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冲突与调适
——基于博士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

2015-08-25罗英姿顾剑秀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博士生市场需求劳动力

罗英姿 顾剑秀

我国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冲突与调适
——基于博士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

罗英姿顾剑秀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宏观视角对博士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冲突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基于江苏省博士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从博士生就业期望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当前博士生培养与博士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的冲突。提出通过建构旨在调适博士生培养标准化与市场化的联合一体化博士生培养模式,有效连接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调适二者间的冲突。

博士生就业期望;劳动力市场需求;博士生培养;冲突;调适

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提高,“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等概念应运而生。知识经济中,知识扮演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作用,市场渗透到知识生产的领域之中。不论是知识生产主体、场所还是知识生产导向、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1]。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使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多单位参与到知识生产的进程中,除高校和科研院所,越来越多的单位需要高学历研究型人才。由于学术内外劳动力市场的综合作用,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不再以进入大学从事学术职业为限,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进入政府、企业或其他单位的研发部门[1]。博士毕业生就业的现实与博士生教育培养未来的大学教授这一传统目标出现了较大的偏离。随着博士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传统博士生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博士生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以外就业的技能需求,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博士毕业生的质量要求,博士生培养与多元化劳动力市场需求间出现了冲突。本文试图从博士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博士生培养与博士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冲突,为连接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调适二者间的冲突提出建议。

一、博士劳动力市场供求冲突的理论阐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宏观视角

对于博士学位获得者而言,通常面对两种劳动力市场,即以大学为主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和大学之外的社会劳动力市场(非学术劳动力市场)。由于受到学术内外两个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即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中高校新增专任教师规模渐趋稳定、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中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单位需要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博士劳动力市场需求逐渐多元化。研究显示,不管是在美国[2]、德国[3]、法国[4]、澳大利亚[5]还是中国[6,7],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在非学术界求职。2012年,我国毕业研究生有486455人,到普通高校就业的有40293人,只占8.3%(其中硕士24404人,占硕士毕业生的5.7%;博士15889人,占博士毕业生的29.9%)[8]。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博士劳动力市场需求逐渐多元化?为什么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冲突?吉本斯等人将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1,把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2[9]。模式1中,知识生产以大学为中心,内部知识生产高度学科化。模式2中知识生产主体呈现“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多样化(diversity)”特征,多在应用情景中进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problem-oriented)。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单位参与到知识生产的进程中。传统的学科支柱(学术部门和教师)将继续存在,但临时的、异质性的组织形式也将同时形成。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使得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对博士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也对博士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是与知识生产模式1相适应的,在此框架下,博士生培养模式基于单一学科;博士生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的创造者、学科的传承者;博士生质量评价以考察博士生是否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标准。知识生产模式2下,大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生产者,知识生产单位越来越多元化,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也不再局限于高校或科研院所,这促使博士生质量内涵、评价标准也逐渐多元化。不同质量评价主体赋予了博士生培养质量不同的内涵。学者共同体以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除高校以外的用人单位以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团队领导合作,可迁移性、灵活性等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7]。虽然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对博士毕业生的需求量较以往大大增加,但是当前博士生培养还是按照传统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方式,博士毕业生既无法满足自身就业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质量需求[1],博士生培养与博士劳动力市场需求间存在冲突。因此,大学必须重新思考博士生培养的理念和方式,以及他们的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以回应环境的变化。最终,大学将由传统的供给驱动型(supply-driven)组织转变为一个网络化的、需求驱动型(demand-driven)组织[3],以实现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相匹配。

二、博士劳动力市场供求冲突的实证分析:博士生就业期望的微观视角

人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10,11],根据博士生就业期望可以有效推断博士生将来的职业选择情况。为了解当前博士生就业期望情况,我们向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的全日制脱产三年级及以上学术学位博士生发放了职业期望调查问卷。样本博士生分布于文史哲、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问卷共发放1700份,回收1554份,回收率达91.4%。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实际用于分析的有效样本为1467份,其中女博士生占38.7%,男博士生占61.3%。样本博士生大多即将面临就业,基本上能反应江苏省博士生的就业期望情况。

1.博士生就业期望多元化

如表1所示,高校仍然是博士生将来就业的主要单位,占总数的47.9%。23.7%的博士生选择进入公司企业,12.1%的选择科研院所。另外,样本博士生期望就业单位还分布于政府部门(5.5%),其他事业单位(5.3%),其他学校(2.3%),自己创业(2.1%),以及金融机构(1.1%)。调研数据显示,虽然高校仍是博士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单位,但选择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创业的博士生也不在少数,博士生的就业领域越来越广泛。

表1 样本博士生就业单位期望情况

根据沈红教授对“学术职业”的狭义定义:“学术职业”是指将四年制本科院校作为其职业发展场所的学者和他们所从事的学术工作[12]。因此,我们将选择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看作是选择从事学术职业,选择在其他单位工作的看作是选择非学术职业。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将来从事学术职业与非学术职业的博士生比例差别并不大,47.9%的博士生选择从事学术职业,52.1%的选择从事非学术职业。对于选择非学术职业的博士生,更多的是选择进入企业就业。当然,这里面有很大的学科差异。由于有些学科样本较少,如教育学、法学,所以我们合并部分学科,将样本博士生所在学科门类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理学学科、工学学科和农学学科五大类。

