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探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2015-08-24陈小平孙延明王应密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决策者专业学位相关者

陈小平 孙延明 曹 蔚 王应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探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陈小平孙延明曹蔚王应密

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构建了联合培养基地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提出了构建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包括利益相关者协同联动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强化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激励机制,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利益相关者;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研究生教育

联合培养基地是推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主要集中在从宏观层面提出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如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构建高层次人才的评价体系等[1-3],但对基地治理机制的研究不多。目前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的动力机制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失等,难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等[4,5]。联合培养基地是教育界与产业界以共同利益、相互信任、互利互惠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具有跨界、跨组织间合作的特点。所以,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分析工具,对联合培养基地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制约因素,提出完善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联合培养基地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分类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由斯坦福研究所于1963年首次提出,1984年弗里曼(Freeman)给出了经典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能够被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6]这一定义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认同,随后,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受到了高等教育学者的关注[7]。

本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定义为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为导向,围绕社会生产发展,以高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建立的研究生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因此,联合培养基地的特点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以及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具有高校和企业的双重属性,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根据弗里曼提出的经典定义和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般过程,本文列出联合培养基地利益相关者(见图1)。

从联合培养基地的角度出发,这些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类: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高校决策者、高校导师、基地管理者(高校)、研究生、企业决策者、企业导师以及基地管理者(企业),其他(如政府、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个人或群体)则为外部利益相关者。

图1 联合培养基地利益相关者

按重要性程度可将联合培养基地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重要的与次要的两类,其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高校决策者、高校导师、基地管理者(高校)、研究生、企业决策者、企业导师以及基地管理者(企业),其行为直接影响联合培养基地目标的实现,没有他们的参与,联合培养基地将无法生存与发展。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属性,明确这些属性对于建立高效的治理机制是极其重要的。米切尔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有三种属性:①合法性,指利益关系有合法来源,被法律和道德认可;②权力性,指利益关系具有足够影响力,具有影响组织的地位、能力和手段;③紧迫性,指利益关系具有紧迫感,其要求或主张可立即引起组织决策者的关注。据此,他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同时满足三个属性)、预期型(同时满足其中二个属性)和潜在型(只满足其中一个属性)三类[8]。本文认为,理想情况下联合培养基地的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均应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但由于现实情况下的制度缺失、机制不健全等造成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各重要利益相关者并不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属性。根据目前联合培养基地的实际运行情况,借鉴米切尔评分法,按拥有某种属性的高低程度,可确定联合培养基地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并将其分为确定型和预期型两类(见表1)。

高校决策者属于确定型利益相关者,这是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导向,以及联合培养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由于目前政府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政策方面存在支持力度不够、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情况,因此企业决策者对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的紧迫性不足,目前属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高校导师、基地管理者(高校)、企业导师以及基地管理者(企业)的投入对基地目标实现影响很大,但对基地建设的紧迫性同样是不强的;研究生是联合培养基地的直接受益者,但影响决策者的权力不大。因此,他们目前都属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表1 现实情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及分类

二、联合培养基地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

有效的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应建立在各利益相关者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对高校而言,联合培养基地能够拓宽研究经费来源及教学资源渠道,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对企业来说,利用高校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基地这个平台,将生产中的重大疑难技术问题与高校联合进行攻关,不仅可获得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研发人员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还能带动自身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研究生参加联合培养可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从各方的利益诉求分析可构建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联合培养基地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联合培养基地获得的输入是高校的人才流和技术流、企业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及政府的政策流和资金流,对高校输出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和支撑高校发展的科研项目(经费),对企业输出的是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推动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图2 联合培养基地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

本研究选取了联合培养基地的30名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访谈和调研,其中包括3名企业决策者、5名企业导师、5名高校导师、2名基地管理者以及15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笔者多年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根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现状,梳理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见表2)。其中,积极利益指的是理想情况下联合培养基地各重要利益相关者可获得的利益,消极利益指的是现实情况下联合培养基地各利益相关者存在或心存顾虑的问题。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研究与构建

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强化各方的积极利益,弱化甚至消除消极利益,将各利益相关者三种属性的值均调整为“高”的状态,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演变成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达到理想的治理模式。

表2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基于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同行业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其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切实解决生产运营当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研发能力,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因此如何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解决“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是治理机制建设的核心。外部治理机制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内部治理机制要求高校主动改革,通过自身的制度设计和主动服务提高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一)完善联合培养基地外部治理机制

