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嵘画作的山水之道新版
2015-08-27邵大箴
黄河集中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瑰丽气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绘制黄河这样宏大叙事的山水画,对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永远都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能够不断迎接这种挑战,其本身就是对艺术家创作勇气和创造力的一种考验。无疑,曾嵘接受了这种考验,他的新作《大河之声》画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色,画出了民族精神,也突显了画家自身的艺术个性。画面色彩层次丰富,黄河之水波澜壮阔,让“逝者如斯乎”的母亲河在他的笔墨中得以创造性地再现。
作为一名山水画家,选择属于自己所要表现的题材,寻找到自己独特的绘画表现方式至为重要。曾嵘,这位地地道道生活在南方的画家,曾师承“撞水撞粉”法的岭南派,喜欢打破地域文化的局限,热爱黄河,对黄河尊崇和敬仰。多年行万里路,一路向北,不断到黄河壶口写生。他笔下的黄河大部分以壶口瀑布为描绘对象,气势宏大;也有部分作品写黄河出海口、黄河三角洲,笔调较为轻松、柔和。他的画“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主要是在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象中,努力追求客我交融的境界。《飞越黄河》、《洪流铸古今》、《黄河之源》等一批作品,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超然意境。在画作《生命之河》中,他有这样一段题跋:“黄河奔流在天地间,矢志创造历史辉煌,您满身创伤,不屈的灵魂。一路嘶鸣,一路呼啸;没有懦怯,没有彷徨,一个强悍的民族之魂。”他对黄河的深情溢于言表。
曾嵘对用笔墨表现“水”进行了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找到了自己独到的技巧,并总结出一套“水雾皴”技法。他笔下的水是主体,黄河声势浩大,如奔腾的万马富于动感,静止的山是衬托,使观者仿佛亲临现场般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广为人知的诗句,从而融入了炎黄子孙对黄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显然,曾嵘的山水写意不是审美情绪任意的笔墨挥霍,而是以理性的思考和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为依托。也就是说,他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同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血脉联系。他广泛吸收各家之长,近取李可染、黄宾虹,远追石涛、黄公望、范宽等山水画大家。宋元山水画的笔墨传统对曾嵘的创作影响颇多。他不但从中学习技巧,更仰慕大师们纯真的艺术品格。在画作中他追求感情的质朴自然,这与他爱大地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一致,也与他受前人典范作品的启发有关。
曾嵘的湘西系列和描写陕北高原村落、黄姚古镇等作品,用层层叠叠的笔触把山村描绘得错落有致,可以说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在笔墨的点、擦、皴、染中,抒发感情和享受创作的乐趣。这些山水画作景象开阔、深远,气势宏伟、雄健,兼有力感和美感;凝练简约的笔墨,又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些村景、大树、小桥、庭院和门帘,彰显着岭南派山水的特色,又糅合了北方山水的形式和技法。当然,他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的审美思考,也自然地流露在画面中。一些作品在不经意间有一份寂寥的情致,正好在这种热闹非凡的社会潮流中,传递出寄情山水的那份淡泊与悠远,与诗意一体,独显文人品格,保持住了自己的冷静和独立。
画家找到自己的绘画面貌之后,最忌风格的“结壳”,满足于一套模式而不求变化和拓展。曾嵘的水墨山水力求题材和技巧多样,多数作品以表现西北风情为主题,形成了深沉雄浑、静穆壮丽的艺术风格,表达心灵与自然的真情对话,努力将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熔铸成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造型形象,使黄河的自然人文精神在当代语境中得以呈现。而那些追求意境之美的山村画面,自然舒朗、清新秀丽,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这说明曾嵘是技巧全面、学力深厚、有志向并且也是非常有潜力的画家。
曾嵘未来的艺术之路还很长,为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他一定会继续拼搏。我们期待他新的成功!
邵大箴: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美术》月刊主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世界美术》杂志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俄国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总主持。江苏镇江人,擅长美术理论。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美术史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梁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