如表2所示,大多数人文学科博士生选择从事学术职业,占人文学科博士生总数的82.0%。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相较人文学科博士生来说有所下降,占比为59.7%。55%的理学学科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45%的选择非学术职业。农学学科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与非学术职业与理学学科博士生正好相反。多数工学学科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这一比例占工学学科博士生总数的近63%。从样本博士生职业类型期望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博士生职业类型的选择存在很大的学科差异性。除了学科本身的差异性外,还与社会对各学科人才的需求量及需求结构的不同有很大关系。从样本数量看,工学学科博士生的样本量要远大于其他学科,与博士生供应量相对应的,工学学科博士生的社会需求量也比其他学科要大,尤其是以公司企业为代表的除高校以外的其他单位对工学学科博士生的需求量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大[13]。除了学科差异性,博士生职业类型期望也存在性别差异。如表3所示,超过一半的(55.9%)男博士生选择毕业后从事非学术职业。女博士生则相反,超过一半的(54%)女博士生更偏好毕业后从事学术职业。

2.博士生培养与博士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不匹配

问卷还调查了博士生根据其自身就业需求对当前博士生培养的满意度、博士生培养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博士生培养各项改革措施的重要程度作出评价。我们将博士生对当前博士生培养的满意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赋值“5、4、3、2、1”;将博士生对博士生培养内容以及博士生培养各项改革措施重要程度的评价情况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分别赋值“5、4、3、2、1”。如图1所示,样本博士生对当前博士生培养能让他们了解所在研究领域的职业前景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能较好地培养他们从事学术职业的能力。但是样本博士生对当前博士生课程满足他们未来职业所需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博士生培养鼓励他们职业选择多元化以及能帮助他们做好从事非学术职业准备的满意度较低。

表2 样本博士生职业类型期望的学科分布情况 单位:人

表3 样本博士生职业类型期望的性别分布情况 单位:人

图1 样本博士生基于就业需求对博士生培养满意度评价

关于博士生对博士生培养内容重要程度的评价,如图2所示,样本博士生认为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培养博士生团队合作交流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此外,样本博士生认为领导力以及适应企业文化及挑战的能力对于博士生也很重要。相比较而言,样本博士生认为教学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博士生培养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如图3所示,对于博士生培养的各项改革措施,样本博士生认为博士生培养目标的改革最为重要,其次是博士生培养评价方式的变革以及博士生培养应以满足博士生职业需求为导向。样本博士生认为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以及实行跨学科培养也很重要。此外,样本博士生认为博士生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为博士生提供就业咨询及指导也比较重要。调查结果显示,样本博士生认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生以及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力度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图2 样本博士生对博士生培养内容重要程度的评价

图3 样本博士生对博士生培养改革措施重要程度的评价

三、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塑

从样本博士生职业类型期望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不同学科博士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不同。再加上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方式不同,例如人文学科博士生与工学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肯定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不能一概而论。但从博士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博士生培养整体情况看,近年来,社会上对博士生质量的批判,究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博士所掌握的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不匹配,由此引发不论是大学,还是博士生本身,或者用人单位,均对博士生的质量表示担忧和不满[7]。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样本博士生毕业后选择从事非学术职业。但样本博士生对在培养过程中鼓励他们职业选择多元化并帮助他们做好从事非学术职业的准备满意度较低。如何调适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冲突,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塑关键在于连接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本研究主要基于博士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尝试建构旨在调适博士生培养标准化与市场化的联合一体化博士生培养模式(Combined-Integrated model)。

Thorlakson提出了政治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矩阵模型[14](如表4所示)。该矩阵模型包含了四种基本人才培养模式:孤独学者式培养(lonely scholar)即博士生被视为独立的研究者;学徒式培养(apprenticeship)即博士生拥有导师的指导,并借助师徒形式发展学术社会化水平;标准式培养(standardised program)即博士生接受系统的学科专业训练;以及混合式培养(hybrid)即博士生既接受课内学科规训又接受课外实践训练。Thorlakson将培养的二维变化即标准化(standardisation)和一体化(intergration)作为专业培养矩阵模型的主要力量。标准化培养主要包括成为博士候选人必备的课程和考试,一体化培养包括拥有教学实践锻炼机会和要求,参加专业会议及其他专业活动。如表4所示,孤独学者式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低水平的课程训练和课程外的活动,学徒式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低水平的课程训练和高水平的课外实践,标准式培养模式的特点是高水平的课程训练和低水平的课外训练,混合式培养模式拥有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博士生培养手段。

