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走罐治疗颈肩背部肌筋膜炎25例
2015-08-20陶智勤
陶智勤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激痛点配合艾油走罐治疗颈肩背部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25例,激痛点组予温针灸治疗激痛点配合艾油走罐结合治疗,传统针刺组辨证选穴治疗,一周为一疗程,2组病人均用视觉模糊评分( VAS)评定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结果激痛点组总有效率96%,传统针刺组72010,激痛点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Jp<0.05);治疗后2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激痛点组降低程度大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激痛点配合艾油走罐治疗颈肩背部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颈肩背部肌筋膜炎:激痛点;温针灸;艾油走罐;传统针刺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4 -0058-03颈肩背部肌筋膜炎是一种源于肌肉和肌腱的疼痛,多半以痉挛性疼痛、弥漫性钝痛为主的疼痛性疾病,多由急性损伤及慢性劳损,或长久感受风寒湿邪侵袭,以致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f{J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累及的肌肉可涉及颈椎胸椎椎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胸锁乳突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等。其发病率较高,迁延难愈,治疗后仍容易反复发作。笔者在2013年8月-2014年2月用温针灸治疗激痛点配合艾油走罐治疗颈肩背肌筋膜炎25例,与传统针刺治疗效果比较,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见表1。1.2诊断标准参照《浮针疗法》[1]制定诊断标准:①病人常有劳累史,特别是固定姿势的过劳史或长期受风寒侵袭史,以及曾有急性拉伤史。②疼痛是主要症状,以痉挛性疼痛、弥漫性钝痛、刺痛、胀痛多见,多数病人可指出疼痛的具体位置,痛点可向远处放射,如放射至肩臂部、头部,同时可能出现出汗、恶心、烦躁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的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天气变化及劳累后加重,遇暖或休息后可以减轻。无明显感觉运动障碍。③检查时可发现局部肌肉僵硬、痉挛,可扪及条索状或结节状反应物。位于肌肉或肌腱的附着点处可以按到激痛点[2],按压此点,病人感觉疼痛加重,甚至出现放射痛,重复按压此点,病人的疼痛再次出现并且部位不变。④疼痛的同时可能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变化,比如肢体发凉、出汗、烦躁、血压升高等。⑤化验及X线检查无特别异常。⑥应注意与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心、胆道疾病的反射性胸背痛等疾病相鉴别。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20岁~70岁;病程10天~3月以内;排除其他椎体病变、风湿类疾病;同意参加VAS评分并知情同意,积极配合治疗者。1.4排除标准①非我科首诊病人,已接受西医口服药物或其他有关治疗,影响该方法疗效观察的。②伴有心血管、肝肾等较严重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③妊娠患者。④可同时存在颈肩背部肌筋膜炎的有关疾病仍在排除之列,如:肩周炎、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中风后遗症、胸椎小关节紊乱、颈椎胸椎肿瘤和结核、风湿性关节炎、胆道疾病反射性疼痛等。2治疗方法2.1 激痛点组寻找到激痛点[2],用无菌针灸针直刺到激痛点,若位置准确,针刺深度正确,病人虽感到局部酸胀加重,有放射痛,但感觉较舒服。用长约2cm的艾条插到针灸针上,然后点燃艾条,待艾条烧尽,针身变凉后取出针灸针。让病人适当放松后,予局部均匀涂擦艾油,然后用适当大小的火罐走罐治疗疼痛区域,待局部皮肤潮红,病人感觉有明显热感为宜。治疗过程应注意避免吹风受凉,治疗完毕注意保暖,饮用适当热水。激痛点温针灸每天一次,艾油走罐每周2次。l周为一疗程。2.2传统针刺组辨证取穴:阿是穴、颈百劳、肩井、天宗、风门、肺俞、肩贞、秉风等穴位均辨证采用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1次。l周为1疗程。3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选择疼痛程度作为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需测定VAS值,一疗程结束后重新测定VAS值并认真记录。采用VAS方法测定患者主观疼痛感觉,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数值。测定患者自我感觉疼痛的程度,用一根长10CM的不透明直尺,两端表明“0”和“10”的字样,“O端”代表无痛(贴笑脸标签表示),“10端”代表剧烈而难以忍受的疼痛(贴哭脸标签表示)。医生对患者做详细解释后,患者面对看不到刻度的一面,用笔指出自己当时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的位置,医生记录疼痛的数值,测定数值期间避免对患者做出任何暗示和启发。3.2疗效标准 治疗效果参照《临床疼痛治疗学》[3],以患者颈肩背疼痛VAS评分作为观测标准,按如下疗效指数公式计算,按照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统计治疗效果。
疗效指数计算公式:[(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愈:疼痛消失,疗效指数> 98%;显效:疼痛基本消失,稍有轻微疼痛,66%≤疗效指数<98%;有效:疼痛减轻,33%≤疗效指数<66%;无效:疼痛无减轻,并时时痛苦且关注自身疼痛,疗效指数<33%。3.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3.4治疗结果3.4.1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2。3.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34讨论激痛点[4]是肌肉筋膜中的触发疼痛的高度敏感灶,有明显的压痛而且按压同时可能诱发一定范围区域的牵扯痛、感应痛,或者甚至出现出汗、恶心、烦躁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姿势异、动作不协调的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它与传统的阿是穴[5]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阿是穴选穴“以痛为腧”,按压时周围的组织紧张度一般会增加,同时也不会产生放射性的疼痛。激痛点的位置[6][1]因人因病而异,它常位于肌腹中央,肌肉肌腱交界处,或者肌腱与骨骼附着点的位置,往往病变处的硬结或条索状反应物是激痛点的潜伏地,一般通过病人的描述,仔细的触诊,并通过病人对疼痛的感受来推断激痛点的位置,如果触及到的痛点出现肉眼可以观察到的肌肉轻微抽搐显现,便可以进一步确定其位置,胸背部、肩甲、肩颈区域存在很多激痛点的“根据地”,当患者经历肌肉损伤、劳累、风寒等因素刺激后,激痛点有关的肌肉便持续收缩,产生局部缺血,释放致痛因子轰击人体的疼痛感传系统,从而引发疼痛。针刺激痛点后,温针治疗针刺点可以有效的改善肌肉肌腱的痉挛收缩,缓解肌肉的疲劳,控制局部的缺血状态,促进血液供应,抑制致痛冈子的释放,预防肌肉筋膜的进一步损伤,从而缓解疼痛。另外,艾油走罐[7]后,艾油的温热作用可以很好的渗透到病变部位以温经通络,加上走罐治疗后可以起到刺激经络穴位以达通经脉,凋气血,从而使痹阻的经脉得以疏通的效果。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激痛点配合艾油走罐治疗颈肩背部肌筋膜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舒经通络、解痉止痛的良好作用,相比传统针刺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应用。参考文献:[1]张亚平.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97-202.[2]杨扬,郑静,文谦。肌筋膜激发点特色推拿治疗急性胸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6):954-955[3]成仲廉,安建雄,倪家骧,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87.[4]张亚平,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196.[5]彭增福西方针刺疗法之激痛点与传统针灸腧穴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8(5):349 -352[6]何广新,曲延华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274.[7]张英、康明非.针灸治疗肌筋膜炎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8):28-29.(收稿日期: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