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80后“大管家”的种地情结

2015-08-22中国农资宋安勇

中国农资 2015年24期
关键词:火炕中农扎根

□《中国农资》记者 宋安勇

一位80后“大管家”的种地情结

□《中国农资》记者 宋安勇

本期主人公郑宇锋,是中农集团控股黑龙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4年初,公司开展大规模土地流转和种植业开发项目,在黑龙江省讷河市成功流转土地75360亩进行大田粮食作物种植,而郑宇锋的任务就是全面负责整个讷河种植区的种植管理工作。如今,他已经成为这7万多亩良田的“大管家”,从郑宇锋身上,我们看到了“80后”中农人的努力与精彩。

郑宇锋如同一滴水珠,折射出“80后”的努力与精彩。

农田就是他的战场

2012年10月,中农集团控股黑龙江有限公司在开业之初,就确立了向规模化大农业挺进的发展方向,公司将规模化种植打造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就在公司开业的前一天,郑宇锋顺利入职黑龙江中农。2012年冬季,公司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试验性流转土地10257亩,流转来的土地全部种植玉米。通过这一年的试验性种植,为当前的大规模土地流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8月至9月,公司将大规模土地流转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公司随即在2013年秋天全面展开土地流转调研工作,以便于进行土地长势的分析和预判。经过土地流转专项经理们的前期调研工作,公司决定开辟新的“战场”,而这片“战场”就是郑宇锋倾注了心血的万亩良田。2013年底,公司在黑龙江省讷河市学田镇成功流转土地75360亩,筹划建立了黑龙江中农种植基地和中农学田、中农增产、中农保昌3家农业合作社,而此时的郑宇锋,成为了种植基地和3家合作社的总负责人。

在讷河市学田镇的大面积土地流转完成后,规模化种植成为了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2014年春耕之前,郑宇锋向公司领导主动请缨来到田间地头扎根,负责大田种植的管理业务。他对领导表态要长期扎根农村,等到当年的粮食收获了再撤回到公司。而就在当时,他还肩负着公司化肥淡储和物流仓储业务,接手农业种植业务后,3项任务同时压在身上,他顿感分身乏术。由于工作的紧张,他完全没有时间来照顾家人。2014年初,郑宇锋不得不将快要临产的爱人送回老家,由他的父母进行照顾。2014年2月,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都没在爱人身边陪护,就连孩子出生的剖腹产手术,当时都是爱人自己签字。没能见到出生的儿子第一眼,这对于郑宇锋而言似乎是一个终身的遗憾。提起这些往事,这位八零后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比农民更能吃苦

在规模化种植业务开展之初,郑宇锋和他带领的团队在讷河当地的生活条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记者亲眼所见,大面积的土地流转结束后,当地的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昔日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村子成了“空村”,郑宇锋和团队成员只能租住在当地老乡的家里。在田间地头的小屋里,郑宇锋和其他3名管理者挤在一铺火炕上,有人笑称这种情形是四个高管一铺炕。诚然,扎根在这里的4个人都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其中有两个硕士、一个学士。2014年4月至11月,这4个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挤在这一条“战壕”里。由于火炕和灶台相连,4个人晚上睡觉时经常被火炕烙醒,更有时经常睡醒后发现身下有活蹦乱跳的虫子。入夏以后,这里的生活变得更为艰苦,所有人满头大汗地忙碌了一天之后,根本没法洗上一个澡,有些人甚至一个多月都不能彻底洗个澡,郑宇锋他们经常是裹着一身汗睡觉,睡下后却又被火炕的温度蒸出一身汗。春耕工作结束后,团队里的小伙子们第一个要求就是彻底洗个澡。

对于种植基地生活的艰苦,黑龙江中农总经理高晓明更是深有体会。他曾经苦笑着告诉记者,2014年夏天,为了让郑宇锋和扎根农村的团队成员好好休息一天,高晓明将郑宇锋他们全都“撵”到了县城的洗浴中心,他带着公司的另外几个管理者住在这铺火炕上。就在几个人躺下之后,火炕的温度让他们辗转反侧形同烙饼,凌晨时分,天已微明,就在几个人刚要睡着的时候,村子里豆腐坊的吆喝声又将他们惊醒……

