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2015-08-26金斐
金斐
摘 要:群文阅读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它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也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传统阅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四有学生的阅读要求,应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多读书,因此探究群文阅读的价值、群文阅读教学素材的引导开发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能加深学生对群文阅读意义的理解,对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模式;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5万字,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应付式教育,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获得老师所讲的课本内容,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时代对四有新人的发展要求。探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关键。而群文阅读可以弥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探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技能。而群文阅读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对多篇相关联的文章进行阅读,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这也有利于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为培养新一代的四有新人和学生的终身阅读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从素材上发掘群文阅读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消除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效果不好、阅读兴趣不高、时间消耗多的弊端,是一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把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多角度、立体化、全面地进行德育,将知识的内涵转变为学生的内在气质。因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群文阅读的开发进行探讨:(1)有主题地萃取文章,开启群文阅读聚合之门。依据相同主题多元开发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讲的是同一个主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单元的主题来开展多元化教学,整合出相同主题的文章来让学生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对该话题的学习兴趣,并对此主题有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认识和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自身学识。例如,在学习《壶口瀑布》时,不仅要结合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还要扩展到同一主题的其他课文,如《黄山记》《石林》等文章进行解读和赏析,这样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有助于知识的积累;(2)从文章结构上使群文有机结合起来。任何课文都是各有特点且结构分明的,教师可根据文章结构特点合理进行举一反三式群文阅读教学,有效地呈现多篇文章,让学生串联起来阅读。如,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借尾巴的经过,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等一组文章;(3)从相同作者角度有效地整合课文,使群文功效真正得以发挥。依据同一作者将代表作品进行整合,将方便学生了解更多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更能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加深对作者和文章内容的印象。如,学习李白的诗歌《赠汪伦》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学习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有关这个作者的文章,可以更多地接触著名的优秀文学作品。
三、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课堂上采用群文阅读,相对于传统课堂阅读模式来说,大大缩短了阅读相同课文的时间,并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群文阅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设计问题,展开自由阅读
这是为了引导学生先形成自主独立阅读的学习能力,培养知识概括和分析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相比,能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阅读其他相同主题的文章,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补充《沙漠中的绿洲》《特殊的葬礼》这两篇文章,可设问题:三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互动。
2.围绕主题,书写学习心得
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相同主题去阅读整合的相关文章,然后让学生发表言论,互相交流,课后再让学生以稿件形式写下,以加深对课文的认知。
3.对比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
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对比同一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既能节省课时,又能在一节课内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群文阅读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给小学语文带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庆忠.小学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94.
[2]宋春晓.群文阅读教学策略面面观[J].语文学刊,2014(24).
[3]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93-9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