表4 政治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Thorlakson提出的人才培养矩阵模型,本文尝试建构博士生培养矩阵模型,以调适博士生培养的标准化与市场化间的冲突。如图4所示,横轴代表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标准化水平,纵轴代表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市场化水平。标准化水平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以培养知识的看守者为目标,主要包括各种以学科为导向的标准化的学科规训。市场化水平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以培养知识的应用者为目标,主要包括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根据博士生培养标准化与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将博士生培养分为四种模式,即孤独学者博士生培养模式(lonely scholar model),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academic model),实践型博士生培养模式(practicebased model),联合一体化博士生培养模式(combined-integrated model)[15]。孤独学者博士生培养模式下,博士生被视为独立的研究者,通过与导师交流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既没有正式的课程,也没有实践环节;既无法满足博士生培养的标准化水平,也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下,博士生需要选修大量课程,接受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但该模式忽视博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不高。实践型博士生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导向,相对于系统的专业训练,更加注重培养博士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模式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标准化程度较低。联合一体化博士生培养模式则是结合了学术型与实践型培养模式,在注重培养博士生创造知识的同时,通过联合培养,专业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博士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博士生培养的标准化程度及市场化程度都比较高。

图4 博士生培养矩阵模型

当前我国主要是按照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培养博士生,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对博士生的评价也以成果为导向即以博士生发表的论文及学位论文的质量为准。但是,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样本博士生就业单位期望多元化程度较高,有超过一半的博士生毕业后选择从事非学术职业,博士生就业道路不再仅局限于进高校从事学术职业。样本博士生对博士生培养鼓励他们职业选择多元化并帮助他们做好从事非学术职业的准备满意度较低。除了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样本博士生认为博士生培养还需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交流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但当前还无法满足他们的职业发展需求。其实,除了没有帮博士生做好从事非学术职业的准备,当前博士生培养也没有帮博士生做好从事学术职业的准备[16]。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使得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以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也要具备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能力。对于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样本博士生对博士生培养目标、评价方式的改革诉求最为强烈,他们认为博士生培养应以满足博士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

因此,为满足博士生职业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将当前的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转变为博士生培养标准化和市场化程度都较高的联合一体化培养模式(C-I model),以博士生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为博士生提供社会化的经验,避免博士生培养太过狭隘。从实践层面来说,C-I模式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引入市场的力量,除高校外,吸纳科研院所、政府、企业、校友等更多参与者参与到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各培养参与者明确自己的功能和责任,整合各方资源,在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和跨学科合作等培养制度的保障下,为博士生提供多样化和结构化的培养,不仅培养博士生从事学术职业的能力也培养博士生从事非学术职业所需的技能。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培养博士生知识的掌握、研究、创新以及教学能力;政府和企业主要培养博士生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团队领导合作,可迁移性、灵活性等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来自社会各单位的校友,尤其是从事非学术职业的校友通过与博士生面对面,向博士生传达当前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向博士生传授求职经验。博士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期望在各种不同的培养活动中,包括课程、考试、会议、助教、项目管理、社会实践等,通过内化和外化相结合,将受教育程度转换成就业技能,通过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C-I模式的博士生培养评价方式由学术型培养模式的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注重博士生的培养过程,旨在让学生发展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能力的同时体验不同实践环境的文化。通过更广泛的培训和社会化过程,为博士生更加广泛的职业选择服务,回应博士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博士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1]顾剑秀,罗英姿.是“管道的泄漏”还是“培养的滞后”——从博士毕业生职业选择反思我国博士培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9):46-53.

[2]WENDLER C,BRIDGEMAN B,MARKLE R,et al.Pathways through graduate school and into careers[R].Princeton,NJ: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12.

[3]ENDERS J.Research training and careers in transition: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the many faces of the Ph.D.[J].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2004(26):419-429.

[4]PAUL J,PERRET C.PhD graduates in France:training,careers and policy issues[R]//In towards the european model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R].Turku:Research Unit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9.

[5]NEUMANN R,KILEY M,MULLINS G.Australian doctoral graduates:where are they going?quality in postgraduate research in the new global environment[C].Adelaide:Quality in Postgraduate Research Conference,2008:84-89.

[6]范巍,蔡学军,成龙.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趋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7):79-81.

[7]陈洪捷.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博士质量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10(1):57-63.

[8]孙也刚.服务需求,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4.

[9]GIBBONS M,LIMOGES C,NOWOTNY H,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1994.

[10]SUPER D E.A 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0(16):282-298.

[11]蒋承.博士生学术职业而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动态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7):45-55.

[12]沈红.论学术职业的独特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 (3):18-28.

[13]张文静.博士生就业:现实与理想的撞击[J].中国青年研究,2014(8):21-25.

[14]THORLAKSON I.Models of doctoral training in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J].European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Research,2005(4):82-94.

[15]BRAXTON H H,VOLKER M A,LOFTIS C,et al.What do students want?perspectives from the front line of doctoral training in professional and combined-integrated psycholog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4,60(9):969-990.

[16]AUSTIN A W.Prepa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faculty:graduate school as socialization to the academic career[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2(73):94-122.

(责任编辑赵清华)

罗英姿,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5;顾剑秀,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5。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编号:14JYB013)

猜你喜欢

博士生市场需求劳动力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辉门:用品牌拉动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