郑宇锋告诉记者,就在公司的种植基地组建后,他带过去一部分应聘大学生,在那里进行业务实习,生活上就住在他们的小屋里。在他带过去的大学生中,有一个住了一夜就提出离开,另一个第二天离开,还有一个小伙子下田地工作半小时后辞职。说句实话,那些短时间就离开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出的要求也是很正常的,然而就在当时的条件下,郑宇锋却没法答应他们的要求。

“比农民更能吃苦”,这是郑宇锋对长期扎根农村团队的客观评价。从2014年清明至播种全部结束,他和团队所有成员没有一个人离开田间地头。记得当时团队成员中有一个小伙子将要结婚,拍摄婚纱照的时间就在集中作业期,在郑宇锋苦口婆心地劝说下,这位小伙子推迟了拍摄时间,与他一起并肩作战。郑宇锋向记者坦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在集中作业期都难免会遇到一些难处,但是他们都咬着牙挺了过来。2014年5月初,就在大田播种结束后,他的爱人带着仅仅两个多月的儿子从郑州返回哈尔滨,由于工作原因,他依然没能去接站,只能求同事去机场帮他接回母子俩。郑宇锋还告诉记者,既然已经对公司立下了“军令状”,他就会将手中的工作圆满地进行到底。在现实工作中,条件艰苦、地点偏远,造成了团队人员流动很大,团队所有成员对于家人都亏欠了很多,可是尽管如此,没有人将手中的工作放下,大家一起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农民心目中的标杆

对于常年扎根在田间地头的郑宇锋和他的团队而言,缺少娱乐生活带来的寂寞也是困扰着大家的问题。在那段时间里,房东家的一只小白狗成了大伙心中唯一的念想,看到大伙心里的空虚和寂寞,郑宇锋索性组织大家在工作之余敲锣打鼓、扭起秧歌,那种苦中作乐的滋味,至今回味起来依然是深有感触。

在2014年的护秋保收期间,耕作团队中有不少人披着棉袄骑着摩托车在田间地头昼夜巡逻。7万多亩地的面积,巡逻一圈下来,骑行的里程就能够达到110公里。在收获期的最后,夜间最低气温接近零下20度,可他们依然骑着摩托车在巡逻,黑龙江西北部深秋初冬的寒冷,绝对称得上透骨,可就在那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叫苦。

郑宇锋还告诉记者,大面积的农业种植,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集中作业期,单台农机每天的作业量都在几千亩以上,有的时候当地的牧民放羊,羊群将定位农机的GPS导航仪撞倒,本来一件很小的事情,在作业期间就能造成事故和损失。他还向记者坦言,称所有人在这场“秋季保卫战”之时最辛苦,团队中所有人24小时双班巡逻,有些成员甚至一连工作3天3夜,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有多少人在那段时间里熬得身心俱疲,现在已经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中农学田、中农增产、中农保昌三个农业合作社的主任在所有工作中尽心尽力,他们在护秋的时候不怕得罪村里人,遇到偷盗农产品的一律揪出来送交警方。郑宇锋笑称,就连平时最注重形象的合作社主任田利刚,在工作中也经常灰头土脸。2014年10月至11月,其中有21天的集中收获期,这期间所有团队成员无异于打了一场硬仗。

郑宇锋始终认为,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要想做事,首先要有能做事的团队。在常年扎根讷河种植一线的团队成员里,刘海臣和张建立是他的“左膀右臂”。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种植项目专项经理李永刚在2014年的工作中一直呕心沥血……

2014年全年,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和种植业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农合作社在当地成为了农民心目中的标杆。据讷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在公司土地流转地域,经过土地流转之后解放劳动力1600多人,被解放的劳动力在社会创造价值4700多万元。

郑宇锋总结称,农民的信任是合作社发展的后续力量,2014年,公司摸着石头过河,寻找到了一种可以复制的合作社发展模式。未来,公司将在集团的指引下,向着打造现代化农业服务中心的目标而努力。

猜你喜欢

火炕中农扎根
北京中农金海纳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中农金海纳
基于热效率的直洞式火炕烟道构造形式优化设计
山河颂
艺术火炕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火炕的温暖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