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专业导论课开设的必要性
2015-08-20李柳
李柳
[摘要]目前,大学在新生入学后都会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开设专业导论课,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本文就大学新生专业导论课的作用进行讨论,来说明专业导论课开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新生;专业导论课;作用
对于大学新生来言,正处于被灌输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过渡阶段,也是刚刚涉世的模糊阶段,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一无所知。专业导论课的开设不仅可以为新生简单地介绍自己以后要学的专业以及所学专业的作用,还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对于高校而言,开设专业导论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
什么是专业导论课: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导论,主要是介绍本专业的发展、专业形成及浅显的知识,一般是科学概述等,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为以后专业学习做铺垫。为了让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了解相关本专业内涵特点、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等,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识,满足社会大众了解相关专业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而开设专业导论课。
举个例子,例如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导论课,以道桥为主线,以通俗简要的方式介绍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概况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和核心技术,以大量的实例及其图片、视频介绍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定义、特点、发展概况及工作中的作用等内容,还介绍了道桥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对学习专业课起到铺垫作用。
二、开设专业导论课的背景
随着高校扩招以来,大量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传统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初来乍到的新生而言,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还不了解,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还不知所措。如何让新生尽快地找到自己在大学里生活的轨迹,成为现在每个高校都需要去考虑的问题。由此,专业导论课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新生和学校解决了更多的问题。
(一)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很模糊
许多新生所选择的专业都是当前热门、方便就业的专业,在以往紧张的中学学习里,对自己即将就读的专业不是很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专业之所以热门不一定是因为较高的就业率,而是专业本身就拥有比较强的吸引力,这才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去学习。对新生而言,对自己专业的不了解会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所学的东西又是做什么的。专业导论课的开设,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产生一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基础。在新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比较系统的认知后,就可以在闲暇的时间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了,这样也充实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还保证了学科基础。基础知识的稳固是学习高等知识的前提,以便学生以后更好地接受一些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二)转专业需求量的增加
现在大学里存在着很严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不了解造成的,很多学生在填报专业的时候都是家长做主,还有一些学生就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是因为专业调剂导致的,这些专业选择过于盲目性。还有更多的学生本身对专业的概念感不强,应试教育的产物导致学生本身没有自己喜爱的专业,于是热门专业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后来由于对所谓的热门专业提不起半点兴趣,或是根本不擅长该专业的学习导致转专业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由于转专业的情况严重,导致专业之间差距逐渐增大,冷门专业可能还会导致生源不够的情况。通过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对学生的专业感兴趣情况进行调查,在学生了解该专业基本情况后作出合理的选择,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不至于变得人云亦云,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有自己的主见。
(三)新生对学习生活没有具体规划
很多新生在选择a专业之前对本专业都会有一定的了解,但片面的了解导致学生在入学之后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依旧没有规划,每天都是得过且过,浪费时间。还有些学生则是在本专业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仍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学习和生活相互协调。大学生所选的专业大多便于以后自己工作,开设专业导论课在介绍本专业的职业取向、职业规划、职业素养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前职业教育。对自己专业有了足够的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才会拥有具体的规划,才会在大学里的生活更加得心应手。
三、开设专业导论课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对本专业的认知程度还不够造成了,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既开设专业导论课。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专业导论课开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所学专业
对于新生来说,刚入学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些什么,又是做什么的。这些问题看似肤浅,却影响着新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专业导论课的开设,不但可以帮助新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还能给新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对专业性质有了足够的了解后,他们就会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会更加充足。
(二)培养专业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浓厚的兴趣会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还会拥有积极的思维,敢于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新知识,这样在学习效果上就会拥有质的飞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上势必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生入学后,契合时机地开设专业导论课,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对专业的发展过程、发展前景进行介绍,对专业存在的价值进行讲解,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引导学生思维进入专业知识中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只有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在教师的课堂上学习,他们会主动去学习那些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只有在专业中找到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到专业中存在的知识,才会在专业领域中更进一步。
(三)认可专业条件
开设专业导论课,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介绍,同时也是彰显高校该专业实力的重要表现。通过专业导论课,学生可以大致看出院校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的设备设施配置,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好的专业导论课,不仅是学生对专业的认可,更是对院校的认可,这也直接关系着一所院校的成功与否。成功的专业导论课,让学生了解到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术研究情况、专业成果、教学特色、就业情况等,这也是学生认可专业的重要保障。学生对专业条件的认可,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情况。对于学校而言,健全的专业设施,优秀的专业成果,高效的就业率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受学生的喜爱程度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学阶段,学生就算不喜欢某个老师,但该学科还是必须要学,但是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一旦讨厌某个老师,恐怕课都不会去上。对于学生自己,好的专业条件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在专业学习上和日常生活中相互协调进步,从而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利于职业规划
上大学,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最终的目的就是以后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大学只不过是一个中转站,教会学生工作以前的一些技能。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上了几年大学之后还是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际遇。这样做的后果导致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开设专业导论课,让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意识到自己将来回去做些什么,以便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有个良好的规划,从而在大学里找到自己存在的目标和意义。
四、专业导论课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专业专业性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发展情况及发展前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明确专业学习目的,这就是专业导论课的教学目标。专业导论课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有利于职业上的规划,对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笔者看来,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概述、教学安排、师资力量、就业前景这些。 其中,具体内容如下:1、专业概述,对本专业具体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体系。2、教学安排,介绍具体的教学安排流程,方便学生拟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师资力量,对本院校本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介绍,让学生们对专业教师有一定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4、就业前景,让学生了解将来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想象到未来的职业生涯前景,以便学生在学校里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个良好的规划方案。
(三)教学方法
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的同时,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为他们带来良好的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对于这项新开的课程,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我们在课程创新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1、开展“名师讲座”,让那些专业知识丰富,教学风格受欢迎的教师进行授课,组织大型的授课活动,让学生们更加重视专业导论课的存在意义。2、进行相关专业实地考察,带学生参观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场地进行实地考察,让新生和那些工作人员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该专业的可行性和保障性,由老一辈的同龄人带动,相信学生会更加对本专业产生信赖。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其本质还是希望学生从中取得更大的收益,相信在这些保障下,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愈加平坦。。
结束语
对于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关乎着学生在校园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也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高校在推行专业导论课的同时也需要从实际条件出发,这样才会真正得为学生的前途发展尽力。开设专业导论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跳板和平台,是如今高校发展中必须落实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郭宇星.高校大一新生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40-41.
[2]王晓晖.大学专业导论课开设的目标探析[J].高教论坛,2013(12):69-71.
[3]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