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其解决构想
2015-08-26王伽娜
王伽娜
摘要: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乐理基础问题、和弦编配问题、声部平衡问题、协同配合问题。
关键词:多声部 和弦 乐理
教育部2006年出台新课程改革方案后,40多所高校开始试点推行新课程教学。肇庆学院音乐学院作为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基地,也积极投身到这项课程改革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一、乐理基础问题
由于学生乐理知识掌握不扎实,视唱不过关,无法准确唱出所给旋律,不能准确分析调性。如湖北民歌《割麦歌》,前五小节为b羽调式,后八小节为a徵调式。学生看到这首旋律后,很难用固定调唱下来。唱不下来就不好理解歌曲的意境和风格,不能准确判断这首歌的调式调性。这对配置和弦、进行声部连接写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先在钢琴上弹奏旋律,再引导学生唱一遍。提醒学生在第一乐句的结束处注意结束音,b在D宫中为羽音,所以为羽调式。第二乐句的结束音为a,在D宫中为徵音,所以为徵调式。前羽调式后徵调式,这首民歌为转调乐段。这样多次的反复训练,逐渐解决视唱和判断调性的问题。
二、和弦编配问题
为单旋律编配和弦时,学生对于和弦功能性把握欠缺。要编配和弦,会遇到以下问题。首先,正三和弦、副三和弦的功能和色彩如何确定。其次,和弦连接的依据问题。最后,包含旋律中的音有两个、甚至三个和弦,该如何抉择。
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分别包括哪级和弦,各级和弦分属何功能,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分别在大小调中的色彩如何,另外,属七和弦的性质为大小七和弦,紧张并带有很强的向主和弦倾向性。这些和弦的构成和性质,除了在黑板上一一罗列写出以外,还要在钢琴上不断的弹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可以感受这些和弦的功能和色彩。
其次,了解和掌握各个和弦的功能和色彩之后,就要讲解如何把这些单个和弦连接起来。和弦连接的基本公式为:I--IV--V—I,即主功能——下属功能——属功能——主功能。副三和弦可以根据这个基本公式添加进去。添加的时候不能出现属功能——下属功能的反功能进行。副三和弦可以暂时替代相同功能的主和弦。尤其要注意的是乐句的开头、半终止和全终止的地方一般不用副三和弦,开头用I级,半终止用IV级或者V级,全终止要有终止式,最后结束在I级原位和弦上。依据上述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归纳出很多组和弦连接公式,学生既可以掌握原理,不超出规则自由运用和弦,也可以死记硬背固定的和弦连接公式。同时,教师要在钢琴上用不同的调性弹奏和弦连接,边弹奏边引导学生的听觉,比如属七和弦进行到主功能I级和弦是怎样的解决感,进行到VI级,又是怎样的阻碍感。不同的和弦连接在一起的效果又有怎样的不同,这都需要教师在钢琴上一遍一遍的边弹奏边讲解。
最后,明了上述理论知识之后,就是运用到具体作品中的实践写作了。同时,问题也就出现了,以这首《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旋律为例,根据和弦连接的知识,可以编配出两种和弦连接:
到底该选择哪种编配方式呢?这个时候就不能单凭理论知识了,它还需要键盘实践指导。由学生弹奏旋律和配置的和弦,每种各弹奏一次,在弹奏的过程中不断的体会配置的音乐效果是否和歌曲的意境相合。比如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第一种编配为IV—V7,第二种编配为VI—I。歌曲的旋律音在这两种编配的和弦中均有体现,而且两种编配都没有违反和弦连接的规则,从理论上都没有问题。但弹奏过后,就会发现第一种编配为好,更适合歌词的意境和旋律的感觉。“爱你有几分”的歌词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没有停止的感情,旋律也是向上走,用IV—V7的和弦连接正表现出下属功能到属功能的前进感,属七和弦强烈的倾向感,不协和的紧张感,配合出所需的效果。而第二种编配,VI级和I级均为主功能,连接在一起,前进感不明显。再者,I级有收束感和明显的终止感,不能表现出歌词中爱意的强烈和绵绵不断。后面的几处均需要这样去分辨和体会,才可真正的找出适合这首歌曲的和弦配置。
三、声部平衡问题
为歌曲编配合唱时如何平衡声部,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合理运用各声部的声区、织体,最终改编出要求的合唱曲。
以童谣《丢手绢,找朋友》为例。这是一首童谣歌曲,学生改编成合唱时会遇到下面的问题。首先,如何选择声部及确定其数量。歌唱或者弹奏这首童谣,体会歌曲的风格和意境。此曲活泼、欢快,调性为D大调,包含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童谣一般用同声组合的女声合唱和童声合唱,或者混声组合型的女声加童声合唱,男声不太适合这首童谣。要确定声部及其组合类型,需学生掌握人声各声部的表现性能与性格特色,这在日常生活和音乐学习中都能有所体会。特别需要记忆的就是各声部的音域。
其次,童谣主旋律放在哪个声部合适。用理论知识说明,高声部因其音区高,音色嘹亮清澈,富于光彩,所以表现力很强。人耳也易捕捉到高声部的旋律。因此风格单纯、清澈的童谣放在高声部会很突出。若主旋律放在中声部,声音则容易被高声部掩盖,难以展现全貌。同时,这首童谣主旋律表现的风格也与中声部适合表现浓郁质朴的特点不符。这也可以用实践效果也可说明。在笔者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把主旋律放在高声部,有的放在中声部,没有发现把主旋律放在低声部的作业。合唱的改编只要不触及规则性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如何让学生明了主旋律放在哪个声部合适,可以让学生按照作业谱面显示的声部种类和数量,用一个小型合唱队排练出所改编的合唱。目前笔者所教学的班级有40-45人不等,每班分成3-4个小组,每个小组13人左右,每小组分别演唱自己成员的作业,用实际的演唱效果来证明主旋律放置在哪个声部更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才可把旋律唱准,各声部配合默契。演唱过后,学生自然就会发现,主旋律放在高声部最明显,最有表现力和吸引力。
