weevil or coconut[J].Current Science.1990,59(11):577-580.

[18]Banerjee A Dangar T K.Pseudomonas aeruginosa,a facultative pathogen of red palm weevil[J].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1995,11(6):618-620.

[19]Hanounik S B.Steinemematids and Heterorhabditidse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for red Palm weevil(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J].Sultan Qaboos University Journal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gricultural Sciences.998,3:95-102.

责任编辑/罗美娟

Risk assessment of the red palm weevil, Rhynchophorus ferrugieus Olivier in China

Ding Bi1Wei Chujiang2Huang Zhenyu2Wang Lingping2
(1.Fujian Academy of Forestry,The Key Laboratory of Timber Forest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for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ern China,Fuzhou,Fujian 350012;2.Forestry Pest Management and Quarantine Bureau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Fujian 350001)

S763.7

A

1003-4382(2015)02-0032-04

2015-01-15

2015-01-25

省重点科研项目“棕榈科植物主要害虫治理技术研究”(2008N0016)资助;部分研究内容由福建省森林培育与林产品加工利用重点实验室资助。

丁 珌(1971-),女,福建福州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检疫苗木植物
苗木供求信息
最新苗木行情
哦,不怕,不怕
最新苗木行情
将植物穿身上
在检疫中常见的几种人猪共患传染病
羊快疫的检疫诊断和防制
加强产地检疫实现以检促防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