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大学生在“文化立国”背景下的修为

2015-08-21吴文前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

【摘 要】简述“文化立国”战略的重要性;解读“文化立国”的内涵;就“文化立国”的核心——人才培养目标、策略,用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修养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立国 青年学子 修为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18-01

一、当前国家发展大背景——“文化立国”

2011年中国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方针,从此从“经济立国”时代步入“文化立国”时代。

温家宝总理曾说: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1]。

“文化立国”的内涵包括了整个观念的转变。每一个国民、社区、企业、产品,政府的每一个部门都要来落实文化发展的责任,让文化像毛细血管一样扩张到生活的每个方面。

二、大学校园如何落实实践“文化立国”

“文化大国”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谈到,中国“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2]。

当前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笔者进行了深海采撷——文化立国背景下对青年学子的期待。

(一)以“文化”作为第一选题设立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

文化,文明的教化,一要“文”(文明),二要“化”(影响)。

1.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加强人格修养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是积淀为人格。”

“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百善孝为先”,第一孝为百善之首;第二孝开了,百善都开。孩子的孝心一打开,他所有的德行都出来了。由爱父母,发扬光大,爱家族、爱邻里、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上所有的人,真正达到博爱。

2.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性教育

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应只着眼于“人力”,而应着眼“人性”。

“精神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教育要培养人类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光辉。

3.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成功不是你能挣多少钱。今天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得爱与宽容,这是成功。每天成功一点点,连起来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二)以“文化践行”作为大学培养人才的策略

潜心修行是青年学子立身之本。目标和方法采取《大学》的第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人之学的理想是: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亦即达到福(功)德资粮圆满,智慧资粮圆满。

怎样才能实现“明德”境地,接近“大学之道”,必须逐次修养七个层次:“知、止、定、静、安、虑、得”。

第一层次“知”。知,便是明道开悟的入门,无知便如木头石块,与道无关!

第二层次“止”。一是内在的“止”,二是外用的“止”。“内圣外王”都要做到“止”。

“外王”外用之学的“止”,寓意青年立身社会,要给自己定位,确定这一生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处事而无悔,处变而宠辱不惊。

“内圣”之学的“止”,是指降伏自己的杂乱心思和情绪让它处在一个清静、安祥的境界,通过“知止”而进入“定”的境地。

第三层次“定”,住心于一境,修身养性,储学积能,冥想妙理,通过“静虑”进入第四层次“静”。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算是真正的宁静。但前提是“淡泊”,肯淡泊,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淡泊到如孔子所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进入人生修养的宁静意境,可以“致远”了。

第五层次“安”。通常我们都说安静,安定了才会静,为什么《大学》却说静了才能安?这是由讲究心性修养的“内明”实践经验,以及“外用”在人群社会的历史经验得来的总结定论,由静才能安——心乱则身不能安,社会动乱则国不能安。

第六层次“虑”,寓意“精思”。“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第七层次“得”。得个什么呢?——得“大学之道”。[3]

激烈竞争中的青年学子“在相对孤立中完善自己”,最终能够在人生博弈舞台上,谱写出精彩的篇章,实现个人价值。

三、结语

中华民族一百年(1912-今)立国、立人、立文梦:第一个30年(1949-1978)作为一个裸体的人,从政治上站立起来了,让同胞自豪;第二个30年(1978-2009)在身上穿上了衣服,口袋里还装满了不少的金元宝,让世界瞩目;接下来的30年(2010-2039)新的历史征程,这个人,必须得给自己一颗令世人敬仰的灵魂——引领全球![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个人修为,是未来成就大业的根基,只有先做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才能真正实现“治国、平天下”。达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夙愿。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2010-3-5

[2]王士菁.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12.

[3]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钱宏.两会点对点之六:文化立国——“软力量”的“硬执行力”[EB/OL].[2011-3-9]. http://blog.qq.com/qzone/622007755/1299683211.htm

【作者简介】吴文前(1968—),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数学、国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