最后,合唱织体的设计。织体与歌曲的配合程度直接决定了这首合唱改编的成功与否,但学生又难以掌握并自如运用。解决这一难题,笔者采取循序渐进,多种织体分别尝试的办法,让学生体会不同织体的不同演唱效果。第一步,采取最简单便捷、容易掌握的同声组合型同节奏和声式织体,二或者三声部均可。以三声部为例:
主旋律放在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均为配合、辅助、衬托主旋律。因为儿童的音域较窄,三个声部之间的距离基本控制在五度以内,声音融合度很好。纵向和弦连接也较为简单。乐句开头、半终止和全终止均为I级主和弦,中间用少数副三和弦调和色彩,终止式运用离调和弦加强和声进行的归属感。整个改编的作品和声连接平稳,三声部和声效果融合,对于儿童演唱来说,简单明了,容易识唱。
第二步,采用复杂的混声组合型复调式织体的写作,三或四声部均可。
本例中采用女声与童声混声合唱。童谣要表现出儿童天真可爱,所以主旋律交给童声高声部演唱,童声低声部作自由模仿复调,好似对话的形式来表现儿童找朋友的情景。女高音和女低音组合成伴奏音型演唱衬词“啦”作为背景,好像一群小朋友围成圈,看着这两个小朋友如何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并为他们加油鼓劲。这样的改编对学生掌握写作理论知识的要求更深一层,不仅要求和声知识熟练运用,还要求掌握复调二声部对位,以及主调音乐、复调音乐在一个合唱作品中的统筹安排。
四、协同配合问题
有些问题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自己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非教师一己之力可以解决,它需要相关团队、院系、社会、政府协同解决,包括:
(一)教材衔接问题
因为时间紧迫,新课程教材的衔接是比较仓促的。张峰峰老师指出,“本课程基本还是建立在和声、曲式、配器四门课程的基础上的,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内容基本没有发生更大变化”。更为严重的是,在第一、二章没有系统讲解和声的情况下,第三章涉及高级复杂的和声扩展,“在知识结构上有严重的脱节,内容安排上没有遵循循序渐进这一学习规律”。①为解决教材内容衔接问题,张力老师提出一种新的教材体系逻辑结构,“旋律——和弦——织体——音色——结构”五位一体的演进模式。②并以此原则编著教材,兼具有机融合和通俗易懂的优点。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王安国和张力的教材,发现二者各有千秋。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践。新课程开设和改革已有八年时间,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是时候集中起来,讨论一下重新修订教材的问题了。
(二)谱例选取问题
教育部新课程指导纲要对谱例的选取有明确要求,强调三点。其一是“青少年学生熟悉、喜爱的作品”;其二是“中小学教科书中选用的作品”;其三是“民族民间音乐”。④依此,教师在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引入具有中国风味的流行音乐作为谱例分析。徐冉老师还建议直接选用中小学课本中的歌曲作为谱例。⑤这些谱例可在新编教材中有所体现。
(三)课程冲突问题
教育部新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讲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理论(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识读乐谱和听辨音高、节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的基础上”。⑥也就是说,学生要先学好了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然而,依照现行的课程体系安排,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只学了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时候,新课程就开设了。然而,新课程在第一阶段就涉及到了和声学中的知识,这些内容是需要将乐理中的和弦、调式等知识学完且可熟练运用后才能研习的,而这时学生很可能还没有将乐理中的和弦与调式学完,或者学完了,但一知半解。这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学带来了麻烦。这需要从院系课程体系上改进规划设计。这都需要同各类学校院系合作,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原题《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新探索》,获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教育科研论文音乐类三等奖。
注释:
①张峰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
②张力:《从“四大件”到“多声部音乐”》,《人民音乐》,2011年第7期。
③⑥张力:《多声部音乐写作基础教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
④张峰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
⑤徐冉:《<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思考》,《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