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下建筑灭火救援行动措施及临场运用

2015-08-25徐娟江西省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江西宜春336000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12期
关键词:火场演练烟气

徐娟(江西省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江西宜春 336000)

论地下建筑灭火救援行动措施及临场运用

徐娟
(江西省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江西宜春 336000)

地下建筑火灾日益成为城市火灾防控的热点和焦点,伴随而来的地下建筑火灾浓烟、高温、能见度低、烟气流动复杂、火场照明条件差、地下通信联络难等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也逐渐成为消防部队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平时训练、演练和实战,在地下建筑火灾灭火救援行动火情侦察、战术选择、火场排烟、照明、通信的几个问题从战斗行动措施展开到临机处置、临场运用的新角度展开论述。

地下建筑 灭火救援 临场运用

地下建筑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伴随而来的地下建筑火灾也日益成为城市火灾防控的热点之一。地下建筑火灾浓烟、高温、能见度低、烟气流动复杂、火场照明条件差、地下通信联络难等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逐渐成为消防部队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全国消防部队在进行跨区域拉动演练时多次选择地下建筑火灾作为演练的实体对象,足以证明其实战意义非凡。笔者结合平时训练、演练和实战,在地下建筑火灾灭火救援行动火情侦察、战术选择、火场排烟、照明、通信的几个突出问题从措施展开及临机处置、临场运用的新角度展开论述。

1 “六熟悉”与临机处置相结合

由于地下建筑自身结构的特殊性,消防部队在进行火情侦察时离不开对重点单位的“六熟悉”训练内容和预案成果,因此在平常针对辖区内地下建筑重点保护单位,要制定和完善灭火救援作战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对地下建筑重点部位定期开展“六熟悉”演练,尤其是容易引起重、特大火灾、群死群伤的火灾,更要适时组织实战演练,努力提高消防部队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力争抢占有利时机,扑灭初起火灾。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火灾情况复杂,临时突发情况较多,指挥员不能直观看到现场,需要经过说细的询问、侦察后才能作出判断,因此决策时间较长、难度较大。在实施灭火救援行动时,消防官兵应合理划分作战区域,明确分工任务,严格按照规范的执勤战备秩序和地下建筑火灾处置程序展开战斗行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装备,结合平时训练,最大效能提高对灾情的判断和掌控能力。2014年5月28日,江西省消防总队在南昌市红谷滩区方大特钢大厦组织开展了赣中战区地下建筑灭火救援无预案实战拉动演练。赣中战区南昌、九江、宜春和抚州等4个支队35辆消防车、260余名指战员参加了演练。无预案演练是一种非常规演练,较之常规六熟悉训练和有预案演练有它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提升消防部队指战员临机处置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战术措施的正确选择

图1 地下建筑排烟竖井及出入口进行自然排烟

2.1根据火灾发展的不同阶段

(1)初期火灾,一般烟雾浓度低,能见度较好,应抓紧时机展开救人,力争第一时间完成火场侦察。

(2)发展阶段火灾,热气浓烟迅速向各开口处蔓延溢出,消防队员必须佩戴空呼器等防护装备,在移动照明及水枪阵地的掩护下进入地下,搜寻救人,引导避难,遂行灭火战斗。

(3)猛烈阶段地下火灾,起火部分完全被烟火包围,燃烧面积急剧扩大,指挥员要集中必要的人员装备,采取防御性措施,对火势重点部位进行控制,阻止火灾扩大为立体燃烧,并组织攻尖力量向火源进攻。

2.2根据人员被困情况。

(1)当地下火灾有人员被困,需要抢救时,可避实就虚,将主攻阵地设置在地下建筑进风出入口处,用多支喷雾水枪实施强行内攻。由于进风口处烟火威胁要比出风口处小,进攻时配合使用大功率排烟机向地下建筑内吹风,内攻效率事半功倍。

(2)当明确地下建筑火灾现场已无人员被困,且火灾态势严峻,场地中无法使用大功率风机,不能有效地开展内攻活动时,通常可以采取高倍泡沫灌注和封堵窒息法进行排烟灭火,使用时尽量选择在起火地下建筑最狭小低矮的部位作为封堵处,以减少用于封堵的材料和封堵时间,还要考虑空间距离,尽量缩短封堵后地下建筑内消耗氧气的窒息时间。

2.3根据固定消防设施有效情况。

(1)固定消防设施完好无损时,可有利用水喷淋、水幕、室内消防栓等设备,阻止火势蔓延,或开启固定设备扑救初起火灾。

(2)固定消防设施无法正常使用时。应考虑利用防火门、防火卷帘等封闭着火地下建筑或局部区域,采用窒息灭火法进行灭火。但前提是对毗邻建筑物或社会生产生活影响较轻,不会造成再次损害。

3 火场排烟和临场运用

为提高地下建筑火灾现场能见度,缓解高温,减少毒气危害性,有效地控制火势,提高救人、灭火效率,消防人员必须根据现场情况的不同,结合已有装备,采用不同的排烟方法实施排烟操作。

