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子读书法之我见

2015-08-25彭瑞琪

文教资料 2015年12期
关键词:精思涵泳朱子

彭瑞琪

(天津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天津 300000)

朱子读书法之我见

彭瑞琪

(天津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天津 30000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推进下,教师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但学生表现却良莠不齐,有的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阅读方法。南宋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与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其中诸多教育家对如何读书有一套独特的看法。本文重在对朱熹的读书法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以望其方法可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开拓新思路,使学生学会正确阅读,教师恰当教学。

朱熹 读书法 阅读教学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六条读书方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读书方法。涵盖读书学习规律、情感、意志等内容,是朱熹的门人、学生在朱熹平日教诲中取其中精要编制成的。

1.循序渐进

对于儒家传统治学方式——循序渐进,朱熹秉持继承与发扬的原则,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朱熹看来,循序渐进有多重含义,一就读书内容而言,读书深度与难度都要按照一定次序进行,应坚持逐步深入原则。朱熹曾形象地以读《论语》和《孟子》两本书为例,解释他认为的循序渐进:应该先读《论》后读《孟》,读懂一本之后才可以读另一本;具体拿一本书来讲就是文章的首尾、结构、遣词造句都要按照一定次序,每个字都要找出来源,每句话都要找寻主旨,若前面有不懂的地方,不敢寻求后文内容,一处不通就不能研究另一处,如此这样,即循序渐进。二在制订学习计划时,考虑自己实际学习水平,做到脚踏实地,读书不要盲目贪多求快,匆匆看过却无深刻体会。读书要有所成,按照自己的脚步,夯实基础,无需和他人攀比。三就读书进度而言,朱熹宁慢勿快,曾引用浇灌菜蔬和吃饭说明读书不可贪多,严格遵守课程安排,读懂每个字、每句话。

2.熟读精思

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如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得后,又需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①主张读书先在脑海中对书本内容有深刻记忆,仿佛原文就是自己嘴里说得一样自然;记忆深刻之后,再对内容深思熟虑,着重对字里行间体现的意思进行揣摩,力图做到原文意思像自己心中所想一样,才能有所得。对于朗读,朱熹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读书时要每个字都读得声音洪亮,还要注意不出现误、少、多、倒字情况。朱熹认为读书遍数与对文章内容理解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在他看来,书读到第十遍时,感受自然和第一遍不同,到了百遍时,体会自然更不相同。朱熹重视读书遍数,客观上加深对书本内容的深刻记忆。

朱熹如此强调读书遍数,是为后面精思做准备。在他看来,熟读是精思的充分条件,精思是熟读的最终指向与目标,二者相互依存。精思是对书本中内容反复琢磨,以趋近作者的本意,最终得出自己的见解。朱熹提出这一点,与当时南宋学术风气不无联系,当时人们大多空谈议论,对书本中的字的训诂毫不知晓,只会引用前人已形成的观点品评,针对阅读中急功近利的风气,他认为读书要跳出前人观点,努力形成自己观点,对权威不盲从。

3.虚心涵泳

朱熹所说“虚心”本意指读书时努力做到静下心来思考书中内容,即静心思虑,保持一种虚怀若谷的读书态度,“虚”指平静,朱熹的“虚心”并不摒弃读者阅读的主观感受,而是在力求读出作者原意的基础之上,尊重原意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从现代巴赫金阅读对话理论看,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文本价值的再创造。如李商隐的《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千百年来对此诗主题的解读都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尚未定论。因为不同读者有不同人生经历和学识背景,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会有所差别。最为重要的是朱熹鼓励读书者敢于跳出前人的窠臼,建立自己的观点,这点尤为可贵,正所谓不破不立,没有新观点的建立,学术发展将会停滞。当然,朱熹要求学者应有根据地提出新论点,不是无的放矢。朱熹的“虚心”不是刻意推究作者原意,其中包含读者的创造性。

“涵泳”指读书时对内容仔细揣摩、深入体会、玩味咀嚼、沉浸其中,达到物我同一的程度。“涵泳”法与我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有关,从整体出发理解书本内容。从字到句再到段落,最后到整篇文章,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硬将其中某部分内容割裂出来,造成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国语言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质,即语言的不明确性、模糊性。因此不可避免地我们要采用“涵泳”法适应模糊性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反复诵读文章。值得注意的是,“涵泳法”诵读并不是对书本内容的机械记忆,不仅是读者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包含读者阅读书本内容之后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涵泳”法是一种双向交流方式,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即所谓感受性阅读。尊重读者本意,不断玩味文本内容,虚怀若谷,努力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就是朱熹“虚心涵泳”的精髓所在。

