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电工电子教学质量的体会

2015-08-20王光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3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

王光梅

摘 要 由于中职学生本身的特点和电工电子专业课理论性较强,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方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加信息获取数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电工电子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3-0133-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教育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可视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维修电工触电急救这一课题时,在导入部分若能把学生带到紧张真实的有人触电的情境当中,可促进学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直接动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但是,触电是非常危险的事故,不可能制造真正的触电现场。因此,在导入部分笔者精选了一段能模拟触电急救现场的视频,有工作现场,有紧张急迫的声音,有清晰的画面,学生们自然入情入境,体会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真正价值,有效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电工电子是中职教育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整个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本课程大多课题为抽象思维知识,很多知识由于学校硬件基础的限制很难在实践环节演示。如何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在于把握课堂学习环节及应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同课堂讲解一样,都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可以起到查缺补漏、加强巩固、温故知新、构建系统知识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教师准确掌握教学节奏和进程。在这一环节中,如果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达到复习的效果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活跃度,提高学生的兴奋点,为后续新知识的讲解做一个良好的开篇。

如在讲解电子技术“万能充的安装与调试”时收到的复习效果就很好。这个课题较大,需要用多个课时来讲解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动手实践操作做铺垫,但是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往往是到实践环节时理论知识就忘得差不多了,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掌握和复习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笔者采用了模拟电视游戏的做法来进行引领复习。这个环节命名为“知识抢答我知道”,在此环节中教师设置六块题板,每块题板对应着一个不同的问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自由选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商量补充答题,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既快速又准确就会得到相应的加分。这种游戏模式的设置既尊重了学生自身存在的“玩”的天性,又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节约学生的实习成本

学生的在校实习是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整个工作流程。但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实习材料浪费的问题,要杜绝这种浪费的发生,一方面在材料的使用上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信息化手段来改善材料浪费的状况。比如在讲到线路配盘时,教师会要求先绘制接线图再进行实际接线,可是接线过程中还会出现走错线、走弯线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设计科学性无从检测,从而直接导致了实习材料的浪费。如果在布线接线之前先在仿真软件上模拟检测自己设计的线路是否准确科学,那么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可以缩短学生实习的时间,减少材料消耗。

4 运用信息技术应围绕解决重点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优化课堂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一张简单的图片、一段微视频、一首融情入景的背景音乐、一个庞大的虚拟仿真软件等,都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当然,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不合理甚至牵强附会,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需要把握好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所谓的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进程中,最适合发挥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的地方。这个作用点找得准确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信息技术主要目的就是辅助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这是核心问题。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本内容反复琢磨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如何实现和如何突破。然后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整体的优化,充分合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一名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教育装备的不断投入,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不利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甚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总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现代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生动直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大了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程永利.浅谈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J].神州,2011(12):

189-190.

[2]陈志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J].沙棘:教育纵横,

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