政府是联合培养基地重要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对联合培养基地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引导和激励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目前,联合培养基地运行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如研究生实践安全风险、知识产权争议、运行经费不足以及企业动力不足等,体现了政府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过程中紧迫性不足。如何将政府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调整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真正实现“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良好氛围,是联合培养基地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通过立法保护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参加实践过程的合法权益(如劳动保护、意外伤害保险等),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弱化高校、企业、研究生等利益相关者的消极利益。另一方面,政府还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调动企业和高校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如对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项目资金、匹配资金、风险资金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等,对参与合作的高校给予一定的增量招生指标及专项资金支持,以此来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强化双方的积极利益,促进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

在政府职能逐步转型,各种社会事务的管理越来越依赖于政策法规和拥有独立身份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情况下,社会中介机构也是联合培养基地中值得注意的利益相关者,但其目前仍处于缺位状态。在社会治理体系下,政府对联合培养基地的评估、监督以及考核等服务功能需要依托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来完成。社会中介机构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地,从管理体系、制度建设、学生管理、企业导师指导等方面对基地进行考核评价。政府对评价良好的基地继续予以资助,对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基地实行退出机制,最终形成联合培养基地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构建联合培养基地内部治理机制

1.明确各方职责,建立协同联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联合培养基地是一个跨界合作的组织,其运行效率和效益建立在两个前提基础上:一是明确各自分工,二是完善运行机制。职责分工应充分考虑各方的组织特点以及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承担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是高校与企业双方各自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导师,而分工应该覆盖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以及在联合培养基地从事专业实践的全过程(见表3),尤其是要在双方所关注的核心利益方面明确职责,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消极利益和增强积极利益。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高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决策者协调、管理者组织、双方导师主导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应重点突出协议机制、沟通机制以及考核机制,有效地推动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

(1)建立协议机制,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校企双方决策者须签订共建联合培养基地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研究生进入基地前须与校内外导师签订校外实践协议书和实践任务书,明确实践内容与形式以及各自职责;研究生进入基地后须与基地签订保密协议,保护各自权益不受损害。

(2)建立沟通机制,保证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高校决策者与企业决策者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及时有效推进基地建设工作;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建立学术研讨定期沟通制度,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情况定期研讨,保证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双方基地管理者应定期举行座谈会,邀请双方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解决专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要时可提请决策者联席会议讨论,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3)建立考核机制,保证专业实践任务的完成质量。校企双方决策者明确专业实践基本要求及评价标准,高校管理者须加强专业实践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由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共同对研究生职业素养、专业实践质量作出客观公正评价,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表3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分工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激励机制

为保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联合培养基地亟须完善强化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双方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提升其紧迫感和影响力,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演变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高校要更新理念,构建与企业全面战略合作的机制。改变以往“点对点”的项目合作模式,将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实践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使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建立多学科、科研团队参与的“面对面”合作模式,形成企业与高校在联合培养基地平台上长期合作的运行机制。

(2)高校要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及岗位聘任制度。一方面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必须到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脱产实践或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承担重大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所获得的成果、取得相关行业(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职称评聘中的重要指标,调动导师积极参与联合培养基地项目合作的积极性。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人事评聘制度改革,密切联合培养基地的校企合作,切实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3)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制度设计。一方面高校建立企业专家参与生源选拔、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环节的过程管理机制,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将企业用人标准与高校生源选拔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相结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调整员工职称评聘及晋升制度,将企业导师的研究生指导工作量及指导成效与职称评聘及晋升制度相衔接,调动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积极性。

(4)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的分配机制,适当向联合培养基地倾斜。高校设立联合培养基地的专项基金,用于导师、基地管理者的工作津贴、研究生的交通补贴以及保险、联合培养基地评优项目资助等;另外高校应改革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制度,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成果纳入奖学金评定的业绩指标,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有效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校企双方相互信任、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长效机制提供保障,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建设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23-26.

[2]李献斌,刘晓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5):22-25.

[3]田蔚风,冯晖,孙跃东,等.上海高校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22-26.

[4]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11-17.

[5]郁嘉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 Press,1984:5-25.

[7]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5-19.

[8]MITCHELL R K,AGLE B R,WOOD D J.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886.

(责任编辑周玉清)

陈小平,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广州510640;孙延明,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广州510640;曹蔚,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广州510640。

广东省高校政策咨询项目“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策略研究”(编号:2013ZCZX0002)

猜你喜欢

决策者专业学位相关者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热浪滚滚:新兴市场决策者竭力应对通胀升温 精读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论决策中的信息辨伪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