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值得一读的作文书
2015-08-26吴春来
吴春来
季羡林先生在《谈作文》中说:“旧社会许多出版社出版了一些《作文秘诀》之类的书,就是瞄准了学生的钱袋,立章立节,东拼西凑,洋洋洒洒,神乎其神,实际上是一派胡言,谁要想从里面找捷径、寻秘诀,谁就是天真到糊涂的程度,花了钱,上了当,‘赔了夫人又折兵。”
然而,放在我面前這本书却完全不同。
该书立足于作者的专业自信。熊芳芳是一个热爱写作、懂得写作、坚持写作的老师,一直从事微作文教学与研究,且在作文教学上很有造诣。她辅导学生的作品常常见诸报刊。按照她的话说,学生发表文章那是“批发”,微作文引爆了学生的创造力,他们的创作灵感一发而不可收。另外,援引的学生范文为本书作了最好的注脚,读其他作文书,看到的顶多是一个个优秀作文的搬运工,而透过此书,你可以亲近到一名优秀作文的精神导师,单说选文足以看出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底,如《趟栊门》中的一段:
街角处,有一花甲老人倚坐在那时光侵蚀得破损不堪的棕红色趟栊门旁,细细地吸着手中的水烟,偎依在夕阳的温暖中享受着人生的黄昏。
双目不禁上移,通过趟栊门的缝隙注视着门后的那片空地——天井,那便是我孩提时候的净土,记载了我的天真与懦弱。但自从十四年前的离去,他们便与那破损的趟栊门尘封于此。
如果没有标明小作者的身份,我们难以想象文字居然出自学生的笔下。而这样的例文,书中俯仰皆是。
当我们困惑于学生惧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时,该书则告诉大家:作文不过如此。这是此书的自信,更是熊芳芳老师的自信。
此外,该书内容极其丰富,形式相当鲜活。全书共分六章,依次包括:微散文,微评论,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应用。
以往读过的一些作文书,显得过于功利,应试味道太浓,浓得直呛人;且分类较单一,仅局限于议论文或记叙文。此书涵盖了中学生必写文体,不仅解决了应试之需,更架起了学生通往现实生活的写作桥梁,因为“微评论”也好,“微应用”也罢,生活中不可或缺。就说“微应用”吧,人们在工作学习、日常运用和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公私事务、传递交流、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应用文写作。熊芳芳老师教学生写短信,告诉他们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善于运用新颖的形式、别致的话语、巧妙的修辞来表达真实的情感;教学生写推荐信,告诉他们要注意推荐的对象,要抓住重点、突出优点。作者还教学生写颁奖辞、解说词、串联词、广告词,教学生写文化标语、新闻导语、编者按,也教学生写欢送词、嘉宾介绍词、开幕词、闭幕词、致谢词、各种启事。与其说作者教给学生的是作文,不如说她教给学生的是生活。当一位老师把作文延伸到生活,不让学生在故纸堆里做文章,而在生活中运用作文时,作文自然就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作文教学便自成一种境界,会给学生以终身的影响,善莫大焉。
更令人称赞的是,书中所讲不是作文的技巧,而是探索写作的门道;不是人云亦云的作文模式,而是深思熟虑的写作理念。目前,老师们普遍反映作文不会教,作文太难教,而没有意识到作文教学的症结在哪里。他们一味强调作文的模式,夸大技巧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开启,导致学生个性被禁锢、被扼杀。作文是模式吗?是文字游戏吗?是技巧的大比拼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微小说”中,她说,微小说的写作目的并非文字的游戏,也不是想象力的博弈,它需要传递意义:爱与美,智慧与真理;在“微评论”中,她说,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人;在“微散文”中,她说,没有情感的创作,是无价值的创作,情感既是一种生命力,也是一种吸引力。不难看出,作者的作文教学着眼于思维、情感、智慧与真理,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作文教学的难题,从理性的高度微观阐述作文的方法,故而书中强调一些方法如自然现象巧譬喻、生命现象喻哲理、日常小事说开去、逆向思考出新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组装,而是精神的折射、情感的洋溢、思想的深刻。
作文书是否可以成为经典一直留传下去?我不敢臆测。但作者灵动的语言、广博的阅读、理性的思考、敏锐的洞察、深邃的思想、丰沛的情感、有效的作文教学实践,让阅读本书变成了一趟有趣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