4.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是儒家传统教育方法,强调读书穷理,不只在书本上、嘴上,还应联系自身与实践。“切己”就要将书中所讲的道理移植到自己身上,在自己身上反思、推究圣人之言可否成真。比如,学习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字句意思并不难懂,但要真正体会孔子所说的学习的快乐就必须有阅读者自身的情感和心理体验才可。朱熹的读书方法特别强调“切己”,在情感和心理层面上与读者和作者交流与沟通,使读者更深刻地领悟书中道理。正如现在一些中小学生对某些课文中蕴含的深意理解困难,就是因为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情节缺乏理解,致使他们无法感受其中内涵。对于文本内容的感受性理解,使读者与作者、作者反映的情感、时代背景的距离缩短了。

朱熹不仅强调在自己身上推究圣人之言,还重视在生活实践中体察,加深理解。他认为将书中所言道理指导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才能使自己行为更合乎规范,并且对规范的理解更深刻,即所谓的知行合一。比如,我们用感人事迹,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感人真情,同时倡导学生学习这类感动人心的人物的品质与行为。朱熹对“切己体察”读书方法的重视,是他对学者为学的一种诫示:不仅要学习经典,还要从对真知的体会和感受角度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5.着紧用力

朱熹所言“着紧用力”一是要求学者读书时集中全部精力,以发愤忘食、刚毅果决的精神状态贯穿始终。正如《曹刿论战》中所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以一鼓作气的紧迫感迫使读者完成读书过程,抑制人身上固有惰性。二指读书时应该以毫不懈怠、坚持到底的精神为支撑,抓紧时间,不松松垮垮。在他看来,读书需要以坚韧意志力为支撑。朱熹曾以水上撑船比喻读书,说明读书像竿不可放缓一样,不能随意懈怠。读书钻研一个问题,要发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直至问题完美解决。

虽然我们常说兴趣是最佳指引者,学生可依据本身关注点选择要读书目。但对一些内涵深厚的经典著作或必读书目,学生常感到勉强或不愿读,这时意志力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力可支撑我们将阅读进行下去,不要遇到难题就退缩不前。

6.居敬持志

朱熹认为“居敬”指读书时精神的高度集中与专注,所谓“持志”是树立高大理想或目标,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这是读书这一过程中开始阶段的准备工作,代表一种读书态度,为以后读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打下坚实的心理和精神准备。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居敬持志”不仅在阅读准备阶段有重要作用,还会一直贯穿阅读过程的始终。朱熹曾说:“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②从现代学习理论角度看,朱熹所说的“志”与学习动机类似。同时,朱熹认为“居敬持志”不仅可以适用于读书学习,还可以成为巩固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治学需要以高伟的志向为牵引,再者这个志向不应过于虚浮,应从小事做起,不断累积和完善,最终达到至臻境界。朱熹“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不仅为读者提供精神支撑,还为他们提供确定的前进方向和具体目标,这样才会读懂书,才会有所成。

朱子读书法形成一套系统读书策略体系,涵盖阅读过程中的准备、开始、中间、结束、延伸等各阶段内容,其中有些内容还与现代学习与阅读理论相切合。比如,“切己体察”法在自身和生活实践中穷理,与学习论中的“迁移”有异曲同工之妙。“切己体察”法则将书本中极为抽象概括的“理”具化为生活实践中的事件,使从书本中获取的间接经验与自己体验的直接经验相融合,从而加深对“理”的理解与体会,与教育心理学上的“正迁移”现象相接近。除了上文提到的朱子读书六法,朱熹还有一些读书方法不如六法著名,但也反映了朱熹在读书上的独到见解。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少看专精”,不是说读书的绝对数量少,而是先读懂一本书再涉及其他著作。针对历来备受热议的“博约之争”,朱熹的观点是“由博返约”。在朱熹看来,读书不应贪求数量上的多,这样只是浅浅了解,并不精通。这是从读书质量角度出发,反映朱熹令人泛广博而后归之约的博约观点。

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朱子读书法出发,重在教会学生如何阅读,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困难度,同时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注释:

①朱义禄.朱子语类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66.

②朱义禄.朱子语类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71.

[1]袁凤英.朱子读书法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郑春汛.朱子读书法学术价值新探.兰州学刊,2007(4).

[3]郝如新.朱子读书法及其启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商德江.朱熹的阅读教育理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猜你喜欢

精思涵泳朱子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My Diary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朱子深衣”与朱熹
精思厚积乃成其大——论濑户宏教授的中国近现代戏剧研究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
精思巧构创新意 水到渠成探新高——“Fe3+、Fe2+间的转化与检验”教学设计及意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