3.1自然排烟

通过排烟口、排烟管道口及出入口,利用空气自然对流排出烟尘(如图1)。这种排烟方式必须有冷空气的进口和热烟气的排出口,也就是说要实现热烟气与冷空气的对流运动。自然排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时是烟气和空气之间的温度差、排烟口和进风口之间的高度差、室外风力的影响。

(1)火灾初期,烟气和空气的温度差较小,自然排烟进行较缓慢。火灾猛烈发展阶段,温度差、密度差大大增加,自然排烟进行得迅猛。

(2)降低进风口位置或提高排烟口位置可以加大两者之间的高度差,对促进自然排烟非常有效。为此,通常把排烟口设置在地下建筑顶部或紧靠顶部的侧墙上部。

(3)室外风向和风速不同,自然排烟的效果相差甚大。进风口要设在地下建筑出入口和通风处的上风方向,排烟口要设在下风方向。

3.2人工排烟

人工排烟主要是通过人的行为将地下建筑内的烟气经过空气对流和热压排到室外。

(1)破拆排烟。在灭火救援行动中,可以通过破拆地下建筑结构(如门、固定窗扇等),从而建立临时的排烟(送风)口,达到排烟的目的。由于破拆排烟受限条件较多,所以破拆排烟较少被采用。

(2)喷雾水流排烟。在有风及地下空间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地下建筑火灾燃烧蔓延的速度较快,喷雾水流降低了地下建筑温度有效阻止火势蔓延,减少了烟气的生成,凭借着阻止烟气生成和排烟的双重特性,开花水枪成为是地下建筑火灾灭火救援的首选。

(3)高倍泡沫排烟。这种方法在室内使用量小,水渍损失少,能同时起到排烟、降温和灭火的作用。

3.3机械排烟

主要是借助机械作用力,强迫排风、送风手段来排除火场烟气的方式。这种方式全部借助机械力作用。主要有建筑固定防排烟设施、移动排烟设备、排烟消防车。当无风和地下空间较小情况下,机械排烟机排烟效果最好,因为空间有限,从一端排烟的同时,另一端必然进风,增加了地下建筑内空气流动。达到了较好的排风效果。

4 火场照明的使用

地下建筑正常电源照明比地上建筑的自然照明差。由于火灾时烟雾的减光性,是通道的能见度下降,人看不清通道,无法逃生。在灭火救援行动中使用照明车、移动照明灯、强光照明灯具是解决消防人员视线不清的有效手段。尤其当地下建筑发生火灾产生浓烟时,若地下建筑应急照明系统能正常使用,消防指战员携带工作灯、强光照明灯进入灾害现场内部,沿疏散通道铺设发光救生引导线,放置自蓄灯及吸附式发光导向指示标志,并利用地面的照明车引入移动照明灯,同时,在可能引起迷路的重点部位派专人留守,指引疏散群众沿正确路线撤离。

5 应急通信的应用

地下建筑是建造在地表以下的建筑,这一特征容易造成地上与地下通信出现中断、屏蔽等现象。尤其是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浓烟、高温、能见度低等不利因素给火场通信带来了诸多不便,使得指挥部不能发挥核心作用,阻碍了作战决策命令的下达,延误战机。地面上可以通过卫星、3G、短波单兵、GPRS、消防无线三级网以及有线等方式传输音视频图像,而地下建筑除了有线通信应急架设之外,主要依靠无线通信网络的延伸与拓展。

(1)利用已经接入消防指挥中心的地下建筑监控图像,实时掌握灾害事故现场的情况。

(2)利用移动通信运营商3G/4G网络地下增益装置进行语音图像传输,通过图像综合系统,实时传输到消防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部通信指挥车内。同时还可以通过移动指挥终端,将各种作战信息传递到不同任务区域的各级指挥员。

(3)在地下建筑出入口设置中继台或设置便携中继台,在覆盖信号的边缘增加信号覆盖范围,以延伸信号,解决原有信号的盲区,形成地下地上“接力”通信,适合地下多层建筑火灾的通信。

(4)采用集群网与常规网并用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模拟通信,引入数字通信,为地下火灾现场及时传递信息提供保障,实现火场通信的畅通性。

[1]刘逞野.浅谈扑救地下建筑火灾的技术以及战术.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6期.

[2]崔国志.浅谈地下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及灭火救援战术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第32期.

[3]李金文.火灾扑救.中国消防手册(第十卷)[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徐娟(1974—),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技术八级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灭火救援。

猜你喜欢

火场演练烟气
首次演练
固体吸附剂脱除烟气中SOx/NOx的研究进展
基于参数自整定模糊PID的SCR烟气脱硝控制
基于无人机进行火场搜救设备的研究设计
未雨绸缪演练忙
基于非分散紫外吸收法的便携式烟气分析仪在烟气二氧化硫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前方火灾,超人出动!
天钢360m